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勇強 歐婉文
(廣東財經大學)
在線教學有效嗎?這一問題常常引發社會各界的普遍爭議。對在線教學質量與效果的評估研究無疑是在線教學研究者與實踐者普遍關注的根本問題之一。
現有研究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仍然存在較大爭議。首先,一些研究發現,在線教學給教學實踐帶來了新的挑戰,比如在線教學通常存在臨場感缺失、在線教學設計不足、課堂互動效果不佳等問題[1][2]。亦有研究發現,在線教學模式的學習績效整體要低于傳統線下教學模式[3]。在線教學模式的效果與社會期望之間仍然存在顯著差距,從而質疑在線教學模式的可持續性和應用前景。然而,也有學者對在線教學模式持積極觀點。有學者認為,在線教學是大勢所趨,是未來教育變革的必然要求[4]。一項大規模實證調查也認為,“我國首次大規模線上教學達到甚至超出了預期目的,是一次成功的在線教學實踐,對高校信息化建設、實現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5]。
盡管學界關于在線教學質量仍然存在較大爭議,但已經有研究試圖彌合兩者的爭論,強調在線教學質量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個體素質差異,比如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而不是獨立分析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差異[6]。在討論在線教育質量時,應當把教師和學生個體納入其中,并作為核心變量進行分析[7]。這一觀點為我們進一步健全完善在線教學模式,促進在線教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相關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是評價一切教學模式質量與成效的重要標準。本研究關注在線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問題,通過引入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論,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分析在線教學模式下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深化對在線教學質效的理論認知。
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在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提出,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視角之一。自我決定論的理論基礎是個人成長導向,認為人并不是被動地等待不平衡,而是自然傾向于根據自身的內部和外部環境而行事,從事他們感興趣的活動,趨向個人和人際間的內在統一[8]。因此,自我決定論認為,人類存在三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勝任、歸屬和自主。這三種心理需求是普適性的,是滿足個體成長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們與生俱來,所有個體都為了滿足這些需求而努力,并且趨向于滿足這些需求的環境。自我決定論認為,當人們沒有滿足這三種需求時,就無法實現主動成長,只有當這三種基本需求都得到滿足時,人們才能感知個體的完整感與心理幸福感,感受到自主的愉悅、自我管理和適度挑戰,產生積極的內化動力 (Deci & Ryan, 2000)[9]。 因此,對于在線教學環境的學生來說,這三種心理需求的滿足對于他們能夠積極應對在線教學模式的挑戰十分必要。本研究將基于在線教學實踐場景,探究高校學生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勝任、歸屬和自主)滿足的影響因素,為完善在線教學場景下激發學生內生學習動力提供理論依據(圖1)。

圖1 本研究理論分析依據
本研究基于自我決定論提出理論分析框架,然后,采用描述性統計和多元回歸分析方法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和對理論模型進行檢驗。首先,描述性統計將用于變量描述和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檢驗。其次,多元回歸分析將用于分析調查對象在線學習行為與能力的影響因素。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法調查對象為廣東某高等教育學校本科學生,專業覆蓋范圍廣,包括經濟管理、法學、工科、理科和藝術學科類學生,問卷發放樣本量102份,問卷回收樣本100份,問卷回收率達到98%。調查問卷包含調查對象參與在線教學的客觀實踐與主觀體驗,比如在線學習工具特征、學習的空間環境特征、學習行為特征、個體的學習體驗以及教學特征等。此外,調查問卷同樣納入了調查對象的基本社會人口學特征。
1.因變量
根據自我決定論,本研究將首先測量以下三個概念:(1)勝任。問卷題目設計為“相比于剛開始接觸在線學習時,我越來越能勝任在線學習”。(2)歸屬:相比于剛接觸在線學習時,我越來越積極參與各類小組集體作業。(3)自主:我課后會主動進行知識復習,以鞏固在線學習效果。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選項及分值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確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五個選項。此外,本研究構建了反映調查對象在線學習能力提升狀況的綜合性指標,以從整體上開展測量。除以上三個題目外,還包括以下問題:(1)我能夠熟練地上網搜索、查找學習資料。(2)我能夠很好地進行時間管理,以提高在線學習效果。上述五個問題求和,即可得到“在線學習能力提升”變量。
2.自變量
自變量包括:(1)平臺穩定性:選項包括非常穩定至非常不穩定五個選項,賦值5-1分。(2)是否有安靜的學習空間:1.是,2.否。(3)課堂參與積極性:從非常積極到非常不積極五個選項,賦值5-1分。(4)平臺討論區的參與積極性:從非常積極到非常不積極五個選項,賦值5-1分。(5)感知的學習效率:從非常高到非常低五個選項,賦值5-1分。(6)個人自控力:從非常好到非常不好五個選項,賦值5-1分。(7)感知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從非常集中到非常不集中五個選項,賦值5-1分。(8)教師教學準備充分程度:從非常充分到非常不充分五個選項,賦值5-1分。(9)課堂氛圍活躍度:從非常活躍到非常不活躍五個選項,賦值5-1分。
3.控制變量
控制變量主要包括性別、年級(大一至大四)、戶籍(城鎮、鄉村)等個體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樣本基本信息
表2呈現了四種模型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其中,勝任、歸屬和自主模型是自我決定論理論框架的核心內容,反映了在線教學模式下調查對象的內生學習動力問題。而能力提升模型反映的是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在線教學實踐后,調查對象在學習能力提升上的表現,反映了在線教學模式的成效。根據表2可知,在勝任模型中,具有顯著性差異的因素是平臺平穩性、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學習效率、學習自控力、注意力集中度、歸屬感、自主性以及課堂氛圍;在歸屬模型中,具有顯著性差異的因素是教師備課充分性、學習空間友好性、課堂參與積極性、學習效率、學習自控力、注意力集中度、勝任感、自主性以及課堂氛圍;在自主模型中,具有顯著性差異的是年級、課堂參與積極性、學習效率、學習自控力、注意力集中度、勝任感、歸屬感和課堂氛圍;在學習能力提升模型中,具有顯著性差異的有年級、學習空間友好性、備課充分性、平臺穩定性、課堂參與積極性、學習效率、學習自控力、注意力集中度、勝任感、歸屬感、自主性以及課堂氛圍。

表2 四種模型的相關性分析結果
表3呈現了四種模型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在勝任模型中,統計顯著的影響因素有城鄉、學習空間友好性、課堂參與積極性、學習效率和自主性。對于在線教學的勝任感,來自鄉村的大學生要弱于城鎮,擁有友好學習空間的大學生要更強,而課堂參與積極性、學習效率和自主性更高的大學生同樣更能勝任在線教學。在歸屬模型中,僅有自主性具有統計顯著性,即在線教學場景下學習自主性更高的學生更愿意參與協作型在線學習。在自主模型中,年級、城鄉、勝任和歸屬具有統計顯著性。高年級學生的在線學習自主性更弱,但來自鄉村的學生在線學習自主性更強,勝任感和歸屬感更強的學生參與在線學習的自主性同樣更強。在能力提升模型中,學習效率更高、所在課堂氛圍更活躍的學生,擁有更高勝任感、歸屬感和自主性的學生,在線學習能力的提升更為明顯。

表3 四種模型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通過引入自我決定論,構建在線教學模式下大學生內生學習動力和學習能力提升的影響因素。自我決定論表明,勝任感、歸屬感和自主感是激發個體內生學習動力的三個必要條件,即人類的三種最基本心理需求。其次,內生學習動力與學習能力提升也存在密切關系。根據結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在線教學模式下,城鄉間的教育不平等問題仍然存在。在線教學模式下,高校大學生的在線學習勝任感和自主性在城鄉間存在系統性差異,來自鄉村的大學生顯著弱于來自城鎮的大學生。這說明作為一種教育技術創新,截至目前,在線教學模式尚不能有效彌補城鄉間的教育不平等問題。
其次,學習環境對大學生在線學習的內生動力具有重要的外在影響。近年來,大規模的在線教學模式深刻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從課堂集體學習轉變為個體居家學習[10]。課堂學習空間是受到學校規章制度約束,并專門用于學習活動的功能化空間,但居家學習空間是與日常家庭生活實踐交織疊加的多功能混合空間。友好的(安靜、獨立)居家學習空間可確保實現學習空間的功能專業化,提升在線學習的勝任感。
最后,個體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對于大學生的在線教學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影響。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學,教學設計都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其本質是教師和學生的有效互動。由于在線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挑戰,本研究表明,在線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設計應重視授課對象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問題,能夠滿足基本心理需求的教學設計,能夠顯著促進學生在線教學能力的提升。
在線教學如今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實踐中的一種主要模式,社會各界應充分重視在線教學模式下仍然存在的城鄉教育不平等問題。同時,通過促進家校協同,創造友好型在線學習空間環境,并提升在線教學設計水平,來促進在線教學模式學生的內生學習動力與學習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