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信民,八一飛行表演隊原副隊長,空軍級飛行專家,飛行28年,從事表演飛行26年。飛過13個機型的戰斗機、教練機,8個機種的模擬機,連續安全飛行3000余小時,曾三次參加首都國慶閱兵,兩次駕機飛過天安門廣場,兩次參加珠海航展飛行表演,出色完成對內對外重大飛行表演任務180余次,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9次,榮獲空軍飛行人員金質榮譽獎章。
歷史的天空風云變幻,1961年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簽訂友好條約,劉少奇主席代表中國政府向印尼總統蘇加諾發出訪華邀請。蘇加諾在接受邀請的同時,提出了幾點要求,其中的一條是進入北京空中走廊前,必須有8架戰斗機護航。專機護航飛行是國際上流行的一種禮儀待遇,問題是中國空軍當時還沒有一支專機護航的飛行部隊。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空軍接到總參關于立即組建專機護航隊的指令,決定臨時抽調一批飛行員執行護航任務。蘇加諾來訪,專機護航任務完成得非常順利。當周總理了解到護航只是臨時組合時,指示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空軍應該成立一個專門的護航表演隊,這個表演隊要與我們偉大的國家、強大的軍隊相適應,要成為國家和軍隊的象征?!?962年1月25日,經中央軍委批準,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護航表演大隊。

至此,中國的天空正式有了一支象征友誼與和平的特種飛行部隊,應國家禮儀需要而誕生。1987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將護航表演大隊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
成立以來,八一飛行表演隊的表演用機隨著部隊裝備的發展而不斷更新。1962-1974年使用殲5單座戰斗機,主要表演科目為八機護航和單機、雙機、四機飛行表演;1974-1980年使用殲6單座戰斗機,主要表演科目為單機、四機飛行表演;1980-1995年使用殲教5雙座戰斗教練機,主要表演科目為單機、雙機、四機、六機、九機飛行表演;1995-2009年使用的是殲7EB和GB單座戰斗機。2009年11月在紀念空軍成立60周年系列活動中,殲7六機特技和殲10四機編隊同臺表演,宣告八一飛行表演隊迎來了殲10戰機。換裝新機后,八一飛行表演隊根據飛機性能和飛行員情況,對飛行表演動作進行了新的調整和編排:六機三角隊筋斗、六機同步橫滾、六機編隊桶滾、四機橫隊、四機向上開花、雙機對頭和單機機動動作。
作為八一飛行表演隊的光榮一員,我經歷過許多重要時刻,現在想來仍歷歷在目。
我航校畢業后即被八一飛行表演隊選中。經過半年多系統的戰術科目訓練后,我們8名飛行員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核,正式到表演大隊報到。那時表演隊有13名老飛行員,而且已有5年沒有接受新飛行員了,我們的加入無疑為團隊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新鮮血液,整個隊伍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受殲6飛機性能所限,表演機群只能飛四機編隊以下的特技科目,想增加編隊飛機數量基本不可能,這與迎賓的任務和要求很不適應。1980年,根據空軍的指示,時任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劉玉堤到表演隊宣布換裝殲教5飛機。

復雜特技戰斗部隊通常以單、雙機來完成動作,而表演隊要以四、六、九機編隊來完成。飛行高度之低、隊形之密集、精力之集中,要求之嚴格,是以前很少見的。以四機向上開花動作為例,飛機編成幾何菱形垂直豎向天空,飛行員要在一兩秒內迅速操縱飛機分開相互為90°的花瓣。茫茫天空沒有任何參照物可以比對,想使動作完成得均勻一致、標準漂亮,談何容易!只能憑感覺、憑經驗和地面指揮員一次次的指揮和講評來不斷總結和提高。地面上,我們手持飛機模型面朝天空一遍又一遍地旋轉,有時睡覺前還要把空中飛的和地面練的感覺在大腦中再過一遍“電影”。
飛行是緊張的、辛苦的、快樂的,經過一年半表演科目的千錘百煉,雛鷹羽翼乍豐。1981年5月24日,我首次參加六機特技編隊,在四號位完成了對泰國空軍代表團的飛行表演。
表演隊全部改用殲教5飛機后,單機表演一度停止。1982年,大隊唯一的單機飛行員副大隊長母樹華面臨轉軍種??紤]到上級有恢復單機表演的意圖,九機編隊中我已勝任右梯隊兩個位置,于是主動向大隊提出:“單機表演有一定特色,唯一的一名教員馬上就要走了,技術不能丟,我請母副大隊長帶飛,保留單機駕駛技術”。
經組織研究決定,同意了我的請求。我和母樹華認真研究了以前的單機表演動作,結合殲教5飛機的操縱特點增加了部分新動作。起飛后,直接拉起飛機進入半筋斗下滑滾轉、超低空倒飛、超低空大速度通場、半滾倒轉直接著陸等高難度動作。

超低空倒飛和半滾倒轉直接著陸是這次試飛的重點動作,我們兩人是表演隊有史以來這個姿態的第一飛。由于殲教5理論上允許倒飛的時間較短,控制不當容易造成飛機空中停車,在100米的高度上,飛機一旦停車后果不堪設想。我們和機務中隊的羅志義工程師一起計算后確定倒飛的時間掌握在10秒,最大限度不超過12秒。這應該是一個臨界數據!
1982年6月的一天清晨,天空湛藍如洗,我們進入座艙按照特殊要求系緊安全帶和飛行頭盔。通電檢查、開車、滑行、上跑道,一連串的動作干脆利落。這時飛行塔臺上的指揮員、工程師和有關領導都在關注著我們,休息室外飛行員都跑出來等待觀看。起飛上升,在2000米的高度上,我們對飛機和發動機的工作又進行了再次檢查。試飛開始了,飛行速度600千米/小時,從平飛狀態帶起,飛機穩定仰角15°。然后,手腳一致向正側方壓桿滾轉至倒飛狀態時將飛機改平。飛機由正飛滾轉180°反扣,隨著升力方向的改變,飛機急劇下降高度,要維持平飛只有頂桿。而頂桿就要產生負過載,第一次我在后艙,負過載的力量使我出現失重狀態,平時的飛行很難體會到這種仿佛進入太空的感覺。身體離開彈射座椅,飛行頭盔頂在座艙蓋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了頸椎。座艙里的細微灰塵翻卷出來,由于頭朝下,視網膜充血,本來很小的塵埃,此刻看上去就像秋天的樹葉紛紛下落。

著陸后我們針對倒飛時的操縱特性,分析查找飛機高度下掉的原因——問題出在對飛機的控制上,在操縱上沒有取得各力矩的平衡。我們決定做這個動作時,在操縱飛機滾轉的同時增加向前迎桿,使水平尾翼產生向下的力矩來保持平衡。按這種方法操縱飛機進入倒飛后姿態非常平穩,接連幾次試飛均取得成功。接下來就是降低飛行高度,表演的高度直接影響觀賞的效果。我們一次次地降低飛行高度,1000米、500米、200米、100米。一百米的感覺和一千米截然不同,首先是高度高時,操縱動作一旦失誤還有安全高度,而一百米的高度不允許任何操縱失誤。進入倒飛狀態,只能看見反著的地面和遠處的一線天。眼睛不眨地看著天地線,它是判斷飛機狀態的唯一參照??谥心x著飛過的秒數,001、002……009、010,這時座艙里的秒表是沒有時間去看的,紀律也不允許看。漂亮的倒飛動作為表演科目增加了新內容,為表演飛行增添了亮點,為表演水平填補了空白。
從1982年至1995年,我在編隊飛行的同時,一直保持著單機表演技術,完成了雙機、四機、六機長機,飛過九機特技編隊長機。在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藍天暢想曲》新聞紀錄片中,我的單機倒飛、雙機對頭飛行、單機900°下滑滾轉、高度5米,速度900千米/小時的大速度通場等高難飛行表演動作都詳盡地記錄在拷貝上。媒體當時稱我為單機“大王”。
第一次參加首都國慶三十五周年閱兵是1984年,也是八一飛行表演隊建隊以來首次飛過天安門,那時我才27歲。完成任務后,時任空軍司令員張廷發講:“這是一次超氣象條件的閱兵?!彪m然圓滿完成了閱兵任務,但誰也忘不了那天的全過程:閱兵當天華北地區的幾個機場都籠罩在彌漫大霧中,超出了飛行訓練大綱規定的最低起降條件。表演隊10架飛機像離弦之箭呼嘯著沖向濃霧的天空,克服重重困難與領隊的大型機會合完成編隊。梯隊通過天安門時,從空中看不到地面,廣場上的人們只能聽到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這次任務,飛行員們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下飛機后工作服都濕透了。所有升空參閱飛機完成任務后都安全返回起飛機場,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1999年,我有幸再次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周年國慶大閱兵。空中第一梯隊總領隊是某師師長高艾平,他的任務是駕駛大型機按預定航線飛行。八一飛行表演隊的10架護衛機與之會合,進入閱兵航線。到達預定位置后,護衛備份機脫離編隊。8架護衛機分列在大型機左右,從正上方500米高度自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在護衛機梯隊中,我是左梯隊長機、二號機是馮義、三號機是劉旭、四號機是陸兵;右梯隊長機是吳國輝、二號機是李秋、三號機是李鑫、四號機是陳元吉。

領受任務后,我們制定了分練計劃,合練、預演、正式閱兵則由閱兵指揮部下達任務。分練時,我們練起飛、集合,練準時到達,在復雜氣象條件進行有限能見度訓練。每一次編隊通過機場上空時,地面都用相機拍照,對每架飛機編隊的間隔、距離進行判讀。
進入6月,上級下達了合練任務。和三十五周年國慶閱兵不同,上次使用的是殲教5,這次是殲7EB。首次使用超聲速戰機與大型低速飛機編隊,對我們是一種考驗。第一次我們起飛了4架飛機,集合時左、右各兩架分別在大型機的兩側。我們從大型機側后取好間隔、高度差逐次接近,當飛到間隔20米、距離25米時,大型機龐大的機身顯的格外“扎眼”。
經過近半年的艱苦訓練,執行任務進入了倒記時,這時我們最關心的不是飛機、不是保障而是——天氣。大家希望10月1日的前一天,能刮起北西風,因為北京地區北西風往往預示著天氣要好轉,東風往往是多云或降雨。天氣是我們能否執行這次重大任務的關鍵所在!可是老天好像也非常激動,9月30日晚18時至21時,小雨不停地下著,窗外東風獵獵,將道路兩旁渲染氣氛的彩旗刮得呼呼直響。凌晨1時雨終于停了,5時30分我早早起床,到樓外觀察天氣。濃云密布,低云隨著東風向西急速地移動。今天的任務將是一場硬仗,經過幾個月的刻苦訓練,任務是否能如期執行?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這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我們思想上已經有了足夠的準備。7時50分,我們比平時訓練飛行提前一個半小時到達機場,對飛機進行了啟動前的例行檢查。
8時35分,指揮員下達閱兵開飛前指示:天氣實況報告,云量8-10,云底高150-200米,云頂高800-6000米,云中能見度30米,積雨云區云中能見度小于30米,云下能見度4000米,東風4-5米/秒。12時以前沒有轉好的趨勢。對起飛、集合影響最大的就是云層太低!

平時訓練中我們準備了兩套方案,一是10架飛機按兩個四機,一個雙機跟進起飛,保持密集隊形編隊穿云上升、云上搜索發現集合;二是大型機提前5分鐘到達本場上空,先摸清起飛前的天氣變化,如果云底高有200米,云下兩個四機一個雙機起飛,采用目視跟進、集合。根據兩套方案,我們左梯隊進行了認真的協同準備。左梯隊是第二個四機起飛,天氣較差時不易發現前機,高度低時集合過程中易與地面障礙物相撞,進入前機尾流時易造成飛機操縱困難或發動機停車等。
針對天氣條件,領導們研究決定啟動第二方案。10時35分,隨著指揮員的“起飛”命令,右梯隊滑跑8秒后,我帶領左梯隊四機同時松剎車起飛,收好襟翼高度100米。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領隊的大型機和右梯隊的4架飛機,壓坡度轉彎追趕。突然,飛機進氣道傳來呼呼的聲響,飛機猛烈地左右搖擺、抖動,是尾流還是風切變?我意識到進入了前機編隊的尾流,也可能伴有空氣湍流的影響。新機改裝時我也體驗過尾流的感覺,這次好像更強烈了,它影響的不是一架飛機而是一個機群。我用力蹬緊了控制飛機方向舵的腳蹬,穩住油門和駕駛桿,保持飛機的狀態,向轉彎的外側做側滑飛行。此時3號機報告“進尾流”,但誰也幫不上忙,擺脫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只有靠我們自己。我立即柔和地減小坡度帶領編隊脫離尾流區,在100多米的高度上整個編隊進了強尾流區沒有發生意外真是萬幸。在這幾秒鐘的搏斗中,我著實一身冷汗,因為后面還有一對備份的雙機,一旦處置不當后果不堪設想。而只顧處理特殊情況也不行,眼睛還要緊盯著前機。2分鐘后,待大型機改出轉彎,我保持高度100米交叉到左側規定位置。這是自閱兵訓練以來最低高度上的一次集合,也是風險較大的一次。大型機的機長高艾平也替我們捏著一把汗,看著我們緊緊地跟了上來,他和領航員透過風檔玻璃向我們伸出大拇指。帶著緊張和激動的心情,我們保持嚴整的隊形飛向閱兵航線。
11時04分,我們飛臨北京城區,天空逐漸晴朗起來。在大型機一聲“開拉煙”的口令后,8名護衛機飛行員同時按下拉煙按鈕,七色彩煙在空中出現一道道亮麗的彩虹,余光中棟棟現代化的高大建筑群仿佛祖國母親的巨手,托著空中雄鷹飛向她的懷抱。大型機一秒不差,護衛機隊形一米不差,威武雄壯地飛過天安門廣場。這時無線電中傳來現場指揮部空軍首長興奮有力的聲音:“飛得好、飛得準!”
11時06分,我們脫離受閱航線,保持高度300米在云下安全返航,圓滿完成了光榮而艱巨的國慶受閱任務。下飛機后,我們被戰友團團圍住,簇簇鮮花送到每個人手中。
1998年11月,第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舉行。應航展組委會邀請和空軍批準,八一飛行表演隊首次參加中國航展。對表演隊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第一次在國際性飛行表演中亮相,和多個西方國家的表演隊同場競技,是我們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也是一名從事特技飛行表演飛行員的追求。我想,終于有機會駕駛新型戰機一展身手會會洋人了,但因任務和工作需要,組織上決定我擔任這次飛行表演的指揮員,這可不是個輕松活。任務明確后,我和有關同志先期赴珠??疾臁?/p>
珠海機場位于三灶島的東南部,背山面海,飛行表演的凈空條件相對復雜。加之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明顯,將給飛行表演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我抓緊有限的時間,熟悉機場環境、飛行表演區域范圍、影響飛行安全的高大障礙物、后勤保障特點,并走訪了氣象臺、航行調度室和進近中心,認真制定了多個預案。
珠海機場塔臺是指揮飛機起降和飛行調度的中心,其向下視野較好,但受塔頂遮擋,表演時部分飛行動作觀察不到,不利于全局指揮。因此我決定放棄條件舒適的飛行塔臺,申請了一輛機動電臺指揮車,選擇了滑行道旁邊的一塊草坪上露天指揮。俄羅斯“勇士”表演隊的指揮員之后也選中了這里。這屆航展使用戰斗機的表演隊只有我們兩支隊伍,而“勇士”隊更是世界上為數不多使用重型殲擊機的飛行表演隊。他們的蘇-27可完成普加喬夫眼鏡蛇、尾沖等高難特技,其特技編隊動作難度高、變化多,透過飛行表演動作可以看到先進戰機與優秀飛行員的完美結合。
一天,“勇士”隊領隊、俄空軍少將科紐申·瓦切斯拉·伊萬諾維奇找到我說:“中午不飛時,能否讓我到你們飛機的座艙里參觀?”我滿口答應下來,經請示領導同意后帶他參觀了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7E表演機。將軍跨進飛機座艙這看看、那摸摸,那種眼神儼然像觀看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下飛機后他用力握住我的手說:“我用米格-21飛了11年,參加了很多飛行表演,看到你們的飛機比米格-21有了很多改進。我們用米格-21表演時感到很費力氣,看了你們的表演感到真了不起,隊形穩定、拉煙也好,非常漂亮。”他邊說邊伸出大拇指。
整個航展期間,我既要擔任指揮員,又要負責組織協調,對完成任務、保證安全負有重大責任,可以說承受的壓力比在空中飛大得多。轉場到珠海的第五天,全隊組織了第一個適應性飛行日。起飛、集合、六機箭形編隊低空通場、六機雙楔形隊俯沖-筋斗-上升轉彎、六機雙楔形隊俯沖-筋斗-上升轉彎、六機向下開花,這些動作都很正常。開花解散后一分鐘,5號機應該由東向西大速度超低空通場,但卻未看到影子,詢問也沒有回答。我當即用無線電“令其拉桿上升高度”并擴大觀察范圍,向左一看,飛機從北面的山溝里拉起來了,真有點玄。其后我調整了空中次序,5號機多轉一圈后重新進入,保證了試飛安全。接下來的6天每天計劃表演兩場,如此大的飛行表演強度,對八一飛行表演隊來說還是建隊以來的第一次。
八一飛行表演隊在航展上亮相,直接觀眾幾十萬人,向世界展示了現代中國空軍和中國軍人的風采,同時在組織、協調、指揮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快節奏、高強度、連續作戰的表演方式鍛煉了部隊,與國外同行的技術交流也為創新表演動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多年來,八一飛行表演隊深受國人喜愛,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多次受邀前往俄羅斯、阿聯酋、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進行表演,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