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義電影指的是20世紀20年代所創立的一個電影流派,由法國電影理論家路易·德呂克為主要創立人發起。在印象主義電影誕生之前,法國電影往往以戲劇改編和敘事性影片為主。伴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法國電影受到巨大沖擊,由原本注重故事性和商業價值轉變為淡化故事敘述、講究視覺性的傳達,將情感的表現作為電影藝術的基本原則,區別于小說、戲劇等的敘事性。路易·德呂克曾把電影定義為光和影的繪畫、光和影的造型,因此,印象主義電影的故事情節一般簡單明了,側重于視覺體驗上的觀感。
在眾多印象主義電影中,以法國電影導演讓·愛潑斯坦的《忠實的心》最為知名。《忠實的心》能夠成為印象主義電影的代表,主要原因是該片導演在影片中實驗了各種新的敘事技巧、攝影技巧、剪輯技巧,如弱化電影情節敘事、特寫鏡頭的使用、畫面疊印的使用。導演通過這些實驗性的創作技巧表現了影片中人物的內心思想。本文將以《忠實的心》為例分析印象主義電影。
一、印象主義電影概述
“印象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1874年,原本指的是法國印象主義繪畫流派,主張以色調分離的表現手法表現畫家對大自然的主觀感受,這一流派提倡創作形式的革新,對傳統的創作手法嗤之以鼻,持反對的態度。而“印象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電影領域,則是由法國電影活動家學家亨利·朗格盧瓦提出的。亨利·朗格盧瓦是法國電影資料館的創始人,他所創立的法國電影資料館,為保護法國電影資源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亨利·朗格盧瓦的電影資料館事業,更是影響了法國眾多知名的電影導演,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等知名法國導演更是稱自己為“電影資料館的孩子”。
法國印象主義電影作為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其他電影流派共同推動了電影這門藝術的早期發展,代表作品有《西班牙的節日》(謝爾曼·杜拉克,1919年)、《狂熱》(路易·德呂克,1921年)、《輪》(阿貝爾·岡斯,1923年)、《忠實的心》(讓·愛潑斯坦,1923年)等等。
法國印象主義電影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戰爭的爆發使法國電影工業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好萊塢影片大量進入法國電影市場,這一時期法國電影市場的影片多為牟取商業利益為目的流水線產物。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導演認為,電影不應成為追逐商業利益的產物,而應該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更應該是電影導演流露自我感情的載體。法國印象主義電影注重影片中人物內心的刻畫,倡導用畫面講故事。除重視人物內心刻畫之外,法國印象主義電影在攝影和剪輯方面同樣重視實驗性與創新性。這些印象派電影的特點,成為法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抗衡的手段。
二、《忠實的心》作品分析
法國印象主義電影《忠實的心》的導演為法國哲學家、散文作家讓·愛潑斯坦,由于對電影藝術的稱頌和熱愛,他開始執導一系列以蒙太奇手法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印象主義電影,開啟了對于“第七藝術”的探索,表現出濃烈的先鋒派風格。
(一)敘事
《忠實的心》作為讓·愛潑斯坦執導的影片,弱化了電影情節的敘事性,側重于視覺體驗上的觀感。該片以女主角瑪麗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其與酒鬼情人保羅之間的情感故事。在二人的感情中,瑪麗逐漸對保羅的控制欲感到厭惡,轉而向碼頭工人瓊求救,并幻想著某天可以和瓊私奔。一位身體殘疾的女鄰居和瓊保護著瑪麗的孩子,在保羅一次次的折磨下,原本就體弱多病的孩子幾乎性命垂危,忍無可忍的女鄰居用保羅的槍終結了保羅的殘暴行為。
在影片的敘事上,導演注重表現人物內心的主觀意識狀態,深受印象主義繪畫藝術的影響,弱化了對于故事情節的線性敘事,以強調人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為主,力求烘托人物角色的情感,使人物角色的情感外化。影片講述女主角瑪麗與保羅感情不和情節時并沒有按照傳統的敘事展開,而是加入了很多自然風景的畫面,比如涌動的海水、雜亂不堪的水面等,利用片段化、非敘事性的畫面來體現瑪麗內心的苦悶,從側面描述了保羅強烈的占有欲讓瑪麗感到窒息的現狀。
從影片敘事的一開始,導演便通過鏡頭語言奠定了整部影片壓抑的感情基調。影片中壓抑的人物情感涉及多處場景,包括酒館、海邊、游樂場等。在這些場景的敘事中都體現著壓抑的感情基調。
第一個場景:酒館。這里是影片女主角瑪麗的工作地點,鏡頭中展現的酒館,人員復雜,顧客飲酒作樂。這些顧客有的腳踩椅子身體靠在墻邊,有的抽著煙高聲闊論,有的則對倒酒的瑪麗指指點點。在這樣一個以男性為主導的場所中,瑪麗顯得格外無助,她不僅要遭受顧客的謾罵,還要遭受酒館老板的指責。第二個場景:海邊。海邊是瑪麗和瓊情感寄托的場所,但是,海邊鏡頭所表現的畫面并沒有讓觀眾感覺到瑪麗和瓊二人感情的甜蜜。相反,通過影片的敘事,導演將大量海面的空鏡與人物無奈的表情疊印,表達出一種極為壓抑的情感。第三個場景:游樂場。這一段游樂場的敘事是這部影片敘事最具代表性的。游樂場的敘事充分體現了導演弱化電影情節敘事性、重視視覺敘事性的創作意圖。在日常生活中,游樂場原本是人們開心游玩的場所。但是在影片中,瑪麗和保羅坐在旋轉椅上,二人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保羅享受著在游樂場的時光,坐在旋轉椅上開懷大笑;瑪麗則是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眼神黯淡無光,心思絲毫沒有在游樂場中,瑪麗的眼神中釋放出的是一種對保羅的恐懼感。
在敘事上,導演將故事情節安排在不同的場景進行,利用鏡頭畫面內容突出體現不同場景與人物之間的關系,這些場景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共同體現著本片角色之間壓抑的情感。
(二)技巧
印象主義電影重視蒙太奇的使用,該流派通過不同節奏的剪輯,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反映影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在影片《忠實的心》中,導演運用蒙太奇手法“把電影與簡單的活動照片真正地區分開來,使其終于成為一種語言”。
在影片《忠實的心》中,導演繼承了格里菲斯對于電影節奏的認知,通過酒館內不同場景鏡頭與女主角臉部特寫鏡頭的不斷轉換,展現了一位身心疲憊的酒館女服務員形象?,旣惻c保羅在酒館見面時,導演通過一系列酒館中顧客的臉、手等特寫鏡頭,表現出瑪麗當下緊張焦慮的心情,繼而豐富了該電影在塑造人物心理外化方面的表現力,成為法國印象主義電影與好萊塢電影對抗的重要表現手法?!鞍熏F象‘本身’加以分解,然后重新組合成新的質,成為對現象的觀點和態度——成為對現象的社會性概括”,這往往屬于蒙太奇理論者的共識,導演讓·愛潑斯坦通過鏡頭之間不同的組接構成新的抽象意義,激發超越傳統鏡頭剪輯的深層內涵。導演將酒館的故事情節作為一種“現象”,將這一“現象”通過鏡頭畫面分解為身處酒館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態。最后,導演通過蒙太奇技巧組合畫面,形成超出原本“現象”之外的感情,導演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蒙太奇表現瑪麗的壓抑與無助。
影片中還有一處能夠體現印象主義風格的情節。在海邊的畫面展現的是海面與女主角的臉疊印,女主角的面部時隱時現。導演通過蒙太奇的應用,力圖通過畫面體現強烈的人物主觀意識。碼頭工人瓊獨自站在海邊,與不斷翻涌的海水畫面構成反差,這里人物與所處環境的情感的密切聯系,呈現出強烈的印象主義風格。男主角面向大海,腦海中浮現出女主角的一顰一笑。在展現男主角瓊的內心情感時,導演通過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將展現瑪麗面部表情的畫面與海面疊印,瑪麗的臉隨著海水的波動時隱時現,波動的海水則暗示瑪麗和瓊之間濃烈的愛與思念。
影片中描繪蕩秋千的場景時,導演讓·愛潑斯坦使用了一組主觀鏡頭,主觀鏡頭的使用更容易烘托出蕩秋千時頭暈目眩的感覺。同時,主觀鏡頭直接把影片中的人物所看到的景象展現出來,給觀眾帶來了更強的視覺沖擊。這處蕩秋千的電影場景,在攝影技術與后期剪輯上,導演先后使用了四格與二格長度不同的鏡頭,由一系列的四格鏡頭減成二格鏡頭,由此形成了畫面快慢的節奏,模擬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無論是主觀鏡頭的使用還是畫面格數的變化,讓·愛潑斯坦的電影技巧在當時都是先鋒性的。
(三)畫面
在影片表現的畫面上,讓·愛潑斯坦強調人物與周邊環境的密切聯系,注重表現影片中人物與周圍環境情感的一致性。無論是鏡頭畫面表現還是后期鏡頭的剪接,都可以看出濃厚的印象主義畫派風格。導演利用光學技巧產生更為奇特的畫面,來傳達人物的思想或者記憶。
法國印象主義電影在畫面表現上最能體現印象主義畫派風格的地方是光線的運用。如同印象主義畫派對光線的極致追求,印象主義電影在光線的使用上深受印象主義畫派的啟發和影響。在影片《忠實的心》中,影片的每一處場景都體現著對光線的巧妙運用。在影片開頭酒館的場景中,瑪麗在吧臺前若有所思地整理著酒瓶和酒杯,畫面被光線分為了兩個區域,瑪麗和吧臺上的酒瓶酒杯處于畫面的前景中,光線充足,畫面后景中是正在喝酒的顧客,光線相對暗淡。這種明暗分明的畫面構圖使畫面層次分明,明確了畫面中的主體。此外,當瓊偷偷跟在抱著孩子的瑪麗身后時,瓊身處在畫面的陰影中,瓊的身后、畫面的右側同樣處于畫面的陰影部分,只有瓊的前方、畫面左側的一小部分處于非陰影中。這種光線的明暗對比,體現印象主義電影繼承了印象主義畫派光線的風格。
除了光線的巧妙運用,影片中特寫鏡頭的使用同樣體現著印象主義電影的畫面特質。讓·愛潑斯坦利用特寫鏡頭表現女主角面部時,鏡頭景別的張力和沖擊力更加明顯,如女主角瑪麗手部特寫、臉部特寫鏡頭串聯在一起,將人物的表情細節刻畫到極致,充斥于整個畫面,視覺的感染力強烈。因為用特寫鏡頭表現人物時,目的就是揭示人物的心理,傳達影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這種特寫鏡頭的使用同樣是法國印象主義影片的
特征之一。
此外,受到印象派繪畫影響的讓·愛潑斯坦還十分注重畫面與人物、情節的搭配,重視電影畫面的藝術表現,尤其看重畫面中場景、景觀、道具等的選擇。在場景的選擇上,導演讓·愛潑斯坦對于畫面所呈現的場景極其考究,所選場景與鏡頭中的人物內心情感形成呼應,以便于通過畫面展示情與景的一致性。比如,在表現瑪麗和瓊的情感戲中,導演選擇海邊作為主要場地,將女主角的臉疊印在海面上,產生一種模糊朦朧的美感,瑪麗的臉隨著海面的波動而轉瞬即逝,通過無邊幽深的大海襯托瑪麗和瓊此時的相思之情。
三、結語
名噪一時的印象主義電影有著濃重的先鋒性和實驗性,對于當時的大眾文化來講有些超前,因此,在商業方面的發展受限,沒能長時間持續下去。隨著20世紀20年代末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到來,以及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的誕生,有聲電影時代到來,印象主義電影與其母體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一起走向了結束。
(韓國大真大學)
作者簡介:劉昊(1992—),男,山東濰坊人,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