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畢節 551700)
在現行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環境下,高校以學生正向發展為基本,歸集相關教育資源,并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為學生營造更加立體、系統、有序、可靠的思政教育環境,以滿足學生多元、豐富、個性的發展需求,以進一步推動高校課程思政深化發展。其中,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我黨精神意志的集合體,能引導學生的發展不偏航、不走樣。尤其在高校合規、有效融入措施下,還能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課程思政>n”[1]。據此,探究基于黔西北紅色文化資源的高校課程思政具有現實而積極的意義。
由于課程思政以每節課為著力點,要求教師要結合知識技能應用實際,滲透相關聯的思政元素,以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正向的職業價值觀念等。由于部分課程具有一定特色性,若強行添加相關思政教育內容,可能會引起學生的疑惑,繼而影響其知識和素養的同步發展。而紅色文化資源本身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在教師合規、有效操作下,能在提升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向學生滲透奮斗、革命、復興、使命等意識,為學生營造更好、更立體的學習環境。如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角色地位,并浸潤學生的心靈、精神,助力學生改正錯誤的價值觀念,使其形成正向的觀念意識[2]。
在現行更加復雜的課程思政教育環境下,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較復雜,其價值觀需要更加有力、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才能形成正確的觀念意識,才能讓其以較好的狀態面向學習和生活。而紅色文化資源不僅題材多,內容也較豐富,能滿足學生不同角度、層次的精神發展需求,如怎樣鑒別不良思潮,或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終生學習理念,或如何利用自身所學正確地展示自身價值,或如何挖掘自身潛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等[3]。
紅色文化資源是我黨各種艱苦環境下奮斗的結晶,因此是寶貴的,是需要傳承與發揚的[4]。同時,紅色文化也是我黨發展的剪影,其所形成的基因已經融入民族血脈中,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而當代高校課程思政作為一個橋梁,嫁接紅色文化資源,培養能擔大任、有責任意識的現代社會建設接班人,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紅色文化,讓學生身揣本領,心懷國家、民族。此外,高校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與紅色文化資源本質擁有較高的契合度,能夠提升高校打造更大范圍的教育“場域”,繼而為學生繼承紅色文化基因奠定良好基礎。
目前,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標準、任務、目標表明,要想提升紅色文化資源與課程思政融入的有效性、針對性、可靠性,優化課程思政表現,打造更加鮮明的教育體系,相關高校要圍繞自身教育資源,以教書育人為基點,把控兩者融合思路:一是要結合高校學生課程思政表現、發展趨勢等要素,不斷調整紅色文化資源融合計劃、方向。基于此思想,高校應立足“發展”要素,圍繞學生平時表現、考核結果等要素,動態優化紅色文化資源融合計劃,或紅色文化資源挖掘方式,體現模式等,以為高校學生課程思政持續教育、穩定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二是要結合學生內在希望,打造其所期望的紅色文化+課程思政教育環境。眾所周知,盡管高校學生思想、邏輯思維等已經趨于成熟,但其內心仍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一定期望,如渴望教師能夠從不同角度、層面為學生展示相關知識、經驗,或創新教學過程,或探索內容內涵豐富。在此基礎上,高校應以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深層次的發展需求,并結合調查結果,優化、完善乃至重構課程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教育融合方式。三是要有分層融入思路。受到思維、認知、學習經驗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其知識內涵,這將會影響內化相關思想、意識,并形成良好的學習價值觀、社會觀等。據此,為了增強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的效果,高校應引導教師,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研究分層目標、分層教學內容、分層評價標準等,以保障所有學生均能有所發展。四是要有不斷提升教師技能素養的思想。由于課程思政與紅色文化融合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較高,且其涉及元素較多,需要教師全面梳理學生、教學技術、教學理念、課程思政、紅色資源、專業技術等要素之間的關系,并設計有益于提升學生的教學計劃。據此,高校要動態培養教師的技能素養,并利用各種獎勵措施,引導教師主動發展、積極學習。
第一,梳理黔西北紅色文化源頭,并挖掘其蘊含的教育價值。黔西北紅色文化是紅色文化的承載者,黔西北有著厚重的紅色文化歷史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地處黔西北的畢節就是革命老區,革命時期林青、繆正元、秦天真等先進青年在畢節山城成立了畢節第一個地下黨支部,在黔西北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他們創建了“草原藝術研究社”,通過話劇、歌舞表演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馬列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畢節的抗日救亡運動走向高潮。其中所蘊含的精神主要包括在艱苦條件下,我黨開拓者、傳遞者不畏艱苦的奮斗精神,可以結合此背景,為學生展示黔西北紅色文化因何而來,其所代表的意義與價值等。
第二,梳理黔西北紅色文化與民同苦、同樂的痕跡,為學生樹立良好、正向的形象觀念。如黔西北轉戰戰略計劃中,基于黨的領導方針,紅二、六軍團圍繞人民群眾中心,打擊地方惡勢力,在解放人民群眾同時,不斷拉近了百姓與我黨的距離,如群眾自發、主動參與送糧、送藥、做衣服等。在地方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畢節青壯年主動加入革命隊伍人數超過5 000人,成為整個地區人數擴張最多的隊伍。而在人民群眾的支持、黨的可靠引導下,紅二與紅六軍團成功突出敵人的包圍圈,為后期革命勝利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三,梳理黔西北紅色文化需繼承的精神,為學生樹立學習“標桿”。例如,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改革開放新時期,黔西北大地上的天渠精神、“三線建設”精神、文朝榮精神、畢節試驗區、新發展理念示范區等。
第一,加強學校層面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紅色文化要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建設,離不開學校在思想意識層面的高度重視。地方高校從現代教育內涵和本質需求出發,以教育教學深化為基點,主動加深對課程思政融合黔西北紅色文化的認識,并在整合自身教育資源基礎上,從資金、政策、體制等角度出發,精準定位融合點,創新融合方法,以營造更加良性的發展環境。一是要編制融合評價體系,即以評優方式鼓勵教師主動融入;二是為提升黔西北紅色文化利用效率和質量,相關高校應從學生思想教育、學生行為糾正、課程思政豐富等頂層角度出發,以教育研究挖掘的方式,挖掘其教育價值、亟待傳承的基因等;三是要從課程思政教育內在需求、學生個性發展等頂層設計角度出發,打造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以提升兩者結合效果;四是要結合梳理的黔西北紅色文化資源結果,利用院校隊伍,以校園資源為中心,學生思想意識發展導向為基點,編制各專業相關校本課程,以進一步拉近黔西北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的距離,進一步挖掘該教育資源的價值。
第二,激發教師隊伍的主體活力和創新動力。黔西北紅色文化有效融入課程,要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作用,培養一批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善于駕馭紅色基因傳承的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團,使教師深刻認識到融入的價值和意義,提升融入的意愿和動力,增強融入的能力和水平。教師要帶頭將黔西北紅色文化學深學透[5],熟悉其發展脈絡、關鍵人物、重大事件、紅色精神,領會其中的精神實質,為紅色文化走進課堂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教師還需要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為了進一步保證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成立專門的紅色課程教學和科研團隊,專業課程教師根據各自課程特點,充分發揮專業課隱性教育的功能,提升紅色密碼的解讀功夫,思政元素的挖掘功夫,找準融入的切入點,將紅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傳授有機結合起來。同時,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育形式,加強創新實踐力度,善于總結經驗和借鑒學習,將先進教育理念和技術手段融入授課活動之中,不斷創新授課模式,全方位提升授課實效[5],推動課程思政在專業課堂上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真正做到課程育人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學生心里走。
第三,打造一批紅色文化與專業課程高度結合的優秀課程。地方高校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精準定位各個專業同紅色文化資源的契合點,并以此為依據設計不同的育人目標,以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滲透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精神等。
例如,對于計算機專業,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以紅色文化資源為基點,收集相關資源,制作主題鮮明的網頁、電子漫畫、微信小視頻、小游戲等,以在提升學生參與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創造力。再如,對于藝術專業學生,教師可結合專業特色,引導學生以紅色信仰、精神為中心,創新藝術表現形式,如紅色繪畫主題活動、紅色故事專題舞蹈會、特色紅歌比一比舞臺等。再如,對于旅游專業學生而言,教師可圍繞紅色足跡,為學生設計紅色革命旅游路徑,讓學生在了解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革命先輩的事跡,從而主動改進自身思想不足和缺陷等。同時,依托革命舊址,如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大方將軍山戰斗遺址、黔西大關鴨池河渡口景區、金沙后山錢壯飛烈士紀念館、納雍槍桿巖景區、赫章哲莊壩戰斗遺址、百里杜鵑管理區黃家壩戰斗遺址、盤縣會議舊址、中國工農紅軍渡北盤江紀念館等開展現場教學,用最生動的教育基地改變往日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授業解惑”的基礎上更加強調“鑄魂育人”,讓學生把專業學習與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相連接,將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與莘莘學子的飛揚青春相融合,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牢固樹立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提高教學環節的育人功能,做到與思政工作同向同行。
第四,利用黔西北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校園文化。為建設更加立體、系統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學生在顯性和隱性的教育環境中,有所長、有所悟、有所得。相關高校以黔西北紅色文化為基點,分析校園文化同其具體結合方式:一是可在校園校訓中融入黔西北紅色文化,以在規范學生行為、意識的同時,將有益于學生成長的基因注入學生精神血脈;二是要在院系文化、班級文化中融入黔西北紅色文化,以在提升黔西北紅色文化同學生接觸面的同時,為課程思政結合紅色文化奠定良好基礎,如降低學生情感、理念、精神理解難度等;三是要建設具有奠定代表的紅色資源硬件環境,如標語、雕塑、紅色故事墻,以打造更加鮮明的發展環境,同時這一場景還能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從中感受紅色文化的力量,從而實現大思政環境。
第五,融合新媒體和新技術,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及宣傳黔西北紅色文化。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高校學生知識獲取方式豐富,來源廣泛。在此基礎上,若仍采用傳統教育模式,必然會降低教育效果。據此,高校應結合學生知識發展實際需求,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打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教育體系,并從豐富的網絡資源中挖掘教育元素,以為學生打造更加現代的教育課堂和更加可靠的紅色文化傳播平臺。如利用微信公眾號傳遞紅色正能量。再如,可建立網上展館;將黔西北紅色文化舞臺劇、話劇、詩朗誦通過新媒體直播或錄播進行宣傳;打造黔西北紅色文化主題線上公選大課;創建紅色黔西北微信公眾號;同時聯合地處黔西北的地方高校共同打造“紅色文化開放課堂”等。教育實踐證明,利用現代技術精準定位紅色文化與高校教育資源的結合,不僅能創造更加現代的知識體系,還能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讓其擁有更強的感染力、吸引力。據此,高校教師在設計課堂思政教育內容時,應緊緊圍繞學生發展實際,以紅色文化資源教育本質為著力點,以其精神滲透、內涵為基點,聯動現代技術,為學生營造更加鮮明的學習、發展環境。
綜上所述,在現代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環境下,高校應重視課程思政的教育方式,資源利用模式,并立足學生發展需求、趨勢等要素,不斷強化課程教育措施,打造更加現代、科學的教學體系,以為學生的良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同時,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教育元素,能豐富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資源,因此相關高校應重視兩者融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