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花團錦簇,異彩紛呈。對這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珍寶,需要龍的傳人代代傳承和發揚光大。近年來,國家對傳統文化愈益重視。古詩詞入編學校教材的比重逐步加大。“古詩詞進課堂”,弘揚國學從娃娃抓起,是讓炎黃子孫繼承傳統文化的最佳的途徑。然而,因為古詩詞畢竟距離現在時間遠隔。詩人所生活的時代與小學生們現在的社會生活距離較遠,詩人創作詩詞時所經歷的事情也與當代生活千差萬別。這些都是造成學生對詩歌的意境、內涵難以理解的因素。
小學古詩詞的教學能否走出知識傳授的怪圈,尋找到一條切實有效的實踐路徑。在古詩詞教學中展開深度學習,就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讀詩過程中與作者產生共鳴;引導學生復原詩人寫詩的過程,體驗古詩詞的美妙精彩;讓學生建構古詩詞的基礎知識,加深學生的體悟等。這樣,層層推進,使古詩詞教學真正的步入課堂,進入學生心扉,有效突破古詩詞與現代漢語這一時空距離的教學瓶頸,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保證我們的古詩詞教學課堂的有序、高效。才能讓學生經歷有深度、有挑戰的學習,實現提高學生言語建構與運用的能力。
一、古詩詞教學要具備情景化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品詩悟境,靈活地運用情境教學法,巧妙地引導同學們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古人的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傾述的就一個情。我們的教學一定要想方設法復原當時的情與境,讓小學生在課堂上入情入境,觸景生情,深入感悟。讓他們在教師創設的虛環境中,設身處地感知古人在遙遠的古代生活情景中寫詩賦詞時所刻意描繪的意象和意境,引導學生走進時空隧道,融入詩人的生活,就可以讓同學們在潤物無聲、靈動翩然之間,充分領略詩人的情感思緒。
例如,教師在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的《游園不值》時,教師通過“提問引導——想象入境——感情朗讀”的教學三部式,可以引導讓同學們與唐朝詩人葉紹翁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進入時光隧道,夢回大唐。設身處地體味詩人由“充滿希望――倍感失落――欣喜自慰”這一感情變化的滋味。以古詩的語言美和情境美,去詩化學生的心靈。詩中的“小扣柴扉久不開”、“滿園春色關不住”這兩句,是引導同學們展開想象翅膀的良好素材。
教學中教師以“當時詩人看到紅杏出墻,那小園里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這一提問有效啟迪了學生的思維。“面對滿園的春色,你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時同學們的腦海中的一幅幅春光畫面翩然浮動起來。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你看到什么,聞到了什么、聽到什么”這一普適性提問具有極其廣泛的使用率。它可以點燃小學生的想象的火焰,激發他們的全部感官,讓古詩詞充滿異樣的色彩、讓古詩人的文字幻化成音、舞動成色、香溢味蕾。此時,教師如再恰到好處地輔以多媒體課件,借助光、聲、電,通過視頻、圖片等輔助手段,把古詩詞中描繪的意境生動地再現出來。這樣,情境化教學就更加精彩,教學過程中的詩情畫意也就美夢成真了。不僅有效促進了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與此同時,他們的語言能力也得到相應的發展。
二、古詩詞教學要具有比較性
在我國古代歷史長河中,詩歌浩若瀚海,詞賦燦若星河。僅僅唐詩宋詞就有著許許多多的門類。有哲理詩、敘事詩、抒情詩,有田園詩,山水詩、邊塞詩……即使是相同題材、主題的古詩,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筆下,也紛紛散發出其異樣的色彩。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法,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對教材中古詩詞進行分析、比較、鑒別。充分掌握古詩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要以生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合理運用比較閱讀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先說小學教材中同題材或同主題的古詩詞比較教學。
現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多以專題的形式來選編古詩詞單元的。這樣一種編排的方法為教師進行古詩詞比較教學無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一課把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楊萬里的《稚子弄冰》和雷震的《村晚》三首古詩編在一起。這三首都是描寫古代兒童自在快樂的生活狀態的宋詩。這三首詩都表現了天真活潑的兒童形象,充滿了可愛童真童趣。但有各有不同。第一首詩中的孩子顯得勤勞、天真;第二首詩中的孩子則是天真可愛,自得其樂;第三首詩中的兒童悠閑自在、無憂無慮。其不同之處是《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描寫的是古代農村繁忙的勞動場面。引出兒童學著大人種瓜的可愛場景。 《稚子弄冰》則從稚子的心理出發,重點描寫了稚子將夜間凍結的盆冰脫下用彩絲穿起,提著敲玩。表現了兒童自娛自樂的盎然情趣。 《村晚》描寫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牛背上的牧童信口吹。表現了牧童無憂無慮、悠閑自在的情致
再說小學教材中相同表現手法的古詩詞比較教學。
小學教材中大部分的古詩詞雖然取材不同,表現的內容不同,然而由于詩人運用了相同的表現手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這類古詩詞進行分類,比較它們有哪些相同的表現手法。這樣,不僅有助于小學生掌握詩詞的表現手法,同時對理解古詩詞也有很大的幫助。如可以把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夜宿山寺》《秋浦歌》幾首詩進行組合教學。詩人在《望廬山瀑布》中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將廬山瀑布的磅礴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之后可以讓學生自己找找《夜宿山寺》《秋浦歌》中哪些用了夸張的手法,并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這樣的教學立足一篇,舉一反三。有主有次,層次分明。實現了知識學習的正向遷移。這樣,詩人的“夸張”手法就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
三、古詩詞教學要富于趣味性
在小學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局限于為了詩歌教學而進行教學。不能單純地采用傳統的講述法。而應該積極探索,充分利用各種富于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如猜謎語、講故事、設懸念等,悉心引發學生的讀詩興趣。幫助學生喜歡古詩詞,理解古詩詞。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最終達到熟悉古詩,理解古詩的理想境界。這樣,才能把握新課改的精神,才能突破小學古詩詞的教學瓶頸。
例如,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李白的《贈汪倫》這首詩時,教師可以給同學們講述詩中的人物汪倫用計盛邀李白到桃花潭來做客的故事。汪倫在邀請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收到信后欣然前往。見面后方知此地只有一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而“萬家酒店”只是一店名而已,并無一萬家的酒店。但李白并不生氣而是大笑說道:“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兩人分別時,李白寫下絕句《贈汪倫》。———這一故事,充滿了生活的情趣,充分激發了學生對《贈汪倫》一詩的學習興趣。
再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學過程中,則可以采用設置懸念的教學方法。新課導入環節,教師說道:古代有一位大文豪寫了一首七絕,在其詩中直接將美麗的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位大文豪大家猜猜看是哪一位呢?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呢?詩人是怎么把物寫成人的呢?引導學生欣然誦詩。采用這種設疑方法,可以促使學生學詩興趣倍增,躍躍欲試,群情激蕩。接下來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課堂教學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出人意料。
四、古詩詞教學要重視生活性
從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過程是比較機械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這些古詩詞的教學與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讓學生借助生活對古詩詞的學習產生情感的共鳴。現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詞無不源于作者當年的生活實際,而且都是詩人當時自己的真實生活與感情的反映。然而,由于年代久遠,時過境遷。古代詩人寫作是的生活背景與現代生活有了巨大的差別。對這些古詩詞絕大多數小學生沒有興趣,更談不上什么愛好。在一般情況下,小學生只是被動地按教師的教學要求去背誦或默寫古詩詞。“生活化教學”使古詩詞教學活動變單調為生動。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厭教與學生厭學的現象。讓古詩詞融入學生的現實生活,可以有效提高古詩詞與語文課堂的吸引力。要充分調動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有效地改善當前語文知識傳授與學習的狀況。
比如,教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李白的《古朗月行》這首詩時,在學習“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后,教師可以啟迪學生:“在李白詩中,月亮在兒童心目中是什么模樣啊?”有人回道:像白玉盤。教師又問:“在古代詩詞中,月亮除了像白玉盤外還會像什么東西呢?大家放學后去找找吧”。回到家里,同學們在家長的幫助下,找到了許多的比喻。有的以金鏡、玉壺來比喻月亮。如“影開金鏡滿,輪抱玉壺清”(李華《海上生明月》);有的用玉輪來比喻月亮,如 “玉輪軋露濕團光”( 李賀《夢天》)。這樣的生活性拓展學習與探究,使古詩詞中月亮的形象顯得更為豐滿,更為清晰。讓同學們對古詩詞比喻的多義性、生活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學綜合素養。可以激發小學生對于古詩詞學習的興趣,促得他們自主、積極地學習古詩詞。教師只有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將古詩詞教學的內容與其當前生活學習的環境有機聯系起來時,古詩詞的學習才會變得更加清晰,富有魅力。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古代詩歌的美好意境與深刻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建構屬于自己的審美藝術宮殿,收獲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獨特的感受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