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由于個體差異性和成長環境等因素,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各不相同,如果按照一刀切的傳統教學,即統一的作業,統一的輔導,統一的評價體系,就不符合教學的科學性和規律性。所以,數學教師應進行分層教學,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認真思考,勤于探索,能夠熱愛數學,能夠應用數學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一、分層教學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新課標指出,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特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因材施教,實現三維目標的層次化,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從當前的學情調查發現,面對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分層教學從多層面、多緯度對學生進行講解和輔導,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樣的講解與輔導更貼近學生,更接近生活,因而普遍受到學生的歡迎。
二、在中小學數學課堂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
(一)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對分層教學的理解并不透徹,均以教學成績為依據,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等級,然后根據這種等級實施分層教學。從實施情況來看,這種劃分確實能夠調動優秀學生的積極性,但并非所有的學生都是優等生,還存在著中等生和學困生,因此,對學生統一授課,中間生很難得到發展,而學困生本來基礎差,加上數學課程比較抽象,長此以往,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主性受到挫傷,久而久之會產生逃學現象。為了讓各個層面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學習態度和能力,應將學生分為開拓層、發展層、基礎層。開拓層的學生成績優異,思維具有創新性和拓展性。發展層的學生上課能夠認真聽講,獨立完成作業。基礎層的學生底子薄、基礎差,對于這部分學生要因材施教,給他們安排基礎知識和最基本的運算內容,要經常鼓勵,讓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努力向發展層靠攏。科學的分層教學能夠將學生的潛能最大化地挖掘出來,讓每個層面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二)對學習內容進行分層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習內容進行分層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個體差異性,每個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也各不相同。對于邏輯性很強的拓展層學生,只要略加點撥就能夠獨立完成創新型作業,思維具有獨立性和穩定性。對于邏輯思維較差的基礎層學生,鼓勵他們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就可以了。而對于發展層的學生,既要深入拓展知識又要兼顧基礎知識,兩者不能偏廢。數學這門學科比較靈活,需要學生具有邏輯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即如何利用三維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并且明確告訴學生哪些內容是必須掌握的,哪些知識是拓展層學生應掌握的,對這部分學生應安排具有創新性的試題進行知識鞏固,而發展層的學生首先要夯實基礎,才能夠鞏固提高,對于基礎層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就可以了。教師應該做到讓每個層面的學生能夠明確自己學習的目標以及預期達到的效果。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這節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形,讓基礎層學生有視覺印象,對該圖形性質有所掌握的同學,可以利用手邊的積木材料來拼接或組裝相關圖形,從而讓學生獲得數學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力,進而可以得出軸對稱圖形沿對稱軸折疊可以相互重合,這比教師直接講解得出的結論印象要深刻許多。
(三)對課后作業進行分層。
在數學教學中,課后作業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而家庭作業是課后作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家庭作業可以很好地反饋教學效果,同時又可以鞏固課堂知識,即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在安排課后作業和家庭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為學生安排難易適中的作業,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合理的訓練和提高。例如,教師在課后應輔導基礎層學生的作業,對他們的要求應貼近實際,不能好高騖遠;對于發展層的學生要求獨立完成作業,有些中檔題要求通過教師輔導來完成;拓展層學生有吃不飽的現象,他們的作業要求具有創新性、獨立性、探究性,最好以試題的形式展現,這部分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善于探索,因而作業的量和難度系數增大。分層作業能夠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的新課程理念,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
綜上所述,新課標對數學教師和三維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這些改革,數學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解讀教學大綱,積極開展分層教學,倡導因材施教,分層輔導,分層評價,分層作業,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讓不同層次的每個學生都得以進步和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