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具有巨大的作用。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重要性,將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緊密結合起來,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策略和寫作技巧,完成閱讀材料的積累和寫作水平的提升,從而全面促進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讀寫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季雨婷(1991—),女,江蘇省南京市小行小學。
語文是貫穿學生學習生涯的一門基礎學科,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對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應該采取讀寫結合的寫作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
一、小學階段的閱讀和寫作教學現狀
(一)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有待提升
就當前大多數的小學語文課堂而言,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不夠凸顯,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理念還未得到及時更新,他們更多地將教學重點放在對文本內容的教學上,包括對生僻字詞的積累、運用以及對文章中重點句子的解析,以及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歸納等。
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較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但是在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下,此類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在這種課堂模式下,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的閱讀教學活動更多的是靜態的文本分析,重點在于從文章的寫作手法、蘊含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進行挖掘,而缺乏對文章的深入討論和剖析。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最終在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上的提升十分有限。
(二)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良好的閱讀能力有助于學生精準把控文章的主旨,促進其感悟能力的逐漸提升,并在此基礎之上強化自身的語文素養,找到適宜自己的閱讀方式,體會文章作者的創作意圖,更好地提升語言理解能力。
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閱讀是寫作的前提也是基石,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寫作素材,掌握寫作技巧,才能在寫作時具有精彩的表現。
但是筆者發現,當前大多數學生并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因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并未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具體而言,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方案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和系統的體系,導致很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是對文章內容進行粗略瀏覽,而沒有對文章內容、內涵等展開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另外,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未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在閱讀中不習慣也不愿意隨時做筆記,總認為自己的記憶力夠強,能夠記住好詞好句,忽視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的價值,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學生難以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
此外,課外閱讀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部分教師卻忽視了對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指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閱讀書籍的選擇上,更傾向于漫畫等更具趣味性的書籍,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升反降。
(三)閱讀和寫作訓練存在脫節現象
寫作是考驗學生閱讀質量的重要方式,但是寫作能力的提升并非短期內就能實現,因此,寫作練習應該貫穿于閱讀活動的始終。然而,筆者發現,在當前大多數的小學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中,教師對寫作練習的安排并不到位,不僅寫作練習的形式較為單一,也缺乏和閱讀教學的結合,導致寫作和閱讀這兩個板塊之間存在“時差”。
并且,讀寫結合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并不頻繁,閱讀和寫作教學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只閱讀而缺乏寫作訓練使得學生難以與優秀作品產生共情,難以明晰其中的人物形象特點及更深層次的含義,抓住文章的寫作特點;只寫作而缺乏閱讀訓練使得學生缺乏豐富的素材儲備,寫出的文章內容空泛、舉例不當,抓不準文章的創作中心。因此,結合教學現狀轉變教學方法是提升閱讀和寫作教學效率的關鍵[1]。
二、讀寫結合模式對提升閱讀和寫作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和寫作二者相輔相成,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逐漸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和應用。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整合,對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讀寫結合的模式滿足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讀寫結合的模式能夠使學生同等重視閱讀與寫作活動,從而在閱讀和寫作訓練的不斷整合和相互促進中綜合發展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最后,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使學生站在創作者的角度感受人物內心的情感,進而感知到文章更深層次的內涵,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這樣一來,學生也能夠將在閱讀中所積累的素材和寫作方法應用到寫作中,提升作文質量和寫作水平。這種將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方式對于學生提升學科素養,積累語文素材都有著積極的影響,能夠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從而促進其語文成績的提升[2]。
三、結合讀與寫,提高小學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自控能力還較為薄弱,在課堂上較難長時間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創新教學策略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便是結合小學生的身心需求和年齡特點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利用小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創設趣味性教學情境以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營造合適的讀寫結合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養成自主探究學習意識。
而在對教學情境進行創設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問題開展教學。巧妙的設問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情境中可適時拋出問題,激發學生對閱讀活動的期待。或者教師也可以從文章內容出發,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內涵進行深入探索,并開展討論活動來加深他們對于文章內涵的把握,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主動性。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五年級上冊課文《桂花雨》時,僅僅憑借語言講解,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未必透徹,那么教師就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情境,將書本上的文字描寫轉化為具體的畫面,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構建優美的“桂花雨”情境,助其感受作者的細膩文筆,學習其中處理情感的方式和寫作技巧,激發閱讀興趣,深化語文素養[3]。
此外,教師不能僅僅將分析的側重點停留在景物描寫之上,還應該帶領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感知其情感變化,使其充分體會到作者建立在景物描寫之上的情感表達,深化其閱讀理解的能力。
(二)創新教學方式,進行閱讀和寫作指導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上,教師一般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向學生教授閱讀技巧、寫作思路和素材儲備的技巧等學習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夠充分滿足他們的身心發展需求。
對此,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閱讀方式,進行讀寫結合教學,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不斷積累寫作的素材,學習優秀作品中作者處理語言的方式和寫作技巧,并具備將其合理應用到自己寫作過程中的能力,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感受語言的魅力所在,達到讀寫的有機結合。
同時,教師還要在師生、生生之間構建起溝通和交流的橋梁,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確保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在閱讀過程中,互動交流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開闊閱讀和寫作視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感悟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不同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并無對錯之分,而是學生獨特思維方式的體現,這種獨特性也是學生寫作創新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借助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流對話來激發學生的表達欲,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發掘學生的寫作潛能。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課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還要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就文章內容進行討論與交流,使學生根據文章的核心內容將不同的人物事跡歸類到不同的素材庫中,這在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能為學生寫出更加生動的文章打好基礎[4]。
(三)深度依托教材,開展隨文練筆活動
要想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其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僅憑借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深度依托語文教材,布置合理的閱讀任務,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語文閱讀素材庫,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此外,教師還要在閱讀過程中抓住契機開展寫作練習,做到讀寫深度結合。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部分課文的結尾有較強的開放性,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這時教師就可以抓住契機,安排學生進行文章續寫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寫作技巧,開展隨文練筆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寫作練習,從而趁熱打鐵,加強學生對寫作技巧的應用,借此促使學生將所學的技巧轉化為自身的寫作技能,在不同活動任務的實踐中不斷促進個人語文能力的提升,培養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
(四)合理劃分小組,設計個性化教學方案
每個學生因其成長環境、知識儲備、學科思維等情況的不同而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教師應該深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差異開展個性化、層次化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按照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弱進行分組,拉近學生間的距離,使學生在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的弱點,學習他人身上的閃光點,從而不斷完善自身的閱讀素養和寫作技巧,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5]。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課文《七律·長征》時,該篇課文主要借助詩歌體裁向人們傳遞紅軍精神,利用簡練的語言勾畫出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結合夸張的寫作手法表現現場形勢的嚴峻,從側面烘托出紅軍將士的大無畏精神和頑強的毅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詩歌朗讀,使學生進一步感受語言的魅力和閱讀的重要性,激發其閱讀和寫作積極性,并讓他們在小組當中自由發表和交流閱讀心得,在互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
結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而讀與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對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精準把控學生的身心需求,創新教學方式,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靜怡.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
[2]桑艷輝.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20(06):203-204.
[3]王宇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4]劉愛君.基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35):120-121.
[5]李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J].學周刊,2019(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