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娟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安宜高級中學 225800)
就物理學科的整個發展史看,其理論知識都是立足于大量的實驗或者是實踐生活當中所得出的,且和實際生活是有著密切關聯的,與生活主體脫離了的物理通常是毫無教學意義的.相關研究顯示,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越是貼近,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意愿就越是強烈.鑒于此,物理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就需指導學生由課堂學習逐漸轉移至現實生活的實踐學習中,習慣于通過物理學知識分析與解釋生活資源,并對物理實驗的用途進行發掘,以促使學生真正的認識到物理知識源自于實際生活,并實踐于實際生活,是將生活實踐為主的一門學科.尤其是實驗器材相對有限的條件下,物理教師就需注重生活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創設相應的實驗情境,以促使學生由理論的課堂得以擺脫,并走入生活且走進實踐,促進物理實驗與生活素材結合,不僅提升物理實驗教學積極性的同時,利用直觀的實驗器材降低物理學科教學難度.
首先,推動生活資源廢物利用,提升物理實踐教學.利用生活資源創新高中物理教學,有助于將高中物理教學工作與生活相聯系,有效降低教學難度,幫助學生掌握物理概念.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明確物理的“生活化”教學的培養目標,并關注學生在現實當中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征,引入適宜的生活資源創新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引發情感共鳴,從而獲得預期教學效果.與此同時,物理現象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能將物理課本上的知識與人類社會中存在的生活資源相聯系,例如生活中的塑料瓶、廢紙盒、飲料瓶、舊報紙等相關生活用品,將其融入到有相關性的物理內容,以實現促進學生對于物理知識學習的親切感增加,從而呈現出生活和物理結合的教學理念.
其次,有助于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探究興趣提高.若學生對于教師講解的物理現象、物理事例等具有較為明確的感性認知,但學生通過自己學習的物理知識又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或者說明的時候,就會出現強烈求知欲.例如,飛機將救災物資空投到預定目標需怎樣投放,教師就需要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生活經驗,講述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案例,讓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并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加之教師悉心講解并通過物理理論進行解釋、整理、糾正與完善,以促使學生形成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以充分激發出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探究欲,并通過教師的輔助引導,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性探究學習,在合作交流中收集物理實驗材料,留心觀察生活當中的物理現象,并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而為學生發現相關物理問題、物理猜想、物理設計及做出物理結論都做出相應的鋪墊.
最后,有助于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物理規律.高中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及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個人能力及綜合素養的提升,重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構建物理知識系統,形成物理認知規律.
在初中階段學習的物理過程與現象都屬于“看得見且摸得著”的,且和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是具有密切關聯的,舉出音頻、音色、共振、水的三態在生活中的狀態等生活案例,引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增加學生感官及觸覺體驗,在遵循物理源于生活,回歸生活的自然規律下收獲物理知識.但是,由于學生存在認知差異,在邏輯思維和實踐能力上還有待提升,為此,直觀化、生活化的實踐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但是,高中階段的物理內容,不論是深度,還是寬度,都明顯比初中階段的知識難度高,其研究的現象與規律相較于初中階段也更加的抽象且復雜.同時,高中階段的物理知識和現實生活的關聯也不夠緊密,教學中由于缺乏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習慣性的依據教學經驗開展教學,未能給學生留足思考和實踐的時間,致使學生在物理學習當中的參與度不高,從而無法更好的適應高中階段物理教學工作的開展.鑒于此,教師挖掘生活化資源,重視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選擇感官直觀、現象直觀、語言直觀的實驗器材,為學生創設恰當且快速的學習情境,以促使學生更直觀的學習與掌握到處理問題的方法,更好的解決物理問題.
高中物理的教學設計過程,教師需對教與學實施全面且系統的分析,對利用生活資源進行高中物理的實驗器材的創新開展教學對于教師教和學生學造成的影響加以全面考慮,對每個教學環節實施深入研究,以促使各個環節形成一個系統與整體,物理實驗器材資源種類繁多,其中儀器、設備、藥物等都是構成教學環節的分子系統,利用循序、系統的教學手段,將有限的教學資源轉化為優質的教學情境,更好的把物理知識傳遞給學生,準確實現資源與知識的關聯統一.教學的環節多并非指其是一盤的散沙,各個子系統都需協調在全部教學系統當中,以實現整體和部分之間的辯證統一,并在教學中,講解與學習的物理知識本身存有內在的關聯,同時,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充分認識依然存在一定順序導向,新舊知識之間構建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智力水平發展存在一定考驗.教師在教學時,若缺乏相應的順序,就會違背教學存在的客觀規律,而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也只是些零碎的片段,這就會影響到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通過生活資源進行實驗器材創新時,需系統化選擇與創新.
物理教師在對實驗器材進行創新時,通過生活資源的利用,則更能體現出科學性,也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而不是推著學生向前,物理教師需通過生活資源創新實驗器材,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而非被迫的讓學生被動思考或者合作,盡可能啟發學生的思路,而非替代學生總結出結論.物理教師只有確保開發的器材具有科學性,才能激發出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并感到物理知識的學習較為容易,并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物理問題,從而使學生形成用腦的好習慣.
以物理實驗碘的升華為例,依據教材實驗的方法主要是在圓底燒瓶中裝入少量的碘,將其置于酒精燈上進行加熱,觀察生成的碘蒸氣,這種實驗方法存有明顯的不足,第一是碘蒸氣在教室中容易散發,會影響到學生的健康,第二則是加熱的酒精燈溫度明顯比碘熔點要高,此時,碘就會溶化,這就使部分碘會被溶化.此時,物理教師可通過生活資源的運用,將碘裝入到塑料瓶當中,將瓶蓋擰緊,將其浸入到熱水當中,就可以彌補教材教學方法的不足,由于塑料瓶本身不怕爆炸,熱水的溫度且低于碘熔點,塑料為熱的不良導體,碘蒸氣就會在塑料瓶還沒浸入到熱水部分得到迅速凝華,從而確保實驗的順利完成.
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依據教材內容安排,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探尋相關實驗資源,利用生活資源促進實驗器材教學整合,不僅能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科的感性認識,還能夠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在教學環節中強調學生的猜想假設,制定實驗計劃及收集整理數據的能力等,提升學生合作交流,調節學生的課業壓力,避免傳統教學模式重演.大部分物理教師認為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需花費較多的時間,相較于教師講解的方式更慢,且教師備課花費的時間也比講解的時間要多,因此,大多數教師仍舊采取原先的教學方法,同時,在課堂的教學當中,部分問題較為簡單,只需要教師稍微點撥下即可,不需要深入探究,而部分問題則需依據知識點的具體需要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的開展教學,并通過生活資源的運用,促使物理課堂的教學不再局限于表面.之所以有教學方式上的轉變,是有許多物理知識都蘊含在生活當中,通過過各種生活現象蘊藏著不同的物理原理,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開發生活實驗資源,構建課堂以外的探究情境,支持學生參加到更多的物理課外活動小組.借助生動有趣的物理實驗,探究物理的奧秘.因此,在課堂的教學當中,教師需注重實驗器材的可操作性,即通過成本較低的生活資源替代成本教高的實驗儀器,雖然生活資源的實驗器材成本較低,但是,其包含的智慧卻是很高的,例如,利用生活中的手電筒進行電路問題的講解,收集并利用繩子的抖動解釋對波的相關問題進行講解,通過筷子與碗做光折射的物理實驗等,這通過生活資源進行高中物理的教學,就能使學生親自進行操作,讓學生在具體教學中有意識、努力的嘗試摸索,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既是對教學工作糾正與反饋,有促進教學理念轉變,促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優化,從而使高中物理的課堂教學質量得到切實提高.
綜上所述,生活中的資源不僅能服務于現實生活,物理實驗的教師也不只是完全的依賴于實驗儀器,二者可通過巧妙的結合,將生活資源與物理實驗相結合,為課堂教學增添生活化色彩,以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運用生活資源解決物理難題.因此,在高中物理的具體教學中,教師需通過生活資源,促進物理實驗器材的創新,更好的完成實驗操作,從而切實提升高中物理實驗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