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可以使教學內容更直觀形象,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教師要注重將語文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教師要在新課導入環節融入生活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生活,讓學生運用知識;在課外自主學習環節設計生活化作業,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文章分析了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鄧燕(1978—),女,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
小學生心智還不成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教師要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可以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生活化教學模式是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與心理發展規律的教學方式。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舞臺,根植于生活土壤,讓學生在富有生活氣息的課堂上感受語文課程的魅力,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知識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不但可以從語文教材中獲取知識,也可以從生活中獲取知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以生活化教育理念為導向,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與學習任務,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1]。
一、在新課導入環節融入生活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大部分文章內容都與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系。但是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缺乏生活化教學意識,沒有認識到貼近學生生活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性。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通常采取灌輸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語文教學方案的開放性設計,導致學生對語文失去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不夠理想。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采取生活化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語文課堂導入環節的好壞關系到整堂課的成敗。教師要注重與生活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教學《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時,在導入環節,教師結合小學生容易犯錯,但是犯錯后又不情愿承認與改正錯誤的情況,列舉一些學生生活學習中常見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犯錯誤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犯了錯誤而沒有改正的決心,犯了錯誤,就要引起高度重視,并且采取措施改正錯誤,才能杜絕屢次犯同樣的錯誤。這樣,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更好地與文本對話,了解寓言的現實指導意義,以及給生活學習的啟示。再如,教學《北京的春節》一文時,在導入環節,教師讓學生說說當地過春節的習俗及自己的所見所聞,從而引入《北京的春節》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欲望。學生結合自身對春節的理解閱讀課文,從而對春節有更深刻的認識,感受老北京的春節的隆重熱鬧,領悟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有效達成學習目標。
在語文教學導入環節融入生活內容,可以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把握文本意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進入閱讀的更深層次。
二、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語文知識的獲取需要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2]。相比而言,生活是學生最熟悉的環境,結合生活進行教學,可以使知識更直觀形象,改變語文學習枯燥乏味的現狀,增強知識探究的趣味性。這就需要教師把學生引入生活情境當中,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熏陶,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鑒于學生對落花生這一植物比較熟悉,教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落花生,并播放落花生生長過程的視頻,讓學生了解落花生的生活習性。學生觀察落花生后,教師問學生:“落花生有什么特點?”學生們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學生說落花生的表面凹凸不平,甚至有些丑陋,但是它的果實受人們喜愛;有的學生說落花生表面的顏色與泥土的顏色相同,表皮有泥土的氣息,這就是落花生的本色;有的學生說落花生開花后伸向大地,變為根須深深地扎在泥土當中,它謙遜,不張揚,默默地充實自己……學生結合生活中的感受,對落花生的認識得到了升華,這為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教師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創設了生活氣息濃郁的教學情境,并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領悟作者的寫作意旨,提煉文本的主題思想。再以《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為例,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宇航員為什么說地球可愛的同時,又感嘆地球太容易破碎,懂得人類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培養學生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意識。如果僅靠讓學生按部就班地閱讀課文,則很難引發學生的共鳴。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生活情境:“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為破壞了地球環境?有哪些行為對地球環境保護是有利的?”學生們紛紛列舉日常生活中人們破壞環境的行為,如亂砍濫伐、排放工廠廢水、排放汽車尾氣等,同時對生活中節約用紙、節約用水、垃圾分類等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給予充分肯定。由于教師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生的積極性相當高。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活動,正方辯題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反方辯題是:地球環境惡化,人類可以尋找別的星球開始新的生活。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及通過網絡搜集到的相關科學研究成果來進行辯論。辯論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認識到生活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場所,語文學習應該結合生活。
結合生活創設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以具體的生活現象為切入點,走進文本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實現與文本的近距離對話,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三、開展趣味生活化課堂教學活動
語文教學具有雙向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活動與授課內容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活動中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以《父親、樹林和鳥》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涉及的事物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對此并不陌生。因此,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鼓勵學生結合已有經驗,扮演故事中的“我”與“父親”進行情景模擬對話。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進一步拉近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也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情景對話中掌握鳥的習性,為之后的學習應用奠定良好基礎,同時也能夠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生活化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為了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材中還加入了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對于這些文章,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講解[3]。
以《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教師先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青蛙是什么樣子的,思考青蛙生下來就是這個樣子嗎等問題。之后,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動畫短片,將小蝌蚪生長的過程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聯系現有生活經驗,試著模仿課文改編毛毛蟲變蝴蝶的故事。這樣既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也能讓學生有更多運用生活經驗的機會,從而能提升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效果。
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重視合作學習法的應用,進一步優化教學方式,挖掘學生各方面的潛能。教師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來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第一種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獲得一定啟發[4]。比如,《慈母情深》等文章都是圍繞父母展開的,對此,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空間,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或者難忘的事情,并試著講一講自己從哪些生活中的小事中體會到了父母對自己的愛。這樣能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理解父母的愛,懂得體諒、感恩父母。第二種是開展作文分享會。教師可以提前將作文題目布置給學生,讓其在規定時間內按照要求完成寫作,在分享會上,讓學生朗讀自己的文章。為了鼓勵學生,教師可以先讀一篇自己的文章來做示范,促使更多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通過寫作的方式將自身的感情勇敢地表達出來。分享會的舉辦為學生溝通、表達能力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并且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真情實感能得到抒發。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準備積累本,將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聽到的事情記錄下來,內容可以是某天看到的美麗的日出,也可以是放學路上看到的好人好事等,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六、布置生活化的作業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多以書面作業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課文及相關資料進行相關練習,設計的作業缺乏趣味性,沒有與生活有機融合,學生很難對教師布置的作業產生共鳴,缺乏主動探究精神,出現敷衍現象[5]。因此,教師要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設計作業,以增強學生的體驗,提高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父愛之舟》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父愛的深沉及“我”對父親的感激之情。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父親神情、語言、動作的句子,并加以領悟與體味。之后,教師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父親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運用課文中描寫人物的方法,描寫自己的父親為自己做過的事,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通過選取一個個小的事件來表現人物情感的,讓學生明確寫作主題。《鳥的天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鳥類,了解不同鳥兒的生活習性,運用作者描寫的方法細致刻畫自己印象最深的鳥,同時,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大榕樹最形象生動的句子,用擬人、比喻等手法來描寫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一棵樹、一朵花或者其他植物。學習了《麻雀》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描寫小麻雀遇難時,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救小麻雀的細膩的筆觸,課后讓學生深入思考,觀察自己生活中某種動物的某個動作或某個事件給自己的感觸或印象,模仿作者的表現手法對動物的某個動作或事件進行描寫,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寫作能力。
教師站在生活的視角設計課后作業,能讓學生對作業產生親切感,消除學生對作業的抵觸心理,使學生饒有興趣地完成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結語
總之,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要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同時充分利用生活資源,讓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語文知識,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邵曉燕.談談小學語文如何開展生活化教學[J].學周刊,2018(34):83-84.
[2]劉冬梅.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2):199.
[3]畢海英.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22):278.
[4]許志華.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途徑探析[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08):95-96.
[5]白新祥.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J].課外語文,2013(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