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小學數學教學多元化課堂的形成,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充分融入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指引教育模式由傳統化向智慧化轉型。
一、利用信息技術導入課堂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其生理發育因素的影響,思維模式不夠完善,更容易被趣味性強的事物所吸引,而且這一階段的學生普遍比較好動,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數學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且枯燥,并且需要學生在小學數學課程中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枯燥的課程和相對較長的課時時間很容易使學生出現抵觸情緒,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所以,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妨順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導入環節中利用信息化技術來吸引學生,通過多媒體視頻圖片等具有趣味性的課堂導入環節,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也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師的講解中,讓學生能夠有飽滿的注意力來參與到學習中,為后續的課堂學習打好基礎。例如,教師在教學“分數除法”這一課程時,可以在課程導學部分引入信息技術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現幾組分數,然后再利用動畫的形式,將分數的分子與分母上下顛倒。展示幾組之后,教師可以列舉出其他的分數讓學生按照剛才的規律進行分數變化。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講臺,按照剛才教師以多媒體技術展現的分數變化情況來自行進行分數變化的操作,并且引導沒有走向講臺的學生對該學生的展示內容進行評價,讓學生增強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更愿意學習數學知識。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讓學生產生興趣,且導入部分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都很簡單,學生能夠輕松地回答出來,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這樣的模式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教師引入分數倒數和除法的概念,以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并且由于學生能夠在課堂的導入階段就充分參與到學習中,長此以往有助于學生養成在課程開始時集中注意力的良好學習習慣,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講授重難點
重難點知識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點授課內容,也是教學難度最大的內容。由于數學課程本身具有抽象、枯燥的特點,一部分理解能力不強的學生需要經過反復訓練才能夠掌握數學知識,所以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數學重點知識極為枯燥難懂。在重難點教學時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重難點教學內容較難、較枯燥,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的興趣度不足以繼續維持,導致在上課的過程中出現走神的情況,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影響到教師的授課效果,造成重難點學習情況較差。第二種是教師的教學模式沒辦法讓學生充分理解和記憶重難點知識,這部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師的講課風格和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所引起的。如上文中所述,數學課堂教學往往采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往往占據數學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聽講的時候較為被動,并且由于教師統一授課,對一些對數學知識掌握速度較慢、邏輯思考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很容易出現聽不懂教師所講知識的情況,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所以,為了改善以上問題,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結合信息技術,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改變數學授課的思路和數學授課的方法,以多媒體圖像展示的方式讓數學知識生動化、樂趣化,便于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提升學習效果。例如,在進行“位置”這一單元的教學時,學生應該掌握的重難點內容是能夠用語言準確描述從某地去向某地的方向、角度和路程。傳統模式教學下,教師會直接將知識點和描述方法灌輸給學生,這種方式下學生往往不能實現對知識點的快速理解,往往需要大量做題才能總結出經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有關方向和路線的動畫歌曲,類似“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樣的口號式知識點與動畫的結合能夠充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把知識點記得更牢。
三、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實踐
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應該重視實踐性、生活化教學,以此來提升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相關數學知識,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信息技術與實踐教學模式的充分融合,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使學生能夠把數學學習也作為生活的一個必備環節。現代化的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多樣的實踐創新教學活動,因為數學知識是枯燥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較低的,所以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實踐創新活動的教學效果會更好。經過實踐發現,在教師教學數學這一學科時,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比例越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就越好,可以說,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夠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例如,在進行“年、月、日”這一課教學時,由于這一課的教學難度不大,但是對于概念性較強知識的學習,學生在掌握的過程中往往會具有一些邏輯上的問題,導致學生在理解記憶的過程中會出現問題。教師可以制作一些1~31的數字貼紙和一些特殊節日的名字貼在學生的身上,通過多媒體設備滾動抽取年、月、日的數字,學生根據屏幕上顯示的日期組合在一起,并找出這一日期對應的節日。這樣的實踐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能夠在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把原本抽象的年、月、日數字和真實存在的節日結合在一起,在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夠加深學生對節日的記憶,這一教學方法非常適合這一類知識難度不大的教學,但是借助信息技術講解知識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充滿熱情,同時提升學習效率,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四、利用信息技術總結教學
不管學習哪個科目,課后的總結復習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生理原因影響,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還未完全發育成熟,如果不在課堂的最后對課堂的整體內容進行總結,就會導致學生忘記所學知識,而數學這一學科具有枯燥性。為了提高數學學習效果,就必須進行大量重復性的機械訓練,以此來讓學生在重復訓練中真正掌握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很難長時間地保持專注,在課堂的尾聲,部分學生已經完全不能夠集中注意力,所以此階段通常無法實現良好的總結復習效果。信息技術的良好利用可以充分解決這一問題。在課堂的尾聲,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以圖表、動畫等形式來總結課堂內容并為學生播放,讓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有充分的了解。例如,在教學“條形統計圖”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后總結時,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中先展示一個空白的統計圖框架,并且給學生展示課上所學到的統計圖內容。教師在展示的過程中需要把條形圖進行拆分,一個要素一個要素地進行展示。隨著統計圖中要素的逐漸展示,教師要引導學生回答展示出來的要素是什么、表達的是什么含義,這種方式往往不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讓學生一起回答問題,可以帶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回歸到課堂學習中,以加深學生對“條形統計圖”的了解。后續再繪制條形統計圖時,學生也不會輕易丟掉關鍵性要素,實現高效學習。為了提高知識鞏固效果,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還可以適當進行獎勵教學,教師可以采取物質獎勵和口頭獎勵兩種方法來吸引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知識的鞏固中,進而提升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小學數學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將信息技術融入日常教學中,這一方式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課堂參與度,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