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電影對于開展電影藝術創新和前沿探索、提升觀眾欣賞水準等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藝術電影發展向好,市場上不斷出現藝術電影“求排片”“求關注”等聲音。本文首先分析了藝術電影及其與市場的關系,認為藝術電影不應排斥市場;藝術電影的創作與市場化行銷并不矛盾;藝術電影是一種市場細分的品類。其次通過案例比較對藝術電影的市場成敗進行了歸納總結,發現商業上較為成功的藝術電影,在市場定位、營銷手段、檔期選擇、渠道選擇等均有充分的考量。最后從提升藝術電影市場效益、促進藝術電影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藝術電影 商業電影 電影市場 檔期
我國高度重視藝術電影工作, 2015年10月1日修訂實施的《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將藝術電影納入了重點支持的范圍,其第十六條第五項規定:“資助文化特色、藝術創新影片發行和放映”。2016年10月15日,全國藝聯在長春正式啟動,截至2020年12月,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藝術電影30部,參與發行藝術影片過百部;加盟影院從啟動時的100家發展到目前的2771家,覆蓋3332塊銀幕[1]。
但是,一方面藝術電影“求排片”“求關注”的聲音不斷。2021年2月10日《羊城晚報》發表一篇題為《藝術片為何總在“求排片”?》的文章,對相關情況進行專門探究。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為藝術電影本身是為了藝術創新而存在,不以商業為目的,沒有必要考慮市場收益,更無需“求排片”“求關注”。如百老匯電影藝術中心策劃楊洋曾發文表示:“作者電影為什么要求排片和票房呢?做的時候難道不是只為了滿足自己,哪里有考慮過如何與大眾溝通滿足大眾的需求了呢?因此,憑什么要求大眾和院線買賬呢?既然是藝術品,就是奢侈品,能有一個藏家欣賞你就足夠了,況且還不止一個。”[2]戴錦華也說過:“電影———無論是藝術電影還是商業電影,叫好與叫座,是永恒的兩難。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召喚著不同的觀眾與不同的心理預期。”[3]
藝術電影的創作也是需要“成本”的,少則數十萬元,多則數千萬元,若只有投入沒有收入,這種機制無法運行和持續下去,藝術電影只能衰微甚至衰亡。而藝術電影不可或缺,其側重于藝術創新和前沿探索,相當于技術與產品的研發與創新,對于電影業的長遠發展是必要的。
本文認為,在新時代,要充分考量時代特征,重新認知藝術電影,重新思考藝術與市場的關系。
一、重新思考藝術電影及其與市場的關系
何為“藝術電影”?按照《電影藝術詞典》(修訂版,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第17頁)的界定:“‘藝術電影’原為法國一家制片公司的名稱,創辦于1908年。該公司鑒于當時電影的社會地位低下,便以‘藝術’相標榜,聘請名作家和名演員拍攝一些適合上流人士藝術趣味的影片。以后許多國家的制片公司也紛紛仿效……20世紀20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代表人物對當時充斥銀幕的低俗鬧劇極度不滿,提出’純電影’的理論,主張擺脫傳統文學和戲劇的影響,發揮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專門拍攝表達創作者個人主觀感受和藝術理想的藝術影片。藝術電影一詞便成為一個獨特的概念,專指那種觀念新穎、趣味高雅、技巧考究、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影片。”該詞典還表示:“藝術電影大多曲高和寡賣座狀況不佳,但它在觀念上的創新突破、在藝術技巧上的大膽探索,常會很快為一般商業電影所采用,從而帶動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和提高。”
與“藝術電影”相對應的是“商業電影”。上述詞典(第18頁)認為:就廣義而言,“絕大多數的通俗電影、娛樂性電影都可稱為商業電影,商業電影并不必然是低俗的、粗制濫造的。商業電影通常比較注重故事性,力求創造曲折動人的情節,制造和利用明星效應,追求畫面的觀賞性,近年來更大量運用電腦特技制造令人驚奇的視聽效果,借以吸引大批觀眾……商業電影注重營銷運作,在宣傳炒作上肯于投入,有針對性地安排上映檔期,這也能擴大一部影片的號召力。”
根據前述定義,似乎有這樣一種結論:藝術電影是不講究盈利的,商業電影才以盈利為中心。若如此,就如一篇題為《文藝片創作何以“內卷化”越來越嚴重》的文章所說,部分藝術片從業者陷入既要獎項又要票房的迷思。
藝術電影與市場的關系,應當從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出發,重新思考。其一,藝術電影并不能也不應當脫離大眾而孤芳自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提出的:“關在象牙塔里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作激情。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可見,藝術電影不應當排斥市場。《人民日報》也曾于2014年4月1日發表尹鴻的文章,認為好電影不分商業片和藝術片。事實上,有許多電影特別是中小成本電影,往往不能嚴格的界定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因此,藝術電影不能排斥市場,如導演何平所說:“人類選擇什么,什么就是對的。當人類不選擇了,你別給我說你多深刻,你多有超前意識,沒用。”[4]
其二,藝術電影實際上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定義。所謂階段性,是指創作階段,影片在創作階段側重于藝術,注重導演個人的思想和藝術手法表達等。但是,這并不排斥市場化的發行營銷,也就是說,成片之后可以或者需要市場化運作。賈樟柯曾表達自己的觀點:“我一直都是一名商業片導演,我的每一部電影都是在賣,我不是想成為一個商業片導演,而是因為任何一部電影都有它的商品屬性。電影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創作階段,這個階段是按照創作者的意圖來創作的。而拍完之后,就要把它拿到工業渠道里去好好做成一件商品,然后去推廣。”[5]
其三,藝術電影實際上是一種市場細分的品類。藝術電影,就是“陽春白雪”,本來就是針對某個細分群體的,不大可能成為受眾廣泛的商業電影,票房更不可能與商業片相提并論。而且,藝術電影多為低成本,發行營銷預算相對而言不夠多,觀眾獲知度或宣發到達率不高。因此,盡管一些“話題”引發關注之后,票房上能相對獲得成功,但也難以與商業大片相比。比如, 2016年5月6日上映的《百鳥朝鳳》“跪地磕頭”營銷,票房才破千萬元, 2017年4月20日重新上映,最終票房8678萬元[6]。商業電影,是“下里巴人”,而且制作成本高,宣發預算相對充裕,自然票房有更多的保障。比如《你好!李煥英》的成本大概是8000萬元,票房超過50億元[7]。當然,商業電影的風險也較大,投資1. 15億美元的《風語者》,僅獲得七千多萬美元的票房,成為壓倒屹立近百年的米高梅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8]導演陸川也曾說:“藝術電影,是商業片的一個類型,和主流電影不矛盾。”[9]
二、藝術電影的市場成敗:案例比較
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有著來自內因與外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藝術電影作為市場細分的品類,在進入市場化的競爭中,其發揮藝術商品屬性能否取得成功,同樣也受到內因與外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我國電影市場上,既存在著不能順應市場的藝術電影,也有著許多取得票房成功的藝術影片。
(一)藝術電影市場失敗的原因
對于大眾消費群體而言,去影院觀影,更多的是一種娛樂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更愿意看喜劇、懸疑、犯罪這種強類型片,以實現其娛樂目的;至于那些側重于表達創作者主觀意圖的藝術電影,對受眾的鑒賞能力以及鑒賞品味要求頗高,從而制約著大眾消費者對文藝片的消費,必然是小眾化的。
盡管部分文藝片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但我們不能期待其如商業大片那樣取得可觀的票房,二者除在投資上存在較大差距,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本節一開始所描述的,即潛在觀眾體量不同。正如《小偉》聯合制片人趙晉所說[10]:文藝片排片低的本質,簡單來說確實是因為沒人看,很多導演都在求排片,但是實際上排片排上去了,上座率不一定高。是什么造成了這個事實?從宣發力度層面講,文藝片的宣發經費遠遠少于商業片,所以在宣發角度影片信息觸達到的觀眾就很少。文藝電影本身受眾群體較少,加上宣發觸達率較低,這些都制約著文藝片在票房上能夠取得較大的突破。
除了宣發力度外,還有很多因素制約著文藝片的商業表現。2014年國慶檔上映的《黃金時代》,制作費用超過7000萬元,然而上映三天票房僅為1890萬元[11]。這部電影的宣傳期長達8個月,雖然宣發費用僅僅為800萬元,而優酷土豆、百度、騰訊等均被拉入該影片的宣傳,從這一方面而言, 800萬元的宣發費是“成功”的,其各項宣傳數據均超過同檔期上映影片。然而,這部文藝片并沒有像其他文藝片一樣,在海外獲獎、再通過上映后的口碑來吸引觀眾。并且在宣傳初期,小范圍內的預熱并沒有形成大眾話題,且錯誤估計了消費者偏好,誤選檔期。雖然這部影片800萬元的宣發費用,拉進了諸多互聯網巨頭參與,但最終票房卻沒能覆蓋7000萬元的成本。
(二)藝術電影市場成功的歸因
電影票房的成功離不開制作優良、明星效應、導演名氣等。但其中檔期營銷對于電影票房的增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于藝術電影而言,市場定位、營銷手段、檔期選擇、渠道選擇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觀眾對藝術電影的消費。
1.是否精準定位
2017年上映的《岡仁波齊》,從任何層面上來看,都將是一部成為檔期炮灰的影片,上映首日1. 6%的排片比, 175. 05萬元的票房,極為慘淡。[12]但最終卻取得了超億元票房的成績,這與宣發的精準定位不無關系。電影《岡仁波齊》出品方之一的馬燈電影公司,背后的母公司為天空之城影業,天空之城正是高瓴資本、清流資本共同投資的影業公司。宣發團隊里的很多成員,也是當年推廣《大圣歸來》的主力。宣發方精準地邀請了各領域大咖,影片得到了他們力挺。比如李冰冰說:“早年在西藏拍過戲,看張楊導演的《岡仁波齊》,仿佛還能感到高原冷冽刺骨的風。漫漫朝圣路,唯信仰給人力量,讓人無懼生老病死,從平凡中也能生出偉大。值得一看!”[13]大咖力挺,使得影片在微博、微信各個平臺討論熱度不斷增加。
2.是否采用市場化包裝
目前,中國文藝片最高票房由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保持,最終票房14. 22億元[14]。這部文藝影片的成功,除宣發上的精準定位,還源于充分進行了市場化包裝,通過提早看片形成口碑,同樣借助口碑,實現了口口相傳的局面,吸引了有類似經歷的中老年人群,而這部分人群又成為了后期宣傳的一個重要力量,因此從行業數據上看,近4億元票房是由45歲左右的人群所提供。
《白日焰火》同樣也是通過市場化包裝,取得了一定成功。2014年上映的《白日焰火》,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并獲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自身帶著明顯的犯罪類型片標簽,因此《白日焰火》在宣發上更是通過市場化包裝,劍走偏鋒,也就是說,以文藝片的姿態在柏林拿獎,回國后則披上了“商業”的外衣:以犯罪懸疑為賣點,進行“罪愛奇觀”式的宣發,最終實現了商業上的成功。
3.是否展開充分的市場推廣
從市場推廣上來看,賈樟柯2015年的《山河故人》無疑是成功的,兩家互聯網票務公司貓眼和微票兒都為其提供了過去從未有過的發行助力。貓眼是《山河故人》唯一的互聯網聯合發行方,聯合全國超100個城市近1000家影院展開營銷活動;微票兒作為《山河故人》的首席移動營銷平臺,在全國主要城市展開“觀影大師”系列活動之《山河故人》獨家“超前觀影+明星見面會”路演活動,為影片宣傳造勢,醞釀口碑。與此同時,多家發行機構與院線聯合發表倡議書,提議“為銀幕留住《山河故人》,為中國電影留住人情”,同時倡議11月6日至8日,為《山河故人》預留一定的排片空間。[15]盡管該片國內票房只有3224萬元,與賈樟柯預期的3億元有較大差距[16],但是其在上映前夕就通過海外版權銷售收回了成本,也可認為其商業上是成功的。
當然,對于許多小眾的藝術影片,并沒有諸如《山河故人》這樣的市場推廣待遇。《百鳥朝鳳》制片人方勵下跪求排片事件就是最鮮明的事實。雖然說在輿論聚焦后,該影片上映22天,也取得了超過7000萬元的票房,甚至延長了窗口放映期,但是從事實角度來看,為了給《百鳥朝鳳》排片,其他國產小眾文藝片的上映檔期受到了嚴重擠壓[17],因此客觀上來看,小眾文藝片的生存還存在諸多問題。
4.是否進行合適的檔期決策
曾經有一段時期,業界對于檔期研究多從市場細分、使用與滿足、整合營銷等方面入手,于是不少影片熱衷于爭搶“黃金檔期”,導致競爭加劇,同檔期上映電影的票房日益兩級分化,不少影片成為票房“炮灰”。
筆者在《中國電影綜合評價與實證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2018年版)一書中曾提到:檔期安排必須考慮競爭風險。目前不少宣發人員偏好“黃金檔期”,比如春節檔、暑期檔、五一檔、中秋檔、清明檔以及情人節檔等等。好的檔期雖然可以助力影片的營銷,可是,檔期也意味著競爭風險的增大。對于檔期的選擇,不僅要看檔期的本身,還要看競爭對手,如果遭遇強片,弱片就就沒有了競爭優勢。檔期與影片的匹配很重要,比如在春節檔,團圓類、家庭類、喜劇類等影片相對受觀眾青睞,如果是驚悚片,則不大適合在喜慶的檔期上映。不同類型的影片選擇檔期的策略應該有所區別,就如一些文藝片,在熱門檔期缺乏競爭優勢,而在“淡季”上映,或許能獲得更多的排片,更多的票房。
2014年上映的《黃金時代》,在“十一黃金檔”上映,該影片由許鞍華導演,動用了大明星、大導演、大投資,潛在觀眾應該是大中城市中具有一定文化層次的中青年觀眾,但國慶節期間,恰好也是這些目標觀眾外出旅游的高峰時段,因此除本文前述的錯誤預估消費者的偏好外,檔期的選擇也是其票房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諸如《愛的鐘聲》2016年9月30日上映,《撞死了一只羊》2019年4月26日上映,《一秒鐘》2020年11月27日上映,這些藝術電影均錯開了熱門檔期,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2019年末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的公映帶來了驚喜,從2019年12月11日首映到2020年1月20日,僅廣州地區票房收益就近230萬元。若不是疫情影響,首輪票房成績必然獲得更大的突破。
5.是否充分利用藝術專線等渠道
全國藝聯“專線發行”,為文藝影片的商業困境提供了某種程度的解決方式,并且從現實角度來看,這種發行放映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根據全國藝聯提供的數據[18], 2017年8月25日,《海邊的曼徹斯特》通過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下屬的185家影院270塊銀幕上映,經過兩個月的長線放映,收獲票房800多萬元,這是全國藝聯專線發行的第一部影片,全國藝聯也由此開始了自己的專線發行探索。
2018年3月2日,奧斯卡獲獎影片《三塊廣告牌》通過全國藝聯,在537家合作影院的974塊銀幕專線上映。此時的全國藝聯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藝術電影發行經驗,考慮各方面訴求,全國藝聯決定嘗試分階段擴映的發行方式:上映的前三天僅在全國藝聯旗下的加盟影廳放映;上映第四天開始擴大到全國藝聯旗下加盟影城的各個影廳;上映第七天開始擴大至全國藝聯發起單位的院線和影管公司。來自全國藝聯的數據[19]顯示,在上映兩個月的時間里,《三塊廣告牌》的單日排片峰值能達到5000至6000場,在當時所有排片的影城中,全國藝聯影院數量實際占比為40. 1%[20],產出票房5720. 89萬元,占影片總票房(約6500萬元)的88. 3%。而其他占比接近60%的影院只創造了11. 7%的票房。
2019年3月22日,《波西米亞狂想曲》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這時全國藝聯的影院加盟數已經達到了3135家,共覆蓋3700塊銀幕[21]。旗下銀幕更多了,放映范圍更廣了,全國藝聯的發行策略也進行相應調整,并沒有繼續采用《三塊廣告牌》的擴映計劃,而是更加注重已加盟影院的利益。經過長線放映,《波西米亞狂想曲》取得了9900多萬元票房,創下了全國藝聯專線發行的票房新高;《掬水月在手》在只有1816家影院排映的情況下,日排映場次最高達到2800場,共吸引超過20萬人次觀影,票房超過755萬元,成為了全國藝聯紀錄片票房冠軍,同時也是全國藝聯國產藝術片票房第二名[22]。
三、藝術電影市場化的對策思考
我們必須清楚一點,即便是藝術電影大國法國,藝術電影的市場空間也有限,主流市場仍是商業電影的天下,如2011—2020年的數據顯示,法國本土出品的電影在本國市場上的票房占有率一直保持在40%以內[23],藝術電影的市場占有率更低。當然,我國電影市場更大,前景廣闊,藝術電影的市場空間也相對較大。但是,能否把握住市場機遇,對于藝術電影而言,需要仔細研究市場規律,這關乎其成本收益的權衡,也關乎藝術電影的可持續發展。
(一)考慮需求因素,提升藝術質量
無論藝術電影還是商業電影,其最終屬性是消費品,并且屬于偏好驅動型消費品。商業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證明了滿足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對取得商業上的成功至關重要。藝術電影雖然在創作之初旨在“專門拍攝表達創作者個人主觀感受和藝術理想”,但一旦尋求藝術電影的市場化,在影片的創作階段,就不能完全旨在表達創作者的主觀意識,而應考慮更多觀眾的鑒賞品味與消費偏好,從內容上來貼近市場(即需求因素)。
從某種層面上來看,藝術性是藝術電影這一類型的重要商業特征,因此提升藝術電影的藝術質量,對于藝術電影能否獲得商業成功至關重要。將創作者個人的主觀感受和藝術理想融入大眾鑒賞品味與消費偏好,在創作階段考慮大眾市場因素,提升藝術電影的藝術質量,是實現藝術電影市場化的根本落腳點。
(二)做好成本控制
由于藝術電影在創作時,更多體現創作者的藝術偏好與藝術理想,因此創作者往往會忽視影片成本的控制。藝術電影本身受眾群體較小,市場局限性較大,一旦影片成本過高,其影片放映等各種形式的銷售收入不能覆蓋成本的風險就較大,因此對于藝術電影創作而言,不能忽視成本控制。當然,并不是每一部文藝片的導演都會像侯孝賢、王家衛那樣,耗資幾千萬去拍一部藝術電影。
(三)多渠道發行,擴大收益階段
藝術電影的發行渠道,除了商業院線,全國藝聯、海外藝術電影市場等都是重要平臺,后者可能更為重要。此外,還應當擴大藝術電影的市場區段,開拓藝術電影受眾群。比如,好萊塢電影在上映后,劇本可改成小說,配樂可發行專輯,電影中的飾品可以開發成商品,還有游戲等不同衍生品,這種立體的盈利模式,學術界通常稱之“一源多用”,就是說使得單一成本創造多項價值,擴大藝術電影的收益。有文獻說,這是“韓流”所帶動的概念,比如電視劇《大長今》,不僅在全球60多個國家播映,還帶動了片場觀光、宮廷食譜以及同名音樂劇、卡通等。對于藝術電影而言,“韓流”的經驗值得借鑒。
(四)實現精準營銷定位
無論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精準營銷定位都是重要環節。對于藝術電影而言,受眾群體相對較少,似乎難以形成能夠集中營銷的優勢。道理很簡單,藝術電影是小眾消費,不同人群對藝術電影的鑒賞存在多種角度,從而在營銷中很難從龐大群體中精準定位到潛在目標觀眾,但如果找準目標觀眾,并實施有效營銷,藝術電影便有了市場成功的可能性。正如《岡仁波齊》將宣發營銷精準定位到特定人群,才使得口碑、票房不斷提升,而《芳華》同樣將目標客戶定位到有類似經歷的中老年人群,使得電影宣傳范圍擴大,影片口碑不斷提升。反觀《黃金時代》,其錯誤估計了年輕人的消費品味,導致營銷效果沒有達到預期。因此,精準營銷定位對于擴大藝術影片的宣傳、提升其輿論口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檔期安排動態化
觀影檔期,是觀眾休閑時段的體現,它依賴于制度化的假期安排,并且它是動態的。比如,在2007年末,國家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三個時間段列入法定節假日,三個新增法定節假日的出現充分拓展了假期時間,并成為新的電影檔期。
對于不同類別的電影而言,檔期決策有所不同。商業電影由于宣發預算充裕,潛在市場容量大,對檔期的選擇有優先排序。藝術電影,也需要考慮檔期,但必須兼顧影片與檔期的匹配和競爭局面,而不能人云亦云的盲目進入商業電影的黃金檔期或者“三月份”的這個所謂“文藝片的春天”的檔期。
注釋
[1]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資料館官方百家號[DB/ OL ].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685704 207483953590, 2020-12-10.
[2]柯諾.求排片!求票房!藝術電影們怎么了?[DB/ OL]. 1905, https: / / www. 1905. com/ news/電影網20210203/1502701. shtml, 2021-02-03.
[3].:[N]. 羅皓菱戴錦華社會文化面臨整體坍塌北京青年報, 2014-10-31.
[4]韓浩月.藝術電影:小眾喜愛替代不了大眾選擇?[N].江西日報, 2007-08-24.
[5]劉衛華.賈樟柯自稱商業片導演 每一部電影都是商品[N].信息時報, 2007-04-05.
[6]孫歡.《百鳥朝鳳》謝幕 票房定格8690萬元[N].西安晚報, 2016-07-08.
[7]騰訊網.票房破50億,成本僅0. 8億的《你好李煥》,? [DB/ OL]. https: / / new. qq.英賈玲能分多少錢com/ omn/20210314/20210314A02H2600. html, 2021 - 03-14.
[8]巍惠.上億美元打水漂 吳宇森《風語者》票房慘敗[N].勞動報, 2002-06-26.
[9]劉芳.專訪電影導演陸川:做商業片完全不是對藝術片的背叛[J].記者觀察(上), 2015.
[10]柯諾.求排片!求票房!藝術電影們怎么了? [DB/ OL]. 1905電影網, https: / / www. 1905. com/ news/ 20210203/1502701. shtml, 2021-02-03.
[11]俞斯譯.《黃金時代》,一個失敗的文藝片實驗[DB/ OL]. http: / / www. qdaily. com/ articles/2695. html, 2014-10-5.
[12]文娛新觀察百家號.《岡仁波齊》———跪拜出來的億元之路[ DB/ OL].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1574425621335972, 2017-07-31.
[13]新華網.《岡仁波齊》超高上座率七日票房破2000萬收獲力挺[DB/ OL]. http: / / www. xinhuanet. com/ ent/ 2017-06/27/ c_ 1121215888. htm, 2017-06-27.
[14]中國經濟網百家號.質量過關 口碑發酵 票房疲軟國產文藝片為何搶鏡不叫座[DB/ OL].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629032059653074835, 2019-03-26.
[15]人民網娛樂.貓眼電影:為大銀幕留住《山河故人》[ DB/ OL]. http: / / ent. people. com. cn/ n/2015/1106/ c1012-27786038. html, 2015-11-06.
[16]搜狐娛樂.賈樟柯:觀眾看《山河故人》動情流淚望票房過3億[ DB/ OL]. https: / / yule. sohu. com/ 20151026/ n424122434. shtml, 2015-10-26.
[17]李在磊.為什么小眾文藝片排片量少? [N].南方周末, 2016-10-13.
[18]姬政鵬.全國藝聯四年新起點再出發:堅持分線發行,助力培育觀眾[N].中國電影報, 2020-12-09.
[19]姬政鵬.全國藝聯四年新起點再出發:堅持分線發行,助力培育觀眾[N].中國電影報, 2020-12-09.
[20]姬政鵬.《三塊廣告牌》 票房破6300萬,創藝聯專線發行最好成績[N].中國電影報, 2018-03-30.
[21]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資料館官方百家號.[DB/ OL].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68 5704207483953590. [2020-12-10].
[22]姬政鵬.全國藝聯四年新起點再出發:堅持分線發行,助力培育觀眾[N]. 中國電影報, 2020-12-09.
[23]筆者根據法國電影數據計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