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納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的發展方向發生了變化,這對特殊教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求特殊教育教師進行角色的重塑。從實踐層面上看,特殊教育教師角色重塑能否成功是決定特殊教育的變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角色重塑即要求特殊教育教師由以往單一的教學者轉變成能教授特殊兒童專業知識的教育者、能照顧特殊兒童的服務者、能幫助特殊兒童康復的診斷者和評估者。而特殊教育教師要想順利實現角色的重塑,就要秉持先進的全納教育理念,努力豐富專業知識、提升職業素養。
【關鍵詞】全納教育;特殊教育教師;角色重塑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教育科學院規劃研究課題“全納教育背景下特教教師轉型問題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2019C75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盧韻呂(1998—),女,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培智學校。
如今,全納教育理念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推行。全納教育理念提出普通學校要尊重個體差異,“零拒絕、零排斥”,接納特殊兒童入校就讀,強調讓所有學生都能夠接受公平、高質量的教育。在全納教育背景下,特殊學生的教育安置模式發生了重大變革,特殊教育學校的職能不再是單一的,而作為主要的服務提供者的特殊教育教師也要進行角色的重塑[1]。
一、特殊教育教師角色重塑的原因分析
(一)學校職能轉變的需要
隨著全納教育理念的推行,特殊學生的教育安置面臨著兩難境地:部分學者認為,特殊學生在特殊教育學校中接受教育可能會更加遠離社會或被其他普通同齡人排斥,而在普通學校中,因普通學校教育資源有限,他們可能也無法得到適當的教育和服務。在全納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在為特殊學生提供服務方面應該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教育學校都需要轉變職能,才能真正做到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專業性的教育康復服務及支持[2]。其中,特殊教育學校要由教育機構向服務中心轉變,而特殊教育學校的特殊教育教師是這一轉變升級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特殊教育教師在全納教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特殊教育教師角色轉變升級成功,才能更好地促進全納教育的實現。
(二)學校之間實現互通有無、互惠共贏的現實需要
在全納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可以彌補普通學校在康復服務資源、設備設施等方面以及教育特殊學生的方法、技能和經驗等方面的不足[3],可以幫助普通學校實現公平平等、尊重個體差異的教育。而普通學校可以給特殊教育學校提供更健全和完善的普通教育資源,幫助特殊教育學校提高教學質量。因此,特殊教育學校要和普通學校開展充分的合作交流,這其中最需要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學校教師進行深度合作,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特殊教育教師就需要完成角色的轉變[4]。
(三)特殊教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需要
在全納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能力應該能夠滿足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技能為無法走進普通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機構的極重度、多重障礙的特殊學生提供教育、康復和支持[5]。二是在特殊教育學校或康復機構中開展特殊教育教學和康復工作。三是與普通學校教師共享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普通學校中的特殊學生提供相關服務。隨著越來越多的特殊學生走進普通學校,要想能夠為普通學校中的特殊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服務,滿足學生個體差異需求,特殊教育教師需要重塑角色,發展多種專業能力,從而更好地與普通學校教師共享專業知識和技能[6]。
(四)服務特殊學生的需要
全納教育理念的推行對教師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特殊教育教師師資隊伍的結構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這源于教師們服務對象的多樣性、復雜性。特殊學生需要高度專業化的學科教師,同時也需要康復訓練師、語言矯正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等多種專業技術人員[7]。但目前學校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普遍比較缺乏,這就需要特殊教育教師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使自己能夠充當多重角色,給特殊學生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二、全納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師的角色新定位
隨著全納教育的開展,特殊教育學校的功能、職能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其服務方式從傳統隔離式轉變為與家庭、社區、社會融合的方式,特殊教育教師的服務場所也從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室擴大至社區、普通學校等[8]。因此,特殊教育教師的角色不僅是單一的、傳統意義上的教育者,還是服務者、診斷者、評估者[9]。
(一)教育者
教育是特殊教育教師的首要責任。特殊教育教師應當具備扎實的特殊教育學科專業知識即專業課程知識、個別化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環境創設和利用的能力、評估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10]。具體而言,教育者的角色又可以細分為兩種。一是學生缺陷的補償者和潛能的開發者。多元智能理論要求特殊教育教師成為特殊兒童智能特征的發現者和開發者,善于發現特殊兒童的智能強項,充分開發特殊兒童的智力。二是學生差異教學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全納教育的理念倡導關注差異、尊重差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的個別化需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二)服務者
在全納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師除了要能夠教育特殊學生,還要能夠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服務,即承擔服務者的角色。比如,為極重度、多重障礙、存在情緒行為問題等的學生提供送教上門、定期家訪服務;與普通學校教師共享專業知識、教學經驗和技能,共同為普通學校中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相關服務。
(三)診斷者、評估者
要想在全納教育中實現教育和康復的有效結合,特殊教育教師就要成為能夠幫助特殊兒童康復的診斷者、評估者。特殊兒童的情況是復雜多樣的,為了保證個別化教學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特殊教育教師要對特殊兒童進行身體和心理方面的初步檢查和診斷,了解特殊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根據相關的標準進行階段性評估,再根據評估結果制訂出相應的教學方案[11]。在此過程中,特殊教育教師還要給行動不便或自理能力較差的學生提供特別的支持,以便幫助他們適應和接受學校的教育,從而達到全納教育的目標。為此,特殊教育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如具備一定的醫學、康復學和心理學等理論知識,掌握一定的康復治療手段、心理檢測技術等。
三、特殊教育教師角色重塑成功的必要條件
就目前而言,特殊教育教師的角色轉型面臨著社會環境、職業素養、專業能力、教育理念等各種因素的制約,這其中,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是決定其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因素。特殊教育教師要想全面提升職業素養、專業能力,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秉持平等、民主的全納教育理念
平等、民主的全納教育理念是所有教師,尤其是特殊教育教師理應具備的基本教育理念。全納教育理念倡導平等、接納和“零拒絕、零排斥”。因此,特殊教育教師應秉持平等的、民主的、包容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平等看待每一位學生,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正確對待學生的差異性,用耐心和愛心對待學生,用智慧教育學生。除了教學,平時也要做好全納教育的宣傳工作,營造公平、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和氛圍。
(二)豐富專業知識結構
特殊教育教師所具備的知識水平、教學技能等專業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特殊教育的變革和全納教育的發展[12]。因此,為了保證教育教學、康復服務等工作的順利開展,特殊教育教師應該努力豐富專業知識,順應全納教育發展趨勢,滿足全納教育需求[13]。筆者認為,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應包括兩個方面。
1.本體性知識
掌握扎實的學科知識是承擔相應學科教學任務和滿足學生基本學習需求的先決條件,也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因此,特殊教育教師要自覺更新知識內容,自覺學習、接受新的知識以滿足新時代的教育需求。
2.條件性知識
特殊教育教師要掌握相應的學科教學法知識以及教育學知識,提高課堂管理能力。因此,特殊教育教師應該學習、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了解先進的教育管理理念,既能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開展個別化教育,又能用智慧巧妙管理班級和學生。此外,教師還要掌握相應的應用心理學知識。因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心理往往比較敏感,且不善于表達,特殊教育教師要有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的敏感度,平時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對學生開展心理疏導,能正確科學地用心理學知識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融入新的集體,從而實現有效的教育。
結語
在全納教育背景下,大力發展特殊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讓更多的特殊兒童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拓寬特殊兒童的教育和學習空間,相關部門和學校要充分發揮和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力量,有計劃地推動特殊教育教師的角色轉型事業,培養能力強、素質高的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為特殊兒童提供適宜的成長環境和專業服務,全面推動全納教育的持續性發展。特殊教育教師進行角色重塑,既是新時代特殊教育發展和創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特殊教育教學實踐中每一位特殊教育教師個人職業發展的內在需要。特殊教育教師要在條件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借助多方力量,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從而多渠道、多角度地加快自身角色轉型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沈玉林.特教學校教師角色要從單一定位轉向多重定位[J].現代特殊教育,2012(02):61.
[2]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3]許小燕.“特教教師角色轉型”的應然與必然:從《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看特教教師角色定位[J].現代特殊教育,2016(05):59-60.
[4]王紅霞,王秀琴,王艷杰,等.特教中心對促進區域融合教育發展的作用研究:以海淀區特教中心為例[J].中國特殊教育,2017(04):41-45,52.
[5]彭霞光.把握資源教室建設指南的精髓 健全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J].現代特殊教育,2016(05):5-7.
[6]劉春玲,杜曉新,姚健.普通小學教師對特殊兒童接納態度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0(03):35-37.
[7]蔡晶,羅超.論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教師教育論壇,2017,30(10):47-50.
[8]顏廷睿.隨班就讀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的關注研究[J].教育科學,2016,32(05):31-40.
[9]景時.中國式融合教育:隨班就讀的文化闡釋與批判[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10]龍永梅.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才智,2020(08):173.
[11]甘昭良.從隔離到全納:特殊教育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12]李森,張艷.特教學校轉型后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思考[J].綏化學院學報,2019,39(07):109-111.
[13]米括.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1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