嚴定豐,普天強,何紹祥,李衛林,張忠順,錢 婧,凡艷麗
(云南中醫藥大學附屬宣威市中醫醫院針灸科,云南 宣威 655400)
周圍性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疾病,故又稱“口眼喎斜”。相當于現代醫學的面神經麻痹,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春秋為多。主要特點:起病忽然,突然出現一側面部肌肉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閉目、聳鼻、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頑固性面癱也稱為難治性面癱,重癥面癱,主要是指除了中樞性面癱及其他因素導致面神經損害的特發性面癱,并經過治療2個月以上,未完全康復[1]。目前認為面癱發生的病因有病毒感染學說[2-3]、血運障礙學說[4]、免疫學說[5]等。現代研究表明,在經皮部治療時,皮部可能存在與經絡相互聯系的物質基礎,刺激此物質所產生的經氣可達到抵抗病邪的目的[6]。刺血療法的功效,《內經》中歸納為“瀉熱祛邪”、“化瘀通絡”兩點[7]。筆者用淺刺多捻針法配合刺血療法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12例,均為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云南中醫藥大學附屬宣威市中醫醫院針灸科患者。男4例,女8例;年齡16-74歲,平均45歲;病程2~6個月,平均3個月。全部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經常規治療無明顯療效。
中醫診斷標準:參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計劃教材《針灸學》[8]。①起病忽然,春秋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側面頰、耳內、耳后完骨處疼痛;②一側面部麻木,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眼不能閉合,口角向健側牽拉;③一側不能作閉眼、鼓腮、露齒等動作;④肌電圖可表現為異常。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2月以上周圍性面神經麻痹;③經傳統藥物、針刺等治療效果較差;④可配合治療、評估,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外傷致面神經損傷;②腦部腫瘤致面癱;③并發嚴重的心、腦、中樞神經系統疾病;④畏懼針灸治療;⑤并發糖尿病、帶狀皰疹;⑥急性期面癱。
用1寸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采用單手進針法,捻轉進針速至皮下,進針深度2~3分,迅速捻轉10余次。要求:捻轉頻率較快,幅度適中,局部應有得氣感應。在此基礎上,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原則,加以適當補瀉手法,經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行氣手法后,即可出針,每日次,10天為一療程。
采用一次性采血針,常規消毒后,使耳朵向前折疊,快速刺入耳尖,放血2-5mL,雙側交替進行,隔日1次。
根據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確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 H-R分級[9]。顯效:Ⅰ級、Ⅱ級,輕度功能障礙或正常。有效:Ⅲ級、Ⅳ級、Ⅴ級,中重度功能障礙。無效:完全麻痹。
治療2個療程后,顯效7例,有效4例,無效1例。
淺刺法在《靈樞·宮針》早有記載:所述毛刺、半刺、直針刺、浮刺等。現在常用的浮針、皮膚針、腕躁針、頭針等,實是淺刺法的發展。生理上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于機體淺表的相應部位,是經絡之氣散布的區域。關鍵在于針刺須得要領,淺刺法和多捻手法相結合。其要點為輕巧均勻,頻率較快而幅度不大。
淺刺多捻針法因進針只有2~3分,即使面部、雙目周圍也可快速捻轉。是通過得氣、行氣和調神獲得療效,故不可片面認為,針深則效著。明代楊繼洲說:“百病所起,皆起于榮衛,然后淫于皮肉筋脈,是以刺法中但舉榮衛,蓋取榮衛逆順,則皮骨筋肉之治在其中矣。以此思之,至于部分有深淺之不同,卻要下針無過不及為妙。”此即淺刺多捻針法的指導思想。他在臨床運針刺得很淺,經加手法后功效顯著。
刺血是在體表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血液,以期達到治病目的。
淺刺多捻針法配合刺血療法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