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勇,王建民,孫剛毅,張萬里,李華東
(1.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推拿科,山東 濟南 250011)
頑固性面癱由周圍性面癱失治、誤治發展而來,遷延難愈。筆者用艾灸結合針刺蝶腭神經節治療頑固性面癱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32例,均為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推拿科門診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8歲,平均(46±10)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3個月,平均(12±3)個月;左側發病14例,右側發病18例。
參照由高樹中主編的“十三五”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規劃教材《針灸治療學》[1]中面癱的診斷標準:以口眼?斜為主要特點,伴有額紋消失、眼裂變大、耳后疼痛、味覺減退等癥狀,且病程大于3個月,沒有其他后遺癥。
針刺治療:蝶腭神經節位置固定,位于顱骨側部的翼腭窩內,為一直徑3~5mm的扁平小結。進針點位于顴弓切跡最高點下方約1~2mm的縫隙之間。患側進針點皮膚常規消毒,使用華佗牌0.3mm×6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方向稍微斜向前內上方,近乎直刺,緩慢進針55mm左右,以得氣為度。進針宜慢不快,需避開多重面部組織。若進針阻力較大,可囑患者微張口放松顳肌;若針刺碰到硬物,可能為針尖向前角度過大或下頜骨冠突過高過寬所致,此時稍微出針,稍向后調整進針角度即可。針刺過程中患者不便說話,進針45mm左右時即密切觀察患者反應,若針刺得氣,患者瞬時反應較劇烈,閉目呈痛苦貌,身體不自主向后抽動。若患者輕微躲避,醫師應詢問上牙周圍是否有脹麻感,提示可能觸及上頜神經的分支上牙槽神經后支,此時再稍向下調節針刺方向即可刺及蝶腭神經節。針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輕柔刺激,配合TDP神燈照射,留針15min。出針后用無菌棉棒按壓針孔,防止出血。每周治療1次,4周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艾灸治療:取患側合谷、翳風、下關、頰車、牽正。
將直徑為18 mm的艾條一端點燃,于穴位上方2~3cm處進行灸治,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為宜,每穴施灸10~15min,至皮膚溫熱紅暈為度。囑患者治療結束后避風寒。隔日1次,4周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參照House-Brackmann(H-B)評價標準[2]評定療效。痊愈(H-B評級為Ⅰ級)9例,顯效(H-B評級提高2級及以上且未達到Ⅰ級)10例,有效(H-B評級提高1級)10例,無效(H-B評級無變化)3例,總有效率90.6%。
面癱屬中醫“卒口僻”、“口僻”范疇。多因正氣不足,風寒等外邪乘虛侵入,導致面部氣血運行不暢,面部經筋失于濡養而發病。頑固性面癱經久不愈,久病則虛,正氣虧耗,氣耗血傷,面部經筋弛緩不用。其病位主要在手足三陽經及經筋,基本病機為正虛邪戀,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針刺蝶腭神經節(現稱翼腭神經節)又稱新吾針刺法[3],此方法對于鼻病、耳病、眼病、面癱、胃酸過多等多系統病癥均可起到良好效果。新吾針刺法要求將55mm針灸針盡數刺入皮膚以刺激蝶腭神經節,但臨床上筆者發現大多數患者進針50~55mm即有得氣感,患者描述為面頰部產生強烈竄電感或鼻腔內出現瞬間注水樣感覺。組成面神經的巖淺大神經作為副交感神經根進入蝶腭神經節,刺激蝶腭神經節可調節面神經興奮性,促進血管收縮、舒張,加快新陳代謝,恢復面部肌肉功能。艾灸療法可補益正氣,擅長治療各種虛證,又可補針、藥之不足,正如《黃帝內經》所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針灸大成》中記載“面口合谷收”,為治療口、面部效穴;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同樣在《針灸大成》記載“口僻不正,翳風主之”,常用于治療頭面五官病癥;下關屬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艾灸可補益氣血,同時又是足陽明、少陽之交會穴,循經所取,主治口眼?斜;牽正屬經外奇穴,為治療面癱的經驗效穴,從現代解剖來看,該穴下有面神經頰支通過,艾灸此穴可以調暢氣血經絡,促進面神經功能恢復。艾灸和針刺協同作用,共奏扶正祛邪、益氣活血、舒筋通絡之功效。
針刺操作時需要醫師患者配合,不僅需要醫師定位準確,進針后可精準刺激蝶腭神經節,也需要患者及時給予反饋,針刺得氣后不可過度提插捻轉,以避免對神經節造成損害,防止神經組織產生疲勞和耐受。艾灸操作簡便,患者易于接受,可在家中自我治療。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部分患者在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即有明顯改善,治療結束3個月后隨訪也未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