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提倡提高對教材的使用率,從整體上鉆研、把握教材,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五板塊五課型”教學框架模式正是根據以上理念構建的一種小學語文有效的教學結構。
“五板塊五課型”教學框架模式將每個學習單元分五個板塊采用五種課型,以主題板塊的方式進行教學,是從單元整體解讀角度出發基于板塊式教學而提出的教學設想。在通讀整冊教材、明確教學目標之后,將每個單元的教學知識以基礎知識自學、重點課文精講、略讀課文拓展、寫作活動實踐的思路統整教材,使教學內容結構化,“分塊”預設教學,再以教學任務為基點分五種課型實施教學。其構成結構為:第一,預習板塊,完成“前置性作業”;第二,基礎板塊,“基礎課”課型;第三,精講板塊,“精講課”課型;第四,拓展板塊,“拓展課”課型;第五,實踐板塊,“活動課”“寫作課”課型。操作過程如下:
一、預習板塊落實前置性作業
前置性作業是指在教師教授新課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這是學生自主預習的過程,所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我建構的,不僅為課堂學習做了準備,而且可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其重點在于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前置性作業的設計,生本教育提出“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原則,在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低入原則。指作業設計起點要低,要求簡單,形式開放,讓學生在學習時找到成就感。
(二)指導性原則。前置性作業的布置,必須體現下節課老師上課的大致內容,是對下一個課時內容的鋪墊和引導。
(三)開放性原則。學生不同,學習能力有大小,要讓他們發出不同的聲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可說”,積極注重發散思維的作業布置,開放性地設計作業。
(四)評價激勵原則。前置性作業設計通過檢查情況、發現問題、找出差距、明確方向,促進發展,落實教學有效性。這一過程通過評價的激勵、導向、反饋和調控功能,進一步激勵學生保持學習興趣。
前置性學習并不等同于課前預習,它是在平常預習基礎上內容的拓展,更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通過先做后學,初步理解和感受新知識,引發質疑和思考,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學習,提升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在設計中注意以下策略:
第一,以板塊方式設計作業內容。發揮板塊重點聚攏、中心轉動的優勢,聚焦基礎知識的點,分成塊設計。內容集中,夯實基礎。
第二,以2+1方式設計整單元內容。雖是從單元角度出發進行板塊教學,但前置性作業每次不能太多,可以按精講課、拓展課加整單元基礎課的2+1方式進行設計,少而精,難易適中,多一些趣味性和思維彈性的引導。
第三,個人和小組結合進行設計。不但設計個人作業,還應設計小組合作的作業,在兩相結合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整合能力。
二、基礎板塊掃清基礎知識障礙
學生課前完成前置性作業后,基礎板塊就發揮著對本單元基礎知識教學的優化作用。一方面對前置性作業進行檢查和反饋,另一方面對本單元基礎知識進行訓練、歸納和提高。基礎板塊主要解決課文的朗讀、生字詞的學習、作者及相關背景的了解、課后習題的思考等。根據前置性作業2+1的設計方式,基礎板塊也按照這一方式設計單元教學。每個單元按照精講基礎課、拓展基礎課加整單元基礎課的方式掃清基礎知識障礙。精講基礎課解決精講課中的基礎知識;拓展基礎課在解決課內略讀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外還要解決課外補充的閱讀資料中的基礎知識;整單元基礎課解決語文園地中出現的基礎知識,同時對本單元基礎知識進行歸納,對重難點進行鞏固、提高和拓展。
三、精講板塊滲透學習方法指導
布魯納認為,人類的知覺過程也就是對客觀事物不斷進行歸類的過程,提倡教師在幫助學習者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要教會學生掌握并綜合運用對客觀事物歸類的方法。精講板塊的重點任務就是在精讀精講課文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內容和形式,領悟學習方法,從而提高練的效率。精講中用有限的時間講解課堂內容的綱和知識重點,讓學生掌握方法后以此開始進行思考和自主學習。精講的“精”主要體現在:內容的精要、設計的精巧、方法的精煉、引導的精彩、講解的全面。通過這一板塊的學習,不但掌握了單元教學重點,更為自學這一類內容打下了基礎。“課堂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中外名家的教育理念啟示我們,精講并不是細講,而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講在關鍵處、空白處、知識的“縱深處”和“拓展處”,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領悟學習方法,為知識的遷移鋪設大道。
四、拓展板塊鞏固提高自學效能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課堂教學拓展早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展板塊從更高的層次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檢驗精講板塊學習效果,真正高效掌握單元知識點并能靈活運用。圍繞單元主題,從知識拓展、運用能力拓展和學法拓展三個角度出發,吸收群文閱讀理念和做法的適切性內容,精心設計拓展板塊:
1.精讀課拓展,精讀課為引,向課外泛讀延伸。
2.探究式拓展,解讀單元文本,延伸探究與反思。
3.實踐性拓展,進行教學實踐,由讀向寫延伸。
4.方法性拓展,梳理表達技巧,進行學習方法指導。
5.活動式拓展,開展教學活動,培養興趣提高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拓展板塊案例為例:
【課題】成長的故事
【教材解讀】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編排了精讀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和略讀課文《烏塔》《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學習課文,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過程中的問題。
【拓展教材】《鑿壁借光》《不肯放棄的林肯》《所有的花兒都是美麗的》
【教學目標】
1.通過交流《閱讀記錄卡》,分享閱讀的感受、學習的方法和寫作方法,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2.通過填寫成長樹,感受成長豐富的內涵,激發對成長深入的思考,整體感知成長。
3.通過思維導圖的制作,梳理成長故事的結構,體會作者寫作方法,指導講成長故事,寫成長故事。
【教學重點】
1.通過填寫成長樹,感受成長豐富的內涵,激發對成長深入的思考,整體感知成長。
2.通過思維導圖的制作,梳理成長故事的結構,體會作者寫作方法,指導講成長故事,寫成長故事。
【教學難點】
1.通過思維導圖的制作,梳理成長故事的結構,體會作者寫作方法,指導講成長故事,寫成長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詩歌導入,引出話題
朗誦《成長的方向》,引入成長話題。
第二板塊:主題回顧,理清思路
1.從課文第七單元的四個成長故事中,你怎樣理解成長?出示成長樹,根據理解填寫。(預設)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立志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感恩
《烏塔》:自立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自知
2.作者運用哪些方法塑造故事人物形象?(預設)列舉事例、語言、動作、神態描寫。
3.你學到了哪些自學方法?(預設)勾畫 批注 討論 質疑。
第三板塊:交流閱讀,梳理思考
1.出示課外閱讀的文章和《閱讀記錄表》。
師:同學們,經過課前預習,填寫記錄表,從這幾篇故事中,你對成長又有哪些新的思考?
2.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填寫成長樹。
3.各組代表匯報。
(1)師引導交流《鑿壁借光》。
a.從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中,你對成長有什么新的思考?你是從哪些事例和語句中感受到的?(預設)
b.出示《鑿壁借光》思維導圖,梳理故事。
(2)生在組內自由交流《不肯放棄的林肯》《所有的花兒都是美麗的》,填寫成長樹,完成思維導圖。
第四板塊:拓展主題,延伸課堂
1.小組交流。
(1)說說你的成長故事。
(2)說說親人朋友的成長故事。
2.制作思維導圖,梳理成長故事結構。
3.指名學生上臺根據思維導圖講解成長故事。
4.引導填寫成長樹。
第五板塊:總結全文,布置寫作
1.總結板書:成長的道路是艱辛的,但只要我們立志好學,樂觀向上,用勤奮耕耘,用汗水澆灌,老師相信,你們每個人都會成長為一棵開花的樹,結出豐碩的果實!
2.寫寫成長故事。本課例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橫向或縱向的對比梳理,課內外結合,擴展教學內容,以合作者的身份協助學生應用自己的能力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遷移知識,從而培養思維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提升學習效能,達到“教學是要促進學生智慧或認知的生長”這一目的。
五、實踐板塊靈活應用提高能力
實踐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明確要求,實踐板塊去除課內外學科屏障,建立知識聯系,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創造條件開展各類活動。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圍繞單元目標確定主題;討論課題,生成子課題;自選子課題,成立活動小組;小組積極實踐,進行階段匯報;總結撰寫匯報,進行成果展示。
這一板塊活動不拘泥于一單元學習結束,亦可根據單元內容提早安排,邊學課內知識邊進行實踐活動,雙線并行。
“五板塊五課型”教學框架模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個板塊可獨立操作,亦可相互結合,在實施中根據教學情況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劉吉才.創造性使用教材要念好“三字經”[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