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渝凡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患者,女,50歲,2021年7月20日初診。6個月前因過度勞累后出現糞便不自主排出,曾于山東省齊魯醫院就診,行結腸鏡檢查未見腸息肉,無炎癥,肛門指檢肛門未見異常腫物,予以肛門塞栓治療(具體不詳),癥狀略改善。時有大便污染內褲,需墊護墊;大便偏稀,久行(約1000m)及提重物后加重,畏寒懶動,乏力懶言,納一般,眠差,舌黯淡苔白,脈沉弱。中醫診斷為大便失禁(脾腎陽虛證),治以溫腎健脾固攝。西醫診斷為功能性大便失禁。背部鋪藥隔姜灸。選用等量附子、肉桂、吳茱萸、黨參、升麻,研磨后取約3g,生姜1500g切塊打碎去除姜汁制成濕度適宜的姜泥,裸露后背,用棉球蘸取姜汁將督脈及膀胱經第一側線擦拭,將藥粉均勻的鋪在督脈(大椎至腰俞)、膀胱經(腎俞至中髎)段。用紗布覆蓋藥粉,再用姜泥完全覆蓋,姜泥形為“凸”字型,高度約3cm,中間壓一凹槽。將橄欖狀的艾絨首尾重疊置于姜泥之上,頭、中、尾三部點燃,共灸3壯,約150min。期間注意灸感,3壯燃盡自覺熱透全身,背部出現紅色灸痕,每周治療1次。治療3次后稍能控制大便,但仍有大便污染內褲,1周1~2次,畏寒改善,舌黯淡苔白,脈沉弱。治療6次后乏力改善,大便污染內褲只出現在久行后(約2000m)。治療9次后大便能夠自行控制,未再出現大便污染內褲,乏力、懶動均改善,舌淡苔薄白,脈沉。隨訪3個月未復發。
按語:功能性大便失禁是指不能隨意控制排氣、排便功能的疾病,其發作至少持續或反復1個月,體檢時直腸及周圍解剖組織多無異常。不自主的排便易造成局部潮濕、誘發肛周的炎癥。多發生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居多,這與女性孕產后對盆底部肌肉、神經的損傷有關系[1]。目前有保守治療,通過飲食控制、灌腸等方法形成排便節律[2],也有電針八髎穴治療脊髓損傷性大便失禁者[3],還有保守治療欠佳,用括約肌手術、生物電反饋、衛生棉塞肛等方法[4],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本病病位在大腸,與脾、腎關系密切。《圣濟總錄》謂:“若其臟寒氣虛,不能收斂,致化糟粕無所制約,故遺矢不時。”指出發生與陽氣不足,大便失于固攝有關。患者脈證均為脾腎陽虛之佐證,“督脈為諸陽之海”,“足太陽之正,別入于肛,屬于膀胱,散之腎”,且《神灸經綸》謂“灸者溫暖經絡,宜宣通氣血”,故治療在背部行灸法,以溫陽通絡。藥粉中附子、肉桂補火助陽,吳茱萸溫脾暖腎,黨參益氣健脾,升麻升舉陽氣、有制約陽氣燥熱之性。背部鋪藥隔姜灸借艾葉之溫經散寒之力,使生姜溫中散寒之性與藥物的溫腎健脾之效相結合,故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