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遷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泉溝鎮衛生院 山東 泰安 271207)
闌尾炎手術治療,作為臨床上普外科中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該項治療對其患有闌尾炎癥狀患者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安全地治療患者闌尾炎癥狀[1]。且隨著臨床醫療科技的持續發展,微創技術的不斷完善,使其廣泛應用到各個治療領域中,具有創口小、出血量少、易于患者機體恢復等特點,該模式比較傳統開腹式治療模式,效果較為顯著,深受臨床醫療團隊的認可與青睞[2-3]。本文選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間我院臨床診治100例,單純性闌尾炎患者作為分析對象,予以微創小切口治療進行干預,具體內容詳見下文。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臨床救治患者100例,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間,參與研究,并依照其治療方案進行分組,每組患者50例,本次研究符合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核標準,并同意授權開展研究。對照組患者男性人數為34例,女性患者人數為16例,年齡選取標準為28歲~68歲,均數年齡為(48.36±2.85)歲,體質量選取標準為50kg~89kg,均數體質量為(70.22±3.34)kg,病程時間選取標準為6d~15d,均數病程時間為(10.32±0.58)d。研究組患者男性人數為36例,女性患者人數為14例,體質量選取標準為51kg~90kg,均數體質量為(71.31±3.42)kg,年齡選取標準為27歲~69歲,均數年齡為(48.87±2.59)歲,病程時間選取標準為5d~16d,均數病程時間為(10.48±0.73)d。本次臨床研究期間選取相關數據,存在較高對比價值,且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性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1.1.1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臨床研究期間選取患者均為我院臨床診治案例。(2)研究納入患者均具備手術指征。(3)配合度、依從性較高者優先納入研究。(4)研究選取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且自愿申請參與,并積極授權認可。
排除標準:(1)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癥狀者排除。(2)存在嚴重精神類疾病癥狀者排除,存在家族遺傳類精神類癥狀者排除。(3)患者資料填寫不完善或存在虛假信息者排除。(4)臨床治療期間,存在相關藥物、器械嚴重過敏反應者排除。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開腹治療,對患者進行常規麻醉,麥氏點切開,做6~8cm切口,待開腹完成后,將其腹腔內分泌物取出,將切口拉開,于闌尾后分離相關組織,以止血鉗將闌尾根部夾住,并進行闌尾切除,并妥善處理闌尾殘端,待沖洗等常規工作完成后,依順序閉合腹腔。研究組予以微創小切口治療,臨床使用硬膜外麻醉,并于患者麥氏點位置做小切口,約2.5cm左右,分離機體組織,確保手術切口垂直向下。待成功進入患者腹腔后,以甲狀腺拉鉤將患者腹腔進行鉤提,將前腹壁、闌尾區等空間進行增大,手術期間嚴禁使用手部觸摸患者臟器,以肉眼對其闌尾進行分辨,待明確闌尾等位置后,對其實施切除操作,并將其患處進行縫合。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抗感染等治療,以及相關護理干預。
1.3評價指標
本次臨床研究期間各項數據情況,均由科室內工作人員詳細記錄,并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機體指標等。
1.3.1 治療效果:臨床通過術后復查,詳細了解患者治療效果,使用十分有效、基本無效、顯著有效、較為有效等4項指標作為評定標準,治療效果=(十分有效+顯著有效+較為有效)/小組病患×100%。
1.3.2 不良反應:由科室內相關工作人員統計患者治療期間,皮下氣腫、切口感染、腸梗阻、腸瘺等不良反應發生時間、癥狀等。
1.3.3 手術指標、術后康復情況:詳細統計患者臨床手術指標、以及康復情況,并將兩組數據進行對比。
1.3.4 疼痛指標:以國際通用視覺模擬疼痛數值評分(VAS)量表,詳細記錄患者疼痛情況,十分制計數,患者得分越低,表示疼痛感越弱。
1.4統計學分析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效果(98.00%)與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84.00%)相比較,對照組治療效果較差,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18.00%)顯著多于研究組不良反應(4.00%),臨床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例]
2.3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研究組患者臨床各項手術指標用時均短于對照著患者,組間開展比較分析差異性顯著,(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2.4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者各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研究組患者用時較長,組間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機體疼痛情況比較對照組患者疼痛情況,研究組疼痛情況較輕,臨床對比具備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對比分]
臨床導致闌尾炎癥狀發生的主要因素,多為患者機體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其闌尾處發生炎性反應[4]。闌尾炎癥狀為作為臨床上常見癥狀,其主要病癥類型為闌尾梗阻,當患者闌尾處出現梗阻后,能夠導致其患者機體內分泌物持續堆積、增加,使其腸道內壓激增,并引發炎性反應[5-6]。據研究,患者此類病癥患者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表現為持續性疼痛,鎮痛、脹痛等,部分患者存在嘔吐、惡心等表現,需要盡早進行治療,如無法及早進行救治,則極易導致病癥惡化,并形成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等[7-8]。因此,臨床治療此類癥狀,秉持早發現、治療態度,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目前,臨床上治療此類病癥,多以手術進行干預,常規治療以開腹式手術為主,此類方式與微創治療相比較,小切口治療出血量少、切口小,能夠減少不良反應發生[9]。常規手術治療過程中由于切口較大,加之手術治療時間長,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使其感染的風險極大增加[10]。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98.00%)與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84.00%)相比較,研究組治療效果較高。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00%)比較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8.00%),對照組不良反應較多,(P<0.05)。由此,臨床治療患者單純性闌尾炎癥狀期間,微創小切口治療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研究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手術指標等相關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各項指標。研究組治療期間疼痛感染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進行對比分析差異性顯著,(P<0.05)。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患者單純性闌尾炎癥狀期間,予以微創小切口治療,應用價值較高,能夠有效緩解患者機體疼痛感,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減少其不良反應發生,能夠面向基層醫療機構進行推廣,值得臨床廣泛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