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蓓
(徐州市中醫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呼吸系統是人體重要的維持生命的系統之一,主要由肺及其附屬組織組成。由于環境的污染及其他因素,臨床上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1]。急性呼吸窘迫癥征是一種十分嚴重的呼吸系統綜合征,其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肺臟彌漫性損傷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與癥狀[2]。對于該病,最主要的就是進行原發病的控制,對于無法短期內控制原發病或急性呼吸窘迫癥征進展迅速者則應考慮進行機械通氣呼吸支持[3]。對于不同嚴重程度的急性呼吸窘迫癥征可采用不同模式的機械通氣。輕癥者可進行無創正壓通氣,而對于重癥者則應盡快進行氣管插管。一旦進行氣管插管便需要對患者進行特定的呼吸機護理。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吸痰。由于機械通氣需要對患者的呼吸進行完全控制,嚴重干預了正常的呼吸模式[4]。開放式吸痰是傳統的吸痰操作方式,在吸痰時斷開與呼吸機的連接,對于急性呼吸窘迫癥征患者來說十分容易出現缺氧的現象,而密閉式吸痰則通過三通連接在吸痰的同時可持續進行氧氣供應,大大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5]。多維度協同護理與傳統護理相比其通過對患者的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結合患者情況進行護理方案制定,因此可改善患者預后[6]。因此本研究選取機械通氣患者60例,探討多維度協同護理配合密閉式氣管內吸痰對其治療的影響。以下是本次研究結果。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機械通氣患者60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吸痰前先進行純氧吸入三分鐘,吸氧的同時準備吸痰用物品,包括吸痰管、吸引器、滅菌水。將吸引器與吸痰管緊密連接并確保可用,斷開氣管導管與呼吸機的連接,將吸痰管緩慢放入氣管導管內,插入深度為末端超過氣管導管末端至少一厘米,調節吸引器壓力為15kPa,對患者氣管內進行連續吸引,并調整吸引器角度確保痰液順利吸出,每次吸痰時間不得超過十五秒,吸痰后需吸入純氧至少一分鐘。對患者及家屬嚴格按照ICU探視規定進行要求。密切關注患者的一般情況及呼吸機等儀器參數。對有意識的患者進行生理及心理情況評估。每日所需要進行服用的藥物與進行的操作與患者進行交代并告知注意事項。
實驗組采用多維度協同護理聯合密閉式吸痰。準備工作同對照組。將吸痰管置入三通管道內,吸痰管達到吸痰位置后開啟負壓吸引器,其它吸痰操作同對照組。多維度協同護理主要方法: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談話,并針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制定個體化方案,同時為患者與家屬進行ICU管理制度的宣教、患者所患疾病的情況介紹與預后可能,充分取得對方的配合。由于ICU制度要求家屬不能長期陪床,因此可留家屬電話進行電話溝通。對患者的情緒進行護理,在ICU由于各路管道、環境嘈雜、無人陪護等多方面的原因患者很可能伴隨不良情緒。對情緒應進行積極的處理以免影響疾病的后續康復。同時每日對患者的意見進行收集與整理,根據具體意見進行分析討論與改進。對不能活動的患者特殊注意其皮膚壓瘡等問題,仔細傾聽患者的需求,在不影響治療的情況下盡量滿足。
1.3觀察指標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痰培養陽性率、吸痰前后生命體征、呼吸參數變化及并發癥發生率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2.1兩組患者痰培養陽性率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痰培養陽性率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狀態、心絞痛狀態比較(n,%)
2.2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
2.3兩組患者呼吸參數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呼吸參數平穩,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呼吸參數比較
2.4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n,%)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作為一種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臨床上對于急性呼吸窘迫癥征的研究還不夠透徹,根據目前已有的臨床研究及循證醫學表示,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癥征的病因較多,包含多系統涉及多科室的疾病如各種類型的肺炎、胰腺炎、嚴重創傷等。除誘因外,急性呼吸窘迫癥征發生的機制也尚未清楚,可能與炎癥細胞作用于肺臟有關,屬于全身性炎癥反應的肺部表現[7]。當腫瘤壞死因子等多種炎癥因子作用于肺臟后會引起大量粒細胞的聚集,后者可導致大量的氧自由基釋放,進而引起細胞嚴重損傷,其中包括與呼吸功能密切相關的肺泡上皮細胞等[8]。此外,炎癥反應會引起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大量的微血栓栓塞與肺部小血管,引起呼吸困難的發生[9]。而呼吸機的使用對于該病患者至關重要。
在使用呼吸機后吸痰操作必不可少,且需要每日進行數次。研究發現不同的吸痰方式對患者的預后有不同的影響。由于氣管導管的長期刺激使得氣道內痰液增多而無法主動排出。吸痰屬于侵入性護理操作,若處理不當則可引發肺炎、氣管痙攣等嚴重并發癥[10]。與傳統的開放式吸痰相比,密閉式在不影響患者通氣的前提下對痰液進行吸引,可有效降低低氧血癥等不良事件的發生[11]。而采用多維度協同護理則將護理的主體從護理人員變為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使得患者與家屬充分參與到疾病的康復護理過程中,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及康復的信心。同時還可降低呼吸機相關肺炎等的發生率[12]。
綜上所述,對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患者治療中采用多維度協同護理配合密閉式氣管內吸痰可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