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溥冰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泉州 36200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很重要,它需要教師運用本身優良的專業素養創造條件和機會,引導幼兒學會感受和發現,并能表現和創造。”[1]鋼琴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技能必修課,可以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審美、音樂感受以及音樂教育能力,因此需要有合理的教學設計與規劃,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承擔著幼兒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神圣使命。為了進一步提高鋼琴教學的成效,提升人才培養的水平,有必要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鋼琴課程,將課程的藝術性與育人有機融合,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職業素養以及道德認知,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
高校育人不應該只是單一部門的職責,發揮“全員育人”的內涵之一就是專業教師加入育人隊伍中,發揮專業優勢,將思政教學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優化育人機制。一是發揮榜樣作用。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具有直接性,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教師通過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感染學生,影響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持續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和思政素養是“全員育人”的“壓艙石”。二是深入學生學習生活。教師面對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區且性格各有差異的學生,要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幫扶學生。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訴求,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能以學生的視角規劃思政教學的切入點、著力點和發力點。三是教師與家長協同育人。家庭教育是實現“全員育人”的重點之一,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更是要借助互聯網工具,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鋼琴課堂,真實了解學生在鋼琴課上的表現,并和任課教師互相溝通,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改進,更好地實施鋼琴專業和思政教學。
從入學到畢業,學生在學校中不同時段的經歷都會使其不斷成長。作為鋼琴教師,要與學校配合,抓住學生思想波動的關鍵期,做好全程教育。一是抓好入學初期的思政教育。要利用專業優勢,加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學生入學初期,除了介紹鋼琴課的課程設置、學習方法之外,應更多地教育和引導學生分析當前幼師崗位的具體需求,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各階段的主要任務,強化對職業、崗位的認同感,真正把話說到學生的“心坎”上。二是加強寒暑假期間的思政教育。對處于寒暑假期的學生,可以通過幫助他們對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合理規劃、組織參與公益志愿活動等形式,以集中要求或個體溝通的形式,使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思政教育,在公益活動中升華思政境界。寒暑假期間的活動要側重“沉浸式”體驗,與學校的課堂教學和理論教育互補,進一步鞏固思政教學成果。三是深化畢業生的思政教育。畢業生面臨著就業的問題,容易出現迷茫和不知所措等情況,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學生的思想波動很大,也能反映在鋼琴課的學習上[2]。因此,對于畢業生的思政教育要將重點放在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方面,從“過來人”的角度給予學生指導。此外,一旦察覺到學生的情緒變化,要及時給予解惑,與學生共同分析當前就業形勢和就業方向,鼓勵他們結合自身專業特長、社會需求尋找合適工作崗位。
第一,提升教學團隊思政素養。在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中,想要將思想政治知識更好地融入專業課,關鍵是要夯實理論基礎。鋼琴教師具有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和扎實的彈奏功底,但在思政教育方面,因自身專業的局限性,缺乏思政教學的經驗,缺少對思政熱點和元素的敏銳度。因此,要邁好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第一步,關鍵要提升課程師資隊伍的思政素養,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一是定期、不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通過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開展教學能力比賽,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通過聽課、評課、教學反思,推動教師進行教學法的創新,提高教師的思政踐行能力。
第二,明確思政目標,深挖思政元素。在深入了解思政教學內涵的前提下,結合“三全育人”背景,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探究鋼琴課程的思政點,明確思政目標,推動二者的融合。
一是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指出,對于藝術類專業課程“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3],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4]。因此,鋼琴課程的首要思政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審美素質和高尚品質的人,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質。學生在鋼琴課程的學習中,通過音樂感染、啟迪、教育,獲得審美意識,并對其今后從事的幼兒教育工作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鋼琴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將美育有機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在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二是培育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是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在鋼琴課程的技能實訓中貫穿工匠精神,同時在工匠精神的作用下,學生鋼琴彈奏的技能技巧和思想政治的覺悟也可以得到提高,二者相輔相成。首先,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先應培養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各課程的興趣。學前教育專業大部分學生入學前沒有音樂基礎,在鋼琴課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如讀譜障礙、雙手彈奏不協調等。因此,教學時要循序漸進,以學生為本,解決學生的學習障礙,選擇適合的曲目激發其學習興趣,堅定學習信心,以此萌發對幼教專業的熱愛。其次,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首先應引導學生在鋼琴技術的練習過程中,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進行刻苦練習。對于鋼琴彈奏技能的掌握,如連音奏法、非連音奏法、跳音奏法、各種節奏型、音樂表情等,要以細致嚴謹的態度彈奏,達到精益求精地掌握每一項基本技能。學生對鋼琴技巧嚴謹刻苦的長期訓練必然會潛移默化地形成今后工作中那種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三是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職業能力,應在鋼琴的彈奏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音樂背景與音樂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表現音樂的美。另外,在鋼琴伴奏的實訓中,根據歌曲的風格設計伴奏織體,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只有提升創新意識、創造能力,才能成為具有自主創新職業能力的幼兒教師。
第三,創新教學模式。創新是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點,是推進“全方位育人”實現課程思政的一個有效途徑。鋼琴教師要以課程思政的理念為主導創新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打造個性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一是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就是把傳統鋼琴課的內容與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結合。一方面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鋼琴課程中的知識點和彈奏技巧錄制成視頻,便于學生提前學習。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線上教學資源的收集以及探討融入思政元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為線下課堂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二是構建“小組探究式”教學模式。鋼琴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個性差異進行分組,分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能力相差不多的學生在同一個組進行學習,這個分組方法有助于學生之間進行合作探討;第二種是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共同學習,在小組內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兩種分組方式可以進行靈活轉換,讓學生適應不同的合作學習模式,提高合作效率,使鋼琴課程的學習得到穩步提升。
以抗疫歌曲《堅信愛會贏》為載體,弘揚抗疫精神,厚植家國情懷。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億萬中華兒女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展現了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偉大抗疫精神。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音樂工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創作了許多經典的抗疫主題歌曲,如《堅信愛會贏》《中國一定強》《武漢伢》《生命之歌》等。這些歌曲不僅向在抗疫中無私奉獻的“逆行者”致敬,還傳遞了力量、溫暖、愛心,堅定了全國人民與疫情抗爭的決心。偉大的抗疫精神對當代青年學生提升思政素養具有積極作用。優秀的抗疫歌曲,能喚起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團結一致攻堅克難的勇氣,指引其正確的價值觀,更是凝心聚力的文化武器。《堅信愛會贏》這首抗疫歌曲在2020年2月2日發行,該曲旋律動人、歌詞質樸,體現了人間大愛,表達了疫情下全國人民攜手共渡難關的信心和決心。歌曲MV中醫護工作者抗擊疫情的一個個感人瞬間,彰顯了奮勇當先、無畏無懼的抗疫精神。以抗疫歌曲作為載體促進抗疫精神傳播,并在鋼琴課堂的思政教學中進行融合。
通過了解抗疫歌曲《堅信愛會贏》的創作背景,感受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人民的抗疫精神;掌握該曲伴奏和弦的編配,體會抗疫主題音樂的功能作用;熟悉該曲的彈唱,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準確彈唱歌曲中的節奏難點,將家國情懷融入彈奏,傳承動人音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延伸課堂教學的內涵和外延。
1.課前:鑒賞交流歌曲,學生自主學習
第一,分析歌曲創作背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國上下團結一致,社會各界捐贈物資、各大企業停工停產、全國人民響應號召嚴格遵守防疫規定;無數基層干部、醫療人員奔赴一線,奮勇當先。通過分析創作背景,讓學生體會抗疫精神的內涵。
第二,欣賞《堅信愛會贏》的MV,聆聽該曲音頻。在了解歌曲創作背景的基礎上,進一步欣賞歌曲,對“我保證不離不棄”“風雨中凝聚民族的力量”“我們堅信有愛就會贏”等歌詞產生共情。
第三,觀看教學視頻,視唱旋律。學生聆聽音頻后對所學歌曲形成初步認識;觀看教學視頻后進行視唱練習,逐漸熟悉歌曲,并通過網絡平臺上傳視唱作業。
第四,查找資料——搜尋其他抗疫題材歌曲。通過資料的搜集,進一步了解疫情防控期間歌頌抗疫精神的音樂作品。
思政教學重點:將優秀抗疫歌曲作為切入點,從歌曲的創作背景入手,領會抗疫精神,再引導學生從感性上體驗音樂作品的美,體驗抗疫歌曲的精神內涵,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在鑒賞中提升文化自信,在學習中激發愛國熱情,發揮“潤物無聲”的鋼琴課程思政教育功能。
2.課中:實訓為主,講授為輔,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教學
第一,回顧課前內容。教師帶領學生回顧課前的學習內容,包括歌曲的創作背景、歌詞內容、旋律特點;接著根據學生課前提交的視唱作業,提出改進建議,針對學生的普遍問題進行分析;最后通過提問分享的方式,帶領學生一起探尋抗疫音樂作品的美學特質。
思政教學重點:帶領學生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提升對音樂作品的欣賞、鑒賞能力,更全面深入了解中國音樂作品,了解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中國音樂史,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第二,實訓指導練習。教師在學生課前觀看教學視頻的基礎上引導其進行彈奏練習,包括伴奏和弦的編配、節奏的準確性、彈與唱的完整性等。在實訓中,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指導,針對歌曲彈奏中容易出現的困難,如切分節奏、小附點、倚音等彈奏技巧重點講解。此外,經過課前的鋪墊,學生對《堅信愛會贏》所表達的情感有了感性認識,教師再從歌曲彈奏的速度、力度及音色的分析示范中,進一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真摯情感,彈奏出打動人心的音樂。同時,教師在學生進行技能實訓的過程中,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在理解歌曲的內涵、掌握彈唱技巧的基礎上,對作品的前奏、伴奏織體、尾聲進行創新。
思政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彈奏要求具體到手型、節奏、音樂表情等,培養其刻苦鉆研、不怕失敗、嚴于律己的品質,幫助其樹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課后:小組互助合作,增強責任意識
學生能否掌握鋼琴課上所學的技巧,關鍵在于課后的練習。教師可建立互助小組,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幫扶能力后進學生。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的溝通與合作,促使學生順利完成鋼琴的彈奏作業。同時組織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在班級內形成比學趕超、共同進步的學風。
思政教學重點: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高了溝通與合作的能力,樹立了責任意識,同時營造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潛力,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和責任意識。
在“三全育人”的教育體系改革中,“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思政”模式、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融合方式,需要長期探索、實踐進而完善。在這個過程中,鋼琴教師應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配合學校的統籌規劃,切實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和思政素養,在充分理解“三全育人”深刻內涵的前提下,結合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有效形式踐行“課程思政”理念,進而培養新時代所需的高素質幼教師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