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要源頭,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濃郁的文化氛圍。“文化+影像”的影視呈現方式,既能再次點燃齊魯文化熱度,又為影視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資源。于影視而言,齊魯文化資源的成功運用,得益于影像鏡頭的呈現與表達;于齊魯文化而言,它既是影視藝術創作的素材和工具,也是影視藝術創作的重要表現內容。本文以齊魯文化中最具話語地位的儒家文化為例,重點探究文化與影像的二元共生關系,并由此探究如何將文化的意蘊主旨、精神底蘊、審美價值等通過影像進行構建,達到文化與影像的二元共生,進而促進文化和影像的和諧交融與傳播。
一、儒家文化與影像的二元關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是最典型的代表,是人們精神思想的行動指南,具有舉足輕重的話語權。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環境的影響下,傳統文化元素的注入對電影的內涵表達產生了重要影響。隨著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儒家文化和電影的二元關系更具時代化特征與意義。一方面,將儒家文化植根于影視中,有利于讓文化的力量再次感染大眾,喚起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另一方面,能夠利用大眾媒介擴大傳播范圍、拓寬傳播渠道,加速儒家文化傳播效率。此外,就當前電影產業發展而言,中國電影要想更好地走出去,中國影視文化要想占據一席之地,必然要將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電影創作,這是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選擇。
(一)文融于影
文融于影,文化植根于影像中能展現文化的深層性、隱喻性及其本質表達。儒家文化中孔子提出君子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即強調君子要立志高遠,修煉好“道”與“德”,君子必須以仁愛為懷,并且具有智慧的頭腦和勇敢的精神。一些電影通過電影主題、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體現、宣傳了儒家思想。
例如,《葉問》系列電影中葉問所具備的君子風范、俠義精神、悲情心理等都與儒家文化的核心、本質相吻合。該系列影片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凸顯了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特色,豐富了電影的內容表達與情感傳輸。一方面,《葉問》系列電影將儒家文化融入傳統武術中,不僅展現了詠春拳的內斂與收放自如,還表達了對武術的謙遜態度,同時體現了中國傳統武術的精神內核以及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內涵,即中庸思想。另一方面,影片將儒家文化思想、文化精神融入人物,著重塑造人物性格特質。影片中對葉問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是以“儒”為宗旨,尊重、理解、謙遜等儒家思想也都是通過葉問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來傳達的。再如電影《孔子》中,孔子為了傳播其思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對儒家思想中的“仁”“勇”“禮”等文化核心要素進行了重點呈現與表達??鬃泳韧?,使其免遭殉葬,并認為殉葬是一種不仁的做法,是其“仁”;救童奴的過程中生發的勇氣是其“勇”;以周禮三次跪拜是其“禮”。電影將儒家思想的內在本質加以強化,并將儒家文化植根于電影中,由此可見,儒家文化與影視的高度滲透也是影視在大眾文化需求、大眾審美期待、受眾接受層次等方面的多元化表達。文融于影,從內容層次出發,真正改善影視文化內容底蘊淺顯等弊端。
(二)影動文熱
影動文熱,動態化、立體化的影像建構能將優秀的文化再次呈現于大眾眼前,提升文化價值的同時,增強大眾審美感知。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影視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對文化內容的選擇、文化形式的表達等都具有跨時代意義。由影像帶動的一次又一次文化熱潮,正是其影像價值的體現。例如,影片《邪不壓正》看似運用荒誕的拍攝手法,講述了一出終極復仇記,但影片中對“善與惡”“仁義”等傳統儒家觀念的解讀卻極為出彩。影片不僅塑造了兩個典型人物李天然和朱潛龍,而且在色彩、光線、人物語言等方面也做足了功夫。李天然一身正氣、善惡分明,為了大義懲奸除害;朱潛龍為人奸惡、自私自利,殺害師傅背叛師門,這一正一邪的人物塑造與對比,將善與惡、仁與義全然述盡。
儒家文化與影像的聯動,從一定意義上講,展現了東方美學符號,傳達了深層文化底蘊。以儒家文化的主要理念來對中國電影進行文化考察,以影像視聽兼備的綜合表達來呈現儒家文化,既鞏固了文化與影像的二元關系,又為中國電影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儒家文化與影像的共生關系對電影價值和電影深度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二、儒家文化的影像視覺化傳達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在影像中的視覺傳達有多樣化、多元化、立體化與多義性的特征,在題材、角度上有著極大的突破與創新,打破了傳統刻板的形式化表達方式,豐富了內容層次。
(一)儒家文化影像類型呈現
儒家文化在影像類型呈現上較以往有些許不同。以往,以闡述儒家思想為主的電影在題材和類型上多是家庭倫理類,形式、內容都較為單一。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孤兒救祖記》,三四十年代的《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八九十年代的《父與子》《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都是以家庭倫理類影片為依托,著重展現儒家思想文化內涵。但這種單一類型化呈現方式及固定的電影題材,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儒家文化的多元化表達,長此以往也會導致文化呈現過于刻板、失去鮮活的文化氣息。此外,在大眾審美層次上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大眾審美疲勞,一旦不能滿足大眾真正需求,那么勢必影響儒家文化的有效傳播。
21世紀以來,呈現儒家思想文化的電影不再局限于家庭倫理類,而是包括動畫題材、戰爭題材、歷史題材、武俠題材等多種類別。動畫類型電影《大魚海棠》中,“和諧中庸”思想、“仁愛”思想、“禮樂制度”貫穿影片始終。在椿和湫所生活的地方,每個人都遵守規矩,倫理等級森嚴,家中的族長就是權力的中心。其影片中的建筑以土樓為主,土樓外形為環形,整個宗族都在這里生活,并且遵守著生活規律,這就是儒家的禮樂制度。椿參加的成人禮也正是對儒家禮樂制度的遵守。武俠電影《繡春刀》中沈煉的母親生病,沈煉“焚香吁天,愿以身代病”,最終母親得以痊愈。這種忠孝節悌的精神,更是脫離不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和滲透。此外,21世紀以來的動畫電影《大護法》《風語咒》《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戰爭電影《紅海行動》《戰狼》,歷史電影《孔子》《趙氏孤兒》,武俠電影《臥虎藏龍》《刺客聶隱娘》等,都是儒家文化影像傳達的重要載體。
由此可見,儒家文化影像類型呈現應求新、求變、求多元。當前,新媒體為儒家文化的影像呈現注入了不竭動力,不僅實現了儒家思想影像的多元傳播方式,而且在題材上也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創新與融合,為儒家文化的影像視覺化傳達提供了多樣性、個性化的選擇。
(二)儒家文化影像切入視點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其經世致用、美育及其和諧統一的精神脈絡都對現代美學產生了重要影響。21世紀以來,儒家文化影像切入視點打破了普遍的群像視點,具有個體視點傾向。以前,表現儒家思想的電影以家庭倫理類為主,多是以整個家庭、家族集體為出發點,這樣自然就會產生“群像化”。電影《白鹿原》圍繞白鹿原上的人和事,結合宏大的時代背景,深刻表現了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涵,并將每個人物置于家庭、家族、時代當中,人物命運與家族命運密切關聯。這種大背景下的群像化影像傳達,表現出儒家文化對家庭、家族乃至社會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近年來,儒家文化影像個體視點傾向尤為凸顯。由早前大背景、群像化展現到現在邊緣、個體的獨特表達,視點的轉換既是文化形式的創新選擇,也是影像形式的創新表達。電影《臥虎藏龍》中的李慕白是武當派弟子,自幼跟隨師傅習武修道,決定在隱退江湖之時為師報仇,念及摯友,刻意回避對俞秀蓮的情感。李慕白身上體現的尊師重道也好,忠孝節義也罷,都是基于個體影像視點這一獨特視角來表達儒家思想的“仁義”之道,以個體化的人物凸顯儒家思想。此外,《一代宗師》中的葉問、《大魚海棠》中的椿、《孔子》中的孔子等都將視點對準人物個體,通過個體人物塑造及儒家思想輸入,由點到面,以小見大,為觀眾帶來視聽文化盛宴。
三、儒家文化影像傳播問題與不足
(一)儒家文化過分消解,缺乏有效傳播
隨著影視產業的不斷發展,影像文化傳播也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其一就是影視在傳播過程中對儒家文化的過分消解,打著文化的旗號,實則是沒有針對性的無效文化傳播。例如,電影《長城》雖然是大制作大投資的電影,然而影片中有關儒家文化“禮”的表達卻不夠全面、準確,沒能將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全然顯現,只是借助文化的外衣,進行文化的消解,并非文化的疊加,一味地展現科技美感而忽略了文化的本質。不僅是儒家文化影像在傳播過程中會產生文化過分消解,缺乏有效傳播的情況,涉及其他文化類別的電影也會有此情況。
(二)影像傳播后景不足,缺乏有效管理
毋庸置疑,新媒體時代為影視的有效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助力,不僅推動了影視文化行業的發展,也更新了影視傳播的有效途徑。然而,影像在傳播過程中因為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會導致所謂的“爛片”層出不窮,新媒體所帶來的新的傳播途徑,不僅沒能將儒家文化點燃,喚起優秀文化熱感,反而被曲解并肆意傳播,這必然帶來不利影響。因此,行之有效的行業管理必不可少,能夠減少不足,規范影視產業的良性發展。
四、儒家文化與影像立體化建構
儒家文化在豐富影像內涵、提升影像價值的同時使影像風格呈現出獨有的民族特色與精神內涵。因此,在儒家文化與影像立體化建構上既要注重儒家文化的時代變遷,也要注重儒家文化在21世紀社會發展中體現的各類新特質。儒家文化與影像的立體化建構主要從兩方面考量:一是儒家文化內容與價值的影像建構,二是儒家文化形式與傳播的影像建構。
(一)儒家文化內容與價值的影像建構
影像,本身是一種媒介符號,利用這種媒介符號創作出的文化作品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因此,對內容與價值層次的把握一方面要順應時代要求,弘揚時代文化主旋律;另一方面應當考慮大眾的心理審美訴求。儒家思想中有九大核心思想,分別為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九大核心思想不僅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而且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儒家文化關注人所處的社會位置,強調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進而形成了注重人文、注重道德、注重情感等價值內涵。而這些也恰是影像表達的重點,我國香港地區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一代宗師》講述了民國期間多個門派的宗師級人物以及一代宗師葉問的傳奇人生。對儒家思想的展現是該影片的一大亮點:葉問的點到為止視為仁,宮二為父報仇視為孝,老姜護主視為忠。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的情感線也是一改往日的同質化傾向,并未落入俗套,而是以儒家思想中的發乎情止于禮、含蓄而恪守禮節來敘述葉問與宮二的隱性情感線索。此外,電影《邪不壓正》中的仁、義、忠、孝思想,《大魚海棠》中的禮、信、悌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因此,儒家文化與影像立體化建構,首先要明確文化內容與價值,其次圍繞九大核心,緊隨時代文化發展的步伐,豐富固有文化寶庫,以全新形式化表達呈現,進而滿足大眾的時代化審美需求。
(二)儒家文化形式與傳播的影像建構
影像是媒介選擇的一種傳播符號或傳播方式。儒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文化輸出的形式也是多種樣的。例如,文字形式文化傳播、音樂形式文化傳播、舞蹈形式文化傳播等。與之相比,影像形式文化傳播更有優勢。眾所周知,影像是一門綜合藝術,集文學、文化、藝術、哲學、社會、經濟、視覺、聽覺等多種元素,在形式化表達上更為靈活和多變,涉及的廣度與深度也相對較高。
一方面,用好“媒體融合”,拓寬儒家文化傳播新路徑。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文化傳播打開了新世紀的大門,為文化傳播形式提供了多維選擇。傳播方式的不斷優化,傳播渠道的不斷拓寬,傳播范圍的不斷擴大,傳播效果的不斷加深,不斷更新的視頻應用軟件、客戶端,使得影像傳播的載體和平臺更多、更便利,這無疑為儒家文化與影像立體化建構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新媒體為影像傳播對象提供了更多選擇,突破了時空限制,大眾可以隨時參與到影像作品的鑒賞、討論和評價過程中。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媒體之間相互融合,通過不同的平臺載體將儒家文化影像傳播給受眾,這種新型融合模式已逐漸成為影視文化傳播的新路徑。在市場需求和全球大潮流驅動的背景下,媒體融合已然成為新趨勢。因此,可以利用“媒體融合”尋求文化傳播新路徑。
另一方面,探尋“一帶一路”儒家文化傳播新方向。除了依托于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還應結合時代特征探尋文化傳播新方向。“一帶一路”承擔著促進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責任?!耙粠б宦贰辈粌H可以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更多的機遇,還能極大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構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需求等都離不開新媒體時代全平臺的協作以及不斷更新的傳播手段與傳播方法的助力。儒家文化正以全新的影像化表達向世界提供一種獨特的文化身份認同,在構建國家形象的過程中既是個人標識符號,也是民族標識符號,更是國家標識符號。因此,儒家文化與影像立體化建構中要注重文化內容與價值的呈現,依托最具中國特色、具有民族印記的文化,傳承不朽的精神文化內涵。同時,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要結合時代發展特點,掌握媒介、新媒體、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規律,推動文化影像“走出去”,樹立中國文化
品牌意識。
五、結語
雖然儒家文化與影像的二元化建構有著重大意義與價值,但在最具影響力和滲透力的影視產業中仍存在消解甚至過分解讀儒家文化的現象,將儒家文化視為文化之源,視為影視創作中唯一的文化標本,并未站在客觀的立場對儒家文化進行理性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品牌形象的樹立和文化個性的塑造。借助影像載體對儒家文化進行自我認同與研判,借助影像媒介對儒家文化資源進行多維度傳播,借助跨文化的影像表達對儒家思想進行調和與修正,構建儒家文化影像傳播的全新話語平臺是我們共同的期待。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基金項目:2022年度聊城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課題“齊魯文化的影像呈現與類型創新”(NDYB2022140)。
作者簡介:李敏(1992—),女,山東棗莊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