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思政教育在小學教育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高質量的思政教育能為小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提供幫助,促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語文學科承載著傳承文化的責任,為了更好地提升小學思政教育的質量,應在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的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從而實現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具備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新的時代背景下,學校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不僅要考慮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思政教育出發點
當前,我國正在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致力于促進學生身心協同發展。但就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傳統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的開展還存在較大的影響,學生成績依舊是一些學校和教師心中的重點內容,單一地講解教學方法還在部分課堂教學中沿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常得不到重視。除此之外,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有的教師會將重點放在讓學生背誦考試重點上,但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并沒有傾注過多的關注,這種情況難以與新課標相符。為了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思想,教師應在其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為思政教育的出發點,要將語文教學的重點轉變到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上。新課程標準中多次指出,要強調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身心發展狀況教師都應做到密切關注,并以學生的具體情況為依據來選擇教學模式,保證選取的教學模式能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年齡以及性格特點相吻合,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二、挖掘教學內容元素,明確思政教育切入點
在將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量以下兩點內容:(1)不能將思政教育中與小學語文教學無關的元素融入其中;(2)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不能對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帶來負面影響。基于這兩點內容,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教學內容中與思政教育相關聯的元素進行充分挖掘,并將二者有效融合,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思政教育的合理滲透,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領會到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教育的內容。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以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為基礎來優化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實現也需要借助恰當的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思政教育時,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切入點,并在授課過程中優化課文內容,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語言的優勢來完成教材中課文內容的優化,并找到最恰當的思政教育切入點,為學生創設出更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這樣一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也會更深刻。同時,由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了思政教育的內容,學生不僅可以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涵,還能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為例,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授課的過程中將我國曾經的屈辱歷史作為融入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奮發圖強的斗志,并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拓展語文學習路徑,明確思政教育著手點
小學語文教學的路徑需要進行有效的拓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就是一種十分適宜的教學形式。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設計一些學生能接受的小型社會實踐活動類型,并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教育活動應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方向與最終目標。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沒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原因在于沒有切實拓展學習路徑,小學語文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難以真正解決學生在學習道路上遇到的問題。現階段,由于一些家長的溺愛和驕縱,許多小學生養成了不愿意勞動、不會勞動以及不珍惜勞動成果的壞習慣,為了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應進一步滲透思政教育。具體來說,小學語文教材中囊括了許多與勞動有關的教學內容,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恰當的優化策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勞動教育的有關內容,從而促進思政教育的落實。與此同時,在完成勞動教育課題的講述后,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些小型勞動實踐,如種植花草和小樹、打掃教室等,讓學生加入其中,使其能切實地感受勞動的意義。在完成勞動實踐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記錄勞動的過程以及在勞動中收獲的心得體會,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勞動實踐能使其摒棄原有的壞習慣,另一方面還能提升學生的動手勞動能力。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可以為其寫作提供一定的素材,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以提升,并且還拓展了語文學習路徑,實現了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
四、運用新型教學手段,明確思政教育情懷點
就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來看,許多課文和詩詞中都包含了愛國主義元素,不管是古代的英雄人物,還是現代的普通公民,每一個主體都具備愛國主義情懷。因此,在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愛國主義情懷作為其情懷點,在與愛國主義情懷相關教材內容的教學時,就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染力,從而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在這個過程中,要想進一步提升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染力,可以從教學手段入手,而多媒體教學方法就是一種十分可行的模式。多媒體教學方法能將相關內容以視頻和圖像的形式更直觀、生動地表現出來,通過多媒體教學方法,可以從視覺、聽覺等多個角度感染學生,使學生能更好地沉浸其中,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形成愛國之情。對于每一堂課程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制作,教師要以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段出發,尤其是搜集和整合課外資源時,要選取最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如此一來,在多媒體教學期間,學生就會獲得更好的體驗,使思政教育元素真正融入教學活動中。
五、結合語文教材內容,明確思政教育滲透點
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和關鍵就是語文教材,所以,在將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將教材內容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從本質上來看,語文課程將知識、文學欣賞、工具以及能力等內容融合在一起,與此同時,語文還是思想教育學科,隨著時代形勢的不斷變化,語文學科的內涵也在不斷延伸,而語文教材就是語文學科人文特征的充分體現,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均有著十分關鍵的價值。小學語文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時,應對每一篇課文進行充分的解讀,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思政教育元素,將其作為思政教育的滲透點,將價值觀教育和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語文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學在融入思政教育時,需要以教材內容為出發點,推動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中涵蓋的語文知識以及思政教育內涵,幫助學生提升解讀教材內容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優良的品格和道德。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雖然需要將教材作為核心,但不能受到教材內容的局限,要將自身的思路有效地延伸出去,整合多方面的教學元素和材料,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
六、融入現實生活理念,明確思政教育落腳點
歸根結底,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還需要與實際生活充分結合,倘若思政教育脫離了現實生活,學生在理解相關內容的過程中就會面臨較多的困難。學生和教師都在其中投入了時間成本,但是卻沒有取得預期的教學成果,由此可見,與實際生活不相符的融入方式是不可行的。在將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現實生活理念的融入,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更加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與之相同的是,滲透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也應與現實生活理念相融。具體來說,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選擇上,都要注重其是否體現了生活化的理念,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使學生可以將學到的語文知識和思想教育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能使用最正確的方法來解決,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良性成長,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與社會發展相適應。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現實生活經驗與課堂上的知識內容相結合,并向其他人講述,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練筆作業,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的教學模式會給學生更強的獲得感,推動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在強調“立德樹人”的教育改革新形勢下,做好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十分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從課堂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理念等多個角度出發,對原有的語文教學體系進行調整與完善,以滿足思政元素的滲透、融合需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