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具有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應用能力的作用,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佳媒介。小學數學教師在新時期教學實踐中,要加大探索力度,不斷創新指導策略,且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規律,力求以他們易于接受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啟發,儲備豐富的知識,然后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通過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課內課外都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以此為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
(一)重視度不足
要想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端正個人態度,然后調整教學方案與方法,以便給予學生針對性指導。然而,從目前來看,仍有一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焦點放在理論知識教育環節,較少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情況,也并未分出較多的時間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因此很難達到高質量的教學目標。
(二)方法缺乏實效
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數學教師需要制訂科學的計劃,并按照擬定好的方案有序地實施,同時采用多元方法,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訓練。但是,部分教師在培養學生時所用的方法比較單一,容易導致學生審美疲勞,且由于經驗不足、缺少趣味,學生的參與興趣也較低,所以阻礙了其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實踐環節少
學生在創新之前不僅要擁有數學知識,而要具有創新的實踐技能,這樣才可以在思考、探索中迸發靈感,實現創新學習的目標。然而,很多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在數學課堂中設計的實踐活動少之又少,即便開展了對應活動,也很少為學生提供自主操作、思考和推理的機會,以至于最終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無法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
進入新時期以后,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各級教師的主要目標。具體來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多種手段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從而促進其創新能力的形成。對此,筆者現以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為例,探討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
(一)以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也是調動學生求知欲、引導他們建構和應用知識的重要媒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工作時,要善于根據所講內容創設多元化問題情境,確保迅速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并使之在分析過程中推導出相關結論,同時挖掘更多新問題,從而為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助力。例如,在講授“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節內容之前,教師要運用電教技術創設情境,即展示一幅超市的貨架圖,放大貨架上各種商品的價格標簽,然后讓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這些價格標簽上的數字有什么特點?分別表示什么?”學生則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之前學過的知識給出答案:這些數字都是小數,主要表示的是不同商品的價格,如2.45元就是“2元4角5分”的意思。之后,數學教師可以繼續提問:“請問大家,‘2.40’和‘2.4’有什么區別?如果你買的鉛筆是一塊五一支,用小數怎么表示?要是讓你模擬商場中標記價格的方式,又應該怎么表示呢?”由此一來,可以使學生先結合舊知回顧小數的含義,同時與現實生活掛鉤,然后可借助針對性問題引導學生比較小數的大小,從而逐漸推導出小數的性質,提升其學習效率,這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也有促進作用。
(二)指導合作學習,促使學生積極創新
小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但必須加以科學引導,使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發散思考,這樣才能促使他們創新和創造。為此,數學教師要精心組織,營造氛圍,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從而在合作交流中使之分享、互動,獲得更多啟發,及時發現新問題、新知識,并掌握新方法,繼而提升其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合作探究“小數除法”的內容,同時設計以下任務:(1)回顧“整數除法”以及“小數性質”部分的知識,復述相關的法則與概念;(2)以課本中的小數除法算式為例,嘗試根據學過的知識進行計算,必要時可以列豎式作為輔助,最后再用小數乘法來驗算,檢驗整個運算過程以及所用方法是否正確;(3)歸納和梳理小數除法的運算法則。據此,各小組學生會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也會及時分享各自的觀點與看法,在交流中發現關鍵信息,并針對存在差異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索,然后提取所有要點,將其整合起來得出準確的結論。在此期間,學生的思維會不斷發散,也會在他人啟發下不斷突破固有的認知,從更加多元的角度探究問題,進而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設計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創新能力
結合數學課程的特點,教師在講課期間還應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實踐中增強,使學生在探索中明白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的重要性,數學學習要從理性知識轉化為感性知識,然后在融合應用中順利解決問題,并從中提取新的知識,輔助強化其創新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廣角——優化”時,數學教師可以先講解教材中的例題,讓學生把握“優化”的概念,理解該種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意義,然后可以給出實踐任務,要求他們自主探索,即周末時幾個家長想帶著孩子去海洋館玩,在購買門票時遇到了難題,這是因為成人票價是每人80元,兒童票價是每人40元,此外還有個團購票,為每人60元,且必須是10人以上才能購買,假如現在總共有6名家長和5名學生,如何以最少的錢買票呢?據此,學生可以獨立探索,也可以和同桌一起實踐,即可以先畫出對應圖形,分別使用圓形和方形代表成人與兒童,計算他們單獨購票時總共要花費的錢,然后將所有人放在一起,以“團購+單獨購買”的方式計算要花多少錢再進行對比,從而得出最優方案。通過實踐,可以增強學生的“優化”意識,也能提升其活學活用的能力,同時可以為他們的生活實際提供參考,有助于促進他們創新意識的發展。
(四)鼓勵質疑提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作為學習的主體,小學生在課堂中不能只扮演被提問的角色,還要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學會發現和提出更多新問題。因此,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探究精神,并鼓勵他們積極提問,從而鍛煉其表達能力、創新能力。例如,在講授“長方體和正方體”時,就可以預留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提出各自在探索過程中不懂的問題與獲得的解題經驗。如講解“長方體的面積計算方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如有的學生會問:“長方體體積計算方法同正方體的相同,那么它們的表面積計算方法相同嗎?”對此,教師就要趁機引導,提供對應的例題,讓學生套用、計算,并要求他們將數字轉化為字母,發現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a×b×c,正方體是a×a×a,由此可以讓學生自主回答個人的疑問,并在驗證中增強他們的成就感,使之發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繼而提高其學習質量,推動其創新能力的發展。
(五)堅持一題多解,提升學生創新素養
在講題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將一些題進行變通,以多解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探索解題方法,從多元角度對學生進行訓練,從而為其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助力。例如,講授“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精心挑選和設計問題,即:甲、乙兩車從相對的兩地同時開出,經過3小時后相遇了。其中,甲車的平均時速是55千米,乙車的平均時速是45千米,那么兩車出發地之間的總距離是多少?此時,學生可以按照常規思維,分別計算甲、乙兩車相遇后各自走了多少路,共同行駛了多少路?引導學生解答。還可以利用方程法解題,將總路程設為x,然后用其除以兩車行駛的時間,得出“x÷3=55+45”這一算式,進而算出對應結果。在此期間,學生會不斷發散思維,嘗試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然后以不同的方式解答,也會在探究中將知識綜合起來,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提高解題素養。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師的職責,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提升授課水平,讓學生以良好的學習態度參與思維創新活動,不斷強化其探究、鉆研意識,從全方位提升他們吸收知識、運用知識的成效,順利提升學科教學效果。為此,相關教師應當堅持立德樹人理念、素質教育理念和新課改理念,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以便促使他們更加高效地建構知識、運用知識,同時使其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和趣味性,以便進一步強化其核心素養,凸顯數學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栗麗.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67-68.
[2]袁曉丹.關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76-77.
[3]崔玉玲.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1):126.
[4]王開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20(2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