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良好行為習慣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要從娃娃抓起,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成長時期,其求知欲、模仿力強,記憶力也強,因此對親身所見、所聞、所感、所做的事情都會記憶深刻,在這一階段對他們進行思政滲透則顯得尤為重要和更為迫切。語文學科成為“教書”與“育人”比較鮮明的有效載體,通過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以及豐富的思政元素,踐行思政教育理念,引領學生在吸收語文知識的同時,對其思想觀念進行正確的引領,潛移默化滲透愛國、環保、助人、勞動等道德教育,幫助小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思政理念,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挖掘思政元素,在學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整個教學過程以潛移默化的“無痕”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等教育。
一、在識字教學中滲透思政,感受字義孕育思想
在小學語文中滲透思政教育需形成系統化,從最基礎做起,不斷進行延伸發展,從而形成系統性的思維體系。而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學科中最基礎的教學,引領學生從認識漢字開始,再慢慢過渡到學會組詞以及學會造句、寫小短文、寫詩篇等。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的基礎環節,其與思政教育緊密相連。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有的漢字就像是生動而形象的圖文,其不僅是文字符號的表示,更蘊藏著一種思想,并源遠流長。比如,在小學一年級課本中引領學生學習“人”這個漢字時,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教導學生筆順、筆畫如何寫的層面,還要通過形象圖文加以解釋,給學生帶來更深刻的印象,同時還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啟發心智。教師應告訴學生,做人要堂堂正正,而“人”字的樣子就像一個人站立的姿勢,學生感受到這一漢字的字面意義以及所包含的意境,感受到人生在不斷地辛苦勞作,這是作為人生存的法則與道理,由此也能讓學生認識到勤勞這一良好的思想品質。引領學生認識漢字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認識事物的過程。有的漢字對事物進行表達蘊含著多種多樣的含義,如漢字“天”,這一漢字既代表頭頂的天窗,又代表天空,還代表季節春、夏、秋、冬。通過對“天”字的不同釋疑,也讓學生體會到不同意境下“天”這一漢字所擁有的不同含義。漢字中富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教師通過引領學生認識漢字的表面意義后,拓展思路,認識更多的含義,感受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與魅力。同時,把一些漢字中所體現的優秀品質以及優良思想進一步揭示出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質,也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在朗讀訓練中滲透思政,以情喚情情思并動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政滲透,實際上要靈活多樣地進行“無痕”滲透,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雙重同步進行。語文學科進行思政的滲透可謂多種多樣,引導學生對精彩片段朗讀,并加強訓練,滲透思政。在小學語文文本中,有不少內容生動、語句優美、寫景抒情的文本,教師對自然的生活和場景進行繪聲繪色的真實描述,為學生打開一幅絢爛多姿的自然畫卷。在此類文章之中,要抓住教材特點,加強學生對這些篇章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思、思中行。讓學生在感知語言魅力的同時,對語文的主要內容深入理解。融情入境之中展開自己合理的想象力,與作者的思想情感同頻共振、產生共鳴,從而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的熏陶與美的熏陶。如在《日月潭》一文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讀法,如瀏覽、默讀、朗讀等方式,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學生在朗讀中情緒不斷受到強烈的感染。通過對海上日出時美輪美奐的領略,讓學生感悟到要保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由此,學生的情感漣漪不斷蕩漾,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油然而生,通過閱讀教學發揮了教材的思政以及美育、德育的功能。
三、結合文本時代背景,滲透思政催生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的文章由于具有歷史感,與現代的距離太遠,學生在理解時存在一定的困難,為此,教師繪聲繪色地為學生介紹背景知識,使學生實現“穿越”,隨著教師的講述和介紹,追憶當時的歷史背景,加強了解認知,從而激發起內心與文本、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一文時,教師為學生講述本文發生地正是“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中的松潘草地,講述長征故事。當學習有關緬懷革命先烈的詩歌時,可為學生講解中國的革命歷史,從而讓學生自然產生對可愛的、高尚的革命戰士的敬愛之情,在不斷對詩歌的理解和對和平的熱愛這一情感的深入中,思政也自然滲透到了每一個學生心中。借此教育學生不能被學習生活中一時出現的困難嚇倒,要像革命戰士一樣,保有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頑強作風,如此,學生不經意中也接受了思政教育。
四、通過抓住關鍵字詞滲透思政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同作者的敘述風格不同,也蘊含了多種多樣的情感,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地揣摩與品位文本中的關鍵字詞,從而強化學生的語感訓練,使學生借助對語句的挖掘,領會作者意圖,品味文本深意,摸清文本內核,觸摸文本的思想脈絡以及內涵,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而在這其中也使得思政教育自然滲透。另外,通過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思政的滲透。結合一些文本,可以通過舞臺劇的改編,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深刻的體驗,使學生在角色的表演中感悟角色,同時真切地體會文本的思想內涵。這樣能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也具有了濃厚的情感色彩,學生正處在喜歡、模仿、崇拜偶像的生長時期,文本之中的那些充滿了正義感、頑強、勇敢、正直的優秀人物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使學生認識到雷鋒同志為什么值得我們學習,要學習雷鋒的什么才能真正地讓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怎樣學習雷鋒?意味著要從小事小節開始,通過這些潛移默化的熏陶讓人物形象感染學生,使學生自覺地效仿英雄,模仿優秀人物,在一言一行中踐行所學。
五、在課外輔導中滲透思政,加強針對性和有效性
課外輔導包括批改作業或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從而深化、鞏固和補充課堂教學,同時也是滲透思政的又一途徑。在課堂規定時間內所完成的教學活動,包括對文本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同步在其中滲透思政,但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有時候效果還不理想。在課外進行輔導,則能打破這些局限,教師可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地對學生進行個別或者是少數的輔導,使得思政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比如,有的學生在寫隨筆時,流露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心中郁悶以及消極的思想。教師在課外輔導中對其進行針對性輔導,就要面對面地為學生進行思政的滲透,讓學生認識到盡管現在自己的認識還欠缺,知識儲備量不足,但是只要踏踏實實的學習,不會的問題及時請教同學或者老師,就會變得很優秀,從而為學生輸入積極向上、持之以恒的思政理念。在一些學生的隨筆或作文之中,教師要及時地發現問題,滲透思政。隨筆或文章都是學生真實思想的一種表達,學生會流露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教師在批改這些作文時也是滲透思政的一個有力環節。當發現學生在隨筆中表現出的正確思想和真實的好人好事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鼓勵與表揚,進而強化學生認知,使其繼續踐行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做法。也有學生在文中會表露出自己的一些偏見,甚至還有一些消極的思想和不良心理的苗頭,教師應及時對其進行中肯評價,必要時還要與學生進行談心,對學生的錯誤思想加以批評指正,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思想上的錯誤,從而及時地糾正過來,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師認真批閱學生的日記、隨筆,并寫上客觀積極、充滿正能量的評價,幫助學生不斷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也將其自覺轉化為不斷學習進步的內生動力。對于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政的滲透,途徑多種多樣,形式也多種多樣。作為教師要立足語文學科,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政內涵,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組織教學有目的、有計劃、有實效地進行思政滲透,使之轉化為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動力,從而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擁有健康人格的社會公民。
語文實際上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人文性,它對具體對象的審美和思想傾向并誘發其情感具有引導作用,循循善誘引領學生進行領悟。盡管學生知識儲備不足,認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為引路人的教師,要當好思政人,把思政正能量的源頭活水注入課堂上,培育思政的肥沃土壤。語文教師要發揮潤物無聲的作用,用人格魅力,也用文本的教育價值感染、熏陶學生,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科的教學育心鑄魂。因此,不斷增強教師的使命感、責任感,總結經驗,提煉好做法、好思想,推廣實施,使思政滲透不斷得以完善以及形成系統化,織密思政教育網絡,讓真、善、美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朱健,石婧楓.核心素養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政的策略[J].學周刊,2019(28).
[2]張麗麗.核心素養背景下語文教學中的思政滲透[J].科學咨詢,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