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燕
(靖江市人民醫院 江蘇 靖江 214500)
孕產婦合并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便是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據數據統計,該合并癥有著較高的發病率,整體上介于3.2%至10.7%之間[1],而臨床上由于多數患者在妊娠期時并未見癥狀表現,加之較低的風險,因此并沒有給予特殊處理的必要[2-3]。但處于妊娠期時,在雌孕激素水平的作用下會引起子宮肌瘤的不斷生長,直觀表現為體積的增大[4],由此造成了剖宮產率的大幅升高。有研究報道在行剖宮產術過程中認真處理子宮肌瘤,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但考慮到會引起難治性產后出血量的增加,造成醫源性子宮切除更高的風險,從而針對這一術式并未達成共識。本次研究依靠引入回顧性分析,來就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的可行性、安全性進行了探討,以明確該術式影響下的分娩解決,從而為孕產婦的安全分娩提供支持,如下為詳細報道。
1.1 研究對象 將目標對象確定為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間入院的的46名單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病例,并就其臨床資料進行收集。
符合如下標準予以納入:①經超聲確診;②分娩時間≥28周;③分娩方式為剖宮產;④具有正常的凝血機制,不存在出血性疾病。符合如下三項標準之一者做排除處理:①為多胎妊娠者;②分娩時間未達到28周;③出現致死性畸形或死胎情況。在獲得所納入病例同意、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之后開展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分組
對納入病例進行分組,20例歸為剖宮產組,26例歸為子宮肌瘤剔除組,從基線特征、術中表現、分娩結局、子宮肌瘤特征等方面來進行組間比較。
1.2.2 觀察指標
①一般指標 :該指標類型涵蓋了年齡、孕周、孕產次及妊娠合并癥,諸如子癇前期、胎膜早破、剖宮產史、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宮內感染等;子宮肌瘤所處位置、所述類型、直徑大小及數量。②主要指標 :該指標涵蓋了術中時間、應用縮宮素的情況及產后出血量。③次要指標:該指標對應的是新生兒結局,諸如體重、窒息情況等均屬于其內容。
1.3 統計學處理
文中數據的統計分析依賴于對SPSS 22.0軟件的應用。計量資料表示為x±s,依靠引入t 檢驗來支持組間比較,依靠引入Wilcoxon 秩與檢驗來支持組間比較。計數資料表示為例(%),且在進行組間比較時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個是Fisher 精確檢驗,一個是卡方檢驗。P值小于0.05,其間存在顯著差異。
2.1 患者基線比較
統計2019年一年中來我院進行分娩的孕婦人數共計675名,當中的46名產婦存在合并子宮肌瘤的情況,在產婦當中的占比為6.81%。46例產婦存在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中,年齡介于25歲至47歲之間,(35.53±4.06)歲為其年齡平均值;孕周介于28周至41周之間,(38.45±1.79)周為其孕周平均值,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剖宮產組20例,子宮肌瘤剔除組26例。
在產時中轉剖宮產這一指標上,子宮肌瘤剔除組與剖宮產組相比,有著顯著要低的比例,且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而在年齡、孕次、孕期體重指數等一系列指標上進行組間比較,組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見下表1所示。

表1 兩組產婦基線比較
2.2術中表現與分娩結局的組間比較
經兩組間比較,子宮肌瘤剔除組表現為更大的子宮肌瘤,更長的術中時間,且在縮宮素的應用上,基于常規應用的額外應用比例也大幅增加,P值均小于0.05,其間存在顯著差異。詳見下表2所示。

表2 兩組產婦術中情況及新生兒結局筆比較
2.4 臨床上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剔病例所表現出的特征
通過組間比較,有四類肌瘤的比例在子宮肌瘤剔除組內表現為大幅的增加,分別是前壁子宮肌瘤、多發子宮肌瘤、直徑介于5cm至10cm之間的子宮肌瘤、漿膜下子宮肌瘤,P值均小于0.05。詳見下表3。

表3 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的臨床特征【例(%)】
選擇于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易造成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典型的如術后的出血、發熱、感染、貧血等,這對于產科醫生而言無疑是不小的挑戰[5]。由此,為降低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術者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就十分的關鍵。本次研究當中,在產時中轉剖宮產這一指標上,子宮肌瘤剔除組與剖宮產組相比,有著顯著要低的比例,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是由于計劃剖宮產術的術者往往年資較高,在考慮子宮、肌瘤、血管之間的關系方面也更加的充分。
子宮肌瘤的情況,包括類型、所處位置、直徑大小、數量等都會影響到剖宮產術中剔除子宮肌瘤的出血量[6]。本次研究中通過組間比較,有四類肌瘤的比例在子宮肌瘤剔除組內表現為大幅的增加,這是由于剔除漿膜下子宮肌瘤較為容易,而剖宮產術中像一些有著高出血風險及和宮角或宮動脈較為接近的子宮肌瘤往往不在剔除目標之列;固然對于子宮肌瘤的保留,能夠降低術中出血風險,但術后增大的子宮肌瘤或許會造成盆腔壓迫等情況,而選擇對子宮肌瘤做剔除處理,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遠期再次手術,具有較好的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