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蘇軾這兩位詩人才華橫溢,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蜀人,都有超越平凡庸俗之處。詩仙之風飄逸而不失狂放,東坡之風,豪放而不失曠達。本文通過李白和蘇軾七言絕句的對比,總結他們詩歌風格特色中的同中之異。
李白和蘇軾的七絕都很豪放,他們的詩歌大都表現對社會的觀察和對人生的思考。從詩的功能可以看出,李白的詩歌重在抒情,蘇軾的詩歌重在說理。時代的風氣與信仰追求的不同導致了他們的差異,他們的內心世界有所不同。而這一內心世界的形成主要是受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是受時代客觀因素的影響,第二是受詩人主觀因素的影響。
一、李白和蘇軾的生平
李白是唐代詩人的杰出代表,主要活動在唐玄宗、肅宗時代,這是唐帝國由強盛趨向衰落的轉折階段。在“開元盛世”的背后,唐王朝的政治腐敗日益嚴重,各種社會矛盾漸趨激化,最后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李白就是在詩歌中再現這個時代風貌的偉大詩人。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今四川江油)。李白在青少年時期,接觸了各種思想,“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他還“游神仙”“好劍術”,與善談縱橫的趙蕤交上了朋友。李白從小就受到了多方面思想的影響,使他的思想性格與眾不同。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祖父名序,沒有功名,然喜作詩,據說詩多至千余首。父洵,壯年才折節讀書,鉆研先秦諸子和《戰國策》的文章。軾與弟轍少時皆以父為師,受到其父文風和思想的影響。母程氏,也通書史,崇尚名節。軾十歲時,蘇洵宦學四方,即由程氏授以書。蘇軾在政治上的表現與文學上的成就,和他的家庭教養有很大關系。
二、李白的七絕
明代的胡應麟說:“太白五七言絕,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從李白的絕句中可以看出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適的氣質,還有清新飄逸的情思韻味。李白的七絕以山水詩和送別詩寫得最為出色,這體現出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他常常把自己獨特的審美感悟,寄情于詩。詩中表現的美與大自然的美融為一體,渾然天成,讓人回味無窮。許學夷《詩源辨體》說:“太白七言絕句,多一氣貫成者,最得歌行之體?!?/p>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壯麗山川、歌頌友情、憂國愛民的作品。
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此詩是送別孟浩然時所作。李白當時結識了年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摯友相待,皆贊賞對方。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因此作詩相送。這首送別詩寓情于景,以黃鶴樓、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孤帆遠影,襯托長江廣闊,表達離情別緒。美景甚好,但卻是在送別友人時觀賞到的。詩人以景見情,意蘊深厚。清朝學者蘅塘退士(孫洙)評曰:“煙花三月下揚州,千古麗句?!?/p>
又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比娨饩城謇蕛灻?。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州,讓人在不同的景象中穿梭,“峨眉山月”這一藝術形象貫穿整個詩境。明人王世貞評價說:“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洲。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p>
李白將他豪邁的性格、率真的情感、灑脫的氣質以及開合自如、不嚴格講究的章法融入他的七絕中,展露出極其鮮明的個性特色,富有藝術感染力。
三、蘇軾的七絕
蘇軾學識淵博,詩作題材廣闊,善用夸張比喻。他一生宦海沉浮,善于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善于從客觀事物中發現規律,將自然現象上升為哲理。蘇軾極具靈心慧眼,所以到處都能發現妙理新意。
如《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首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詩人寫出了西湖的美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妝或濃抹都很合適也很美,突出了西湖的水光山色,美景怡人。詩人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
再如《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边@首詩寫的是作者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詩句中,以花喻人,將海棠比作美女,婷婷裊裊。后兩句運用典故,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極富浪漫色彩。
四、李白和蘇軾七絕的比較
(一)李白和蘇軾七絕的修辭手法
李白和蘇軾善于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通過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以高度夸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出神入化?!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句運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廬山瀑布的宏偉氣勢。
又如《客中行》:“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碧m陵二字,點出作客之地。著名的蘭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帶著醇濃的芬芳,盛在晶瑩潤澤的玉碗里,看上去猶如琥珀。詩人在品嘗美酒的同時,還不忘欣賞美酒的色澤,思鄉之感也在蘭陵美酒面前被沖淡了。詩人善于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從而獲得感悟,平易、真切,極富生活情趣,體現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
李白自由灑脫、個性爽朗的特點,都體現在絕句里。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李白與被貶謫的李曄、賈至同游洞庭湖。“賒”字,使用擬人手法,把人與自然寫得十分生動、親切?!皩⒋I酒白云邊”,襯托洞庭湖面之遼闊,水天相連一色,感覺就像在白云邊。詩歌中的藝術想象大膽、奇特,把水、月、白云連成一體,有明凈秀美之感,清新飄逸。
李白的七絕以山水詩和送別詩居多,自然明快,情韻優美,境界清新,飽含飄逸瀟灑之風。李白游走于山水間,時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感悟人生,寫詩自由發揮、開合隨意,富有生活情趣。
清人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說:“人所不能比喻者,東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東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不盡,重加形容?!碧K軾的修飾手法頗有境界,比喻、對仗、用典等信手拈來,揮灑自如。如《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焙L氖㈤_、飄香四溢,“月轉廊”用以襯托孤寂之感,最后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愛花的極致。表面寫花,實則以花來表明自己的現實生活,或是郁郁寡歡,或是超脫世俗,或是自得其樂。
如《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梨花淡白柳深青,顏色對比突出,使植物更富生機。柳絮飄落遍布全城,恰似詩人惆悵的心緒,詩人將人生看得透徹與清明,語言質樸自然,卻引人深思。
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痹姷拈_頭兩句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翻墨”比作烏云,“白雨”比作珍珠,不僅形象逼真而且引人入勝,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 南園》中有:“不種夭桃與綠楊,使君應欲候農桑。春畦雨過羅紈膩,夏垅風來餅餌香?!鼻皟删鋵懘禾斓絹聿蝗ピ苑N、觀賞“夭桃綠楊”,而去督促農事,體現詩人關注民生。后兩句采用聯想及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段,畫出一幅未來的、誘人的豐收圖景,由“春畦”到“羅紈”,比喻生動新奇、層出不窮。
蘇軾一生奔走四方,生活閱歷豐富,善于從人生的遭遇中總結經驗,將對事物的形象感受與哲理思考結合起來。如《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碧K軾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廬山連綿起伏、山峰聳立的景象。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廬山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自己就身處廬山??此茦O為平常的生活內容,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綜上所述,李白和蘇軾在七絕中都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蘇軾的《題西林壁》相比較,兩首詩皆寄情于山水之中,表現出詩人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兩首詩皆豪放,但李白的詩清新俊逸、爽朗風神,更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所寫之景,有俊逸風神的爽朗,也有一種天地自然融為一體的大氣。蘇軾樂觀曠達,詩更注重現實性,思考人生。李詩重在寫景,將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似銀河從天而降的氣勢描寫得蔚為壯觀,呈現俊逸風采和爽朗情韻。蘇詩重在說理,在極為平常的生活中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他的詩,不僅能看到傳神的景色描寫,還強調人生哲理,對事物的本質也有深刻了解。
(二)李白和蘇軾感慨人生的七絕
李白和蘇軾對人生都有所追求。面對坎坷的人生道路,二者在詩詞中表現出來的積極進取的人格魅力和豁達的人生觀,對后世人們的精神和文學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在文學史上具有深遠意義。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歌簡潔明快、真實生動,體現了李白率真、淳樸而又豪放的氣質。全詩洋溢著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后迸發的激情,興到神會,一揮而就。
還有《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痹娙穗x開社會的紛擾喧囂,放下世俗的榮辱得失,返歸自然。這首詩以問答形式抒發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清幽淡雅、質樸自然而寓意深遠、蘊涵豐富。
蘇軾的《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贝嗽姙樘K軾貶官黃州時所作。詩人取東坡夜景,脫離世俗紛繁,以“野人”自稱,雖生活艱苦,卻別有一番野趣。以開朗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中遇到的挫折,表現出一種豁達的境界,也顯示了詩人幽獨高潔的人生態度和樂觀曠達的精神。
還有《食荔支二首》之二:“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痹谒纬瘯r,罪臣多被流放至嶺南兩廣一帶,被流放之人多為哀怨嗟嘆,而蘇軾則卻在他的這首七絕中表現出樂觀曠達的精神風貌,同時還表達了他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
蘇軾秉性正直、為人坦率,詩作多為反映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他用心靈審美,獨具慧眼,常常能發現妙理新意,且能夠將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出來。
綜上,李白和蘇軾的七絕頗有相似之處。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理想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獨特的個性。同是寫景,二者都寄情于景,但又有不同之處。李白七絕磅礴大氣、雄奇浪漫,簡練而蘊涵豐富;蘇軾冷靜、慧眼獨到,七絕樂觀曠達,善于從平常的生活中發掘其蘊含的深刻道理。同是寫人生低谷,但二者又各有側重。二者都不怕逆境,沒有衰頹之感。李白關心國家命運、積極入世,希望建功立業,面對打擊,仍懷著進取的人生態度。蘇軾傲視苦難,堅定人生信念、不屈服于厄運。李白和蘇軾的語言精練、準確,體現著充滿濃厚生活氣息的現實主義精神。兩人的作品均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及精神體現。
(廣西體育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