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對每一位教師來說都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輔助手段。大家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現代信息技術在推動教育發展上展現出的價值。在現今的學校教育中,信息化教學能力已然可作為衡量一所學校教育水平的一項關鍵性指標。對此,在展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時,教師務必要將信息技術的運用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方式,對數學教學模式以及手段等進行持續性的完善及創新,以此來保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的展開質量,真正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素質以及認知能力等。基于此,本文就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及探析。
一、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應用應該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一)輔助性原則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只能處于輔助性的地位,始終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只能輔教師的教,助學生的學。不能用儀器取代教師的教,不能違背教育規律。不能過分夸大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更不能讓它替代教師的創造性工作,我們不能拋棄傳統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元素。要知道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是信息技術所無法完全取代的。
(二)適宜性原則
利用信息技術遵循的適宜性就是指課堂教學輔助中的應用要找到落腳點、切入點。有的教師完全依賴多媒體設備,卻忽視了自己的教與學生的練。課堂氣氛看似熱鬧,教學效果卻并不好。有的教師一整堂課基本不用多媒體,這些都是片面、不正確的。什么時候該用多媒體,什么時候不用,都應該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教師的實際、學生的實際來通盤考慮。
(三)效益性原則
現代信息技術進課堂,其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否則,我們的教學設計就會出現偏差。如有的教師制作課件只求唯美,華而不實。這樣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浪費了教師寶貴的時間。有的課件追求高、全、美,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浪費了大量的寶貴資源。可見,讓多媒體課件變得簡捷、高效、實用,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還是為教師減負、獲得最佳課堂效益的需要。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實踐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時,想要切實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迫切性以及積極性,就應注重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從心理學的層面上來說,興趣能夠作為促進小學生學習數學最為現實的方式之一。如果能夠保證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較高的興趣,則可保證教師在展開數學教學工作時更具備主動權。不少數學知識內容均存在著刻板性、枯燥性以及邏輯性,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往往十分平淡和缺失樂趣,因而自然不能使小學生提起學習的興趣,在此情況下,如果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展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就可以通過結合相應的文字以及圖像等,為小學生打造出多維立體的數學學習空間,以便采用該種方式提起小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如在具體教學期間,許多枯燥性的概念內容需加以講述,對此,教師就要運用信息技術,以醒目的顏色來體現出概念內容,體現出相應的信息,以對小學生的視聽產生一定的刺激,而后也能夠激發小學生對此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深化小學生對相關事物的深層次認知,最后推動小學生實施更有效的思考。
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角”一課中,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習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短視頻,設計了視頻中的摸角、搭角、找生活中的角等環節,將生活中的角抽象出來,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角。讓學生經歷一個在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借此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進而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有效增強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如此不但可切實激發起小學生的知識學習興趣,而且能夠促使小學生在歡快的學習氣氛中,掌握角的概念,最終取得事半功倍的數學學習成效。
(二)運用信息技術,再現數學生活化情景
不少小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晦澀難懂的刻板印象。而之所以會產生此種現象,主要在于教師對數學知識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和學生的現實生活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明確強調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務必要和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聯系。課堂上問題的提出,也應盡可能地生活化,這樣才可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也有助于提升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率。而對于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來說,其能夠作為聯系生活實際及數學知識內容的一種重要技術方式,教師制作出相應的多媒體課件,為小學生創設出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數學元素和情境加以展現,這樣不僅能夠使小學生接觸數學知識內容,也有助于持續性強化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而且能夠促使小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切實感受到在現實生活中原來包含著豐富的數學元素,然后就能夠使小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能夠在生活實際中更好地觀察數學知識、現象以及元素等,進而也能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素質和水平的提高產生極為顯著的推動作用。
例如,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培養學生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在開展本課教學時,除了用實物讓學生觀察和認識人民幣,知道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外,教師還可運用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三個小朋友到商場購物”來再現一些關于超市購物的生活情景,以此來使學生更加關注學習內容。之后教師再向小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同學們去超市購物時,應做哪些準備?學生會說出應帶上錢以及購物袋等,隨后教師向小學生展現出人民幣的相關圖片,帶領小學生投入虛擬的生活實際中,讓小學生更好地認識人民幣,了解人民幣的用途以及運用方式等。
(三)應用信息技術,突破課堂教學難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信息技術不但可以利用相應的視頻內容完善教學的方式及模式,還可以進行微課程的有效設計和制作,結合小學數學教學重難點知識,實施細致的介紹以及講解。微課具有短小精悍、針對性較強等特點,能夠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一項關鍵性工具,所以在具體教學期間,教師務必要發揮出信息技術的作用,有效制作微視頻,以此來突破重難點,促使小學生更充分、迅速地掌握相關的知識,做到夯實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如此不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還能夠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做好保障。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制作微視頻,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對等高同底的平行四邊形以及長方形的主要特點加以展現,這樣則可制作出具備生動、新穎的微視頻,保證數學知識形象、直觀,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保障重難點知識內容的突破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并且也能夠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水平。
(四)通過信息技術分層展示數學習題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若想進行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務必要提高小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唯有如此,才可從根本上促進達成探究課堂教學工作的展開。由于不同小學生在探究能力、認知水平以及學習素質等方面會體現出顯著的差異,所以,為了確保各個層次的學生均能夠投入有效的探究中,教師需要采用多媒體技術展開分層的數學教學,要分層展示出數學習題,這樣可使每位學生在課堂學習期間均能夠充分地進行知識探究,從整體上保障小學生的探究成效。
例如,在開展“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需要借助信息技術展示難度不一的數學探究習題,包括四邊形分類、分析四邊形之間的關系等相關的探究習題,之后讓不同的學生結合自身所具備的數學學習能力確定出最適合自身的探究習題,實施有效的探究。利用信息技術展開分層的數學教學之后,能夠為小學生創造出實施有效探究的重要空間以及機會,使小學生通過充分的探究來持續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水平,做到切實保障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也能夠提升小學數學探究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將信息技術合理、科學地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助于提高教學工作的有效性以及質量,所以,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要善于發揮出信息技術的諸多作用,運用更為有效、合理的教學方式以及策略來展開課堂教學工作,以此真正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以及主動性,從而保障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