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鹽城 224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經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修訂,從新內涵、新空間、新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新調整與規劃設置,體現國家現有各級各類教育優質資源均衡發展理念,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間的“立交橋”有了法律基礎,從法律高度破解目前全民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源及阻礙因素。縱觀2019年國務院頒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教育部6月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2020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簡稱1+X證書),提出教師教學團隊的戰略任務,以“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為宗旨[1-2],并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教育現代建設的核心地位。這是教育部打造職業教育教師“先鋒隊”與“領頭雁”的重要項目。這些上位文件為“十四五”時期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現有教育教學團隊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打造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示范引領高素質“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與發展[3]。
新時期高質量職業教育的要求,以立德樹人為共同的遠景目標,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根據職業教育的特異性,基于培養德技雙修、知行合一的技能人才目標,圍繞某一專業(專業群)教育教學任務,創建共同負責、分工協作、責任明確、能力互補、創新發展的專兼職教師團隊[4]。
校內專任教師有著豐富的課內教學能力,但缺乏面向企業與行業的綜合實踐。名師工作室整體上偏理論,較難達到實踐需求。校外兼職教師有著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較強,但其實踐教育中缺乏教學方式方法,教育教學創新創意較難應用到實踐項目中去,難以實現理論與實踐循環且可持續深度合作。兩者從團隊創新融合上,源于不同的出發點,目前較多停留在人數、物質等外在融合,較難協同發展。
基于職業教育改革戰略需要,目前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目標不明確,培訓體系、團隊結構不合理,突出了外延性功能性目標。各職業院校為1+X、“三教”改革等提供強有力的師資支撐,包括專業帶頭人和服務企業技術創新、教學改革能力強的名師名匠等,從面與量上達到改革需求。但總體來看,對如何構建高水平、高效率教師教育教學專業協同發展共同體、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服務人才培養共同體等,參照類型教育模式來看,組織目標高度不夠,對高職院校基層教學組織的內在本質屬性目標認識不明確。
教師教學團隊發展重結果輕過程、重理論輕實踐、重教學輕科研轉化。從評價手段上,對團隊和個人成長歷程動態評價的信息化手段單一。從評價指標上,基于發展性指標的考量,在個體或團隊職業素養、教育教學、創新能力、再學習能力、職業適應新知能力等方面,目前以靜態評價指標為主,缺乏對評價指標動態變化過程的跟蹤和分析。從專業(專業群)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評價目標缺乏可持續發展性,且不利于教師團隊及個體的成長與發展。
圍繞“走出去、引進來”的方針,從教師教學團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團隊需積極開展實踐探索。一是團隊建設是一個非正式組織,需要遵循共同的范式。主要表現在團隊價值觀認同、團隊文化建設、成員個體互補性與互長性、團隊能力、資源平臺建設、團隊服務社會能力、團隊文化建設、經費和制度保障、團隊服務社會能力等方面。二是1+X證書制度核心特征是“書證融通、育訓結合、多元評價”,也是職教20條的細化解讀。首先是“1”與“X”的有機銜接,指學歷論證與技能論證相結合,把基礎與專業素質相結合,達到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其次是創建相關平臺建設,把教學內容共享、資源共建,探索并實踐項目化、分層次教育教學創新,利用好移動化、碎片化、智能化與職業化,積極開發好相應的在線課程。最后教師創新團隊質的變革與需求,發揮成員個體與團隊最大的能動性。向同類型學校學習,集體教研和建立協同發展體,根據教學組織安排,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跨專業的教學創新。三是開展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專題學習與培訓,從“雙師”到“雙能”系統化,著力提升其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的能力。圍繞“三教”改革的總體要求,突出“教材”核心地位,也是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優化重點。
第一,行為導向的職教方法。根據高職院校教育類型“雙育”特質,聚焦標準,學習如何貫徹國家標準上位文件,職業教育創新團隊將技術標準、職業標準、行業標準等有效融入教學課程,認真研磨教材、教法等。“走出去,引進來”有效組織教師教學團隊學習國外先進的職業技術經驗,如德國“雙元制”、新加坡“教學工廠”,提升“理實一體化”協作式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走出去”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與做法,開展有目標的行為導向教學法,“引進來”根據本土化,實施團隊工作過程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理論與實操教學環節。
第二,信息化技術支持的教學模式。隨著5G技術大力推動和《職業教育法》的修訂,依托大數據、可視化技術與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過程的特殊性,具體在教學模式、手段、方法、評價等方面推動變革,結合職業學生發展的特點,極大地落實因材施教、活頁式教學、產學結合的教學理念。結合微課(微課程)、“停課不停學”、人工智能AI、短視頻等新技術開展移動學習、智能化學習的研討與實踐,并配有相應群體或論壇交流,共享交互式微課、中國MOOC大學共享在線課程、積木式題庫和活頁教學等教學新形態立體化教學資源。
第三,產業引領專業發展。跳出基于課程教學提升實踐能力的狹窄視域,從“校課程”到“企項目”,對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下企業實踐。以實踐項目為實施載體,訪問企業工程師,在校組建名師工作室、與初創企業與中小微企業等開展中長期橫向項目合作開發,團隊開展“1+X”證書相應職業標準,融合到行業、企業、專業教學標準分析,以便轉化與改進,及時將企業項目轉化為教學項目,情境化實施教學[5]。
第四,教師教學創新比賽。圍繞“助力推動職業院校教育質量革命”的重要舉措,打造教師教學創新思維、創新實踐、創新質量發展賦能大賽,為教師提供互學互鑒的交流平臺,打造“崗課賽證”一體的多樣化教師教學發展體系,探索職業教育教學的新形態。從教學成效角度看,教師團隊通過項目式學習等創新型教學內容、多樣新穎的教學活動、翻轉課堂等注重實效的教學法、多元化考核方式,在專業課實驗項目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科學思維和專業素養。從學校角度看,學校以賽促教、促學、促訓、促評、促創,分正高組、副高組、中級及以下三個組別,不同學科教師同臺競技,從不同的角度,如思政元素、教學理念與目標等展現自己的教學創新,并用實踐檢驗成效。從教學團隊的角度看,學校以各二級學院為出發點,各學院通過遴選推薦、專家網絡評審、現場教學創新設計匯報等比賽環節,使其增加企業實踐體驗。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以“學生學習問題”為導向,在課程教學中,通過“生動、有趣、銘心、知識、技能”的“00后理論體系”,與企業接口提前化式“早了解、早接觸、早培養”的沉浸式實踐整合課,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責任感和使命感。
依據實踐項目建設需求,圍繞需要突破專業壁壘,可跨專業合作,建設梯隊機制,構建多樣化組織形態、聯動機制,打造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
第一,以專業(專業群)為組織實體重構教學團隊。職業院校以專業(專業群)對接產業崗位鏈分層,按照模塊化、結構化的課程邏輯,集群方式重新融合,通過相互關聯、具有課程間聯動且融通的相關課程,重構課程體系,形成分類組合、層級結構的模塊化教學團隊。整體以“培訓—研究—實踐創新”的協作共同體化運行機制,使同類專業或相似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成立協作共同體組織,圍繞研究項目,團隊共同管理經費分配和日常工作。
第二,引企駐校、專兼融合、對接課程群,探索橫向多校協同。以在線開放課程共享為目標,校與校共同開發創建并維護課程體系、課程標準、對應師資、教師教材、項目設置、實訓實驗等。同時也要兼顧跨專業的融合,多校化教師組織形態,開展人培方案、社會服務和科研提升。基于發揮專兼教師合作優勢,從實訓課程、項目開發、實習就業、企業專業工程師指導跟班、校內教師輔助等多途徑及多形式引入校內資源,以便實現教學管理和項目教學的互相轉化,也可對接到課程(專業)群,同類型職業院校協同共建。
第三,梯隊培養、朋輩互助、建立優勢互補的教學創新團隊。對于校內教師,鼓勵骨干教師向技術技能型導師方向發展,開設創新工作室。同時,要提升團隊帶頭人的能力,通過國內外培訓實施項目驅動、任務引領、實踐應用的培養計劃。加強技能大師、職教名師、團隊帶頭人交流對接,提升領導人的專業治理、標準研制、課程開發領導力。高校、企業、學生共同營造一個“專家帶教師、教師帶學長、學長帶學弟、學弟間互學”的學研氛圍。
第四,建立健全評價體系,分類分層次開展成長歷程可視化評估。通過建立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機制來規范第三方評價流程,對促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和質量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一是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構繪雷達圖譜,使用圖譜可視化展示平臺。在技術層面上,基于“五維三度”使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對團隊數據分析并作可視化呈現。動靜結合跟蹤記錄,依托信息管理平臺,分析團隊和教師個人的成長,之后采用可視化呈現,能夠較為直觀地了解其能力提升、素質提升、生測評價等變化情況,使其多維度持續改進,及時教學反思、實踐創新,最終有效提升教學團隊整體實力。二是基于五階五能四維分級分層評價體系,完善過程動態評價。教師成長規律大概分為新教師、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領軍人物等五階段。教師成長是創新團隊建設的基礎,也是有力保障。從教師個體,對接“四有”教師標準,加強團隊師德師風建設。對照“五能”維度,從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實踐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豐富并實踐“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同時對接國家標準和學校實際建立校本化“雙師型”認證標準。對照“三度”融合的評價體系,從達成度、業績貢獻度、素質提升度等方面,根據教師入職年限、專業性質、職稱級別、分級分崗能力指標要求和權值進行考核。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以業績貢獻為導向,對照收益權重分配,將課程建設、本土項目合作、專利與轉化、競賽獲獎等要素作為收益分配的重要指標,調整績效分配機制。三是1+X分層分類考核機制。在考核制度上,學院實行1+X分層分類考核機制。“1”是制定《教職工年度考核評價辦法》,“X”是分別出臺教師、輔導員、行政管理和研究人員的年度考核實施細則。基于教師教學團隊的實踐,尤其突出創新方面及其團隊工作室的評價機制,將教師教學團隊分為教學型、研究型和技術技能型,進行分類考核,有效扭轉了以往唯科研、輕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陋習,聚集完善教學團隊,充分調動其從事創新教育教學和團隊建設的積極性。
圍繞“科學理念、協同創新、制度供給、團隊文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式、教學模式創新、教育理論創新等方面探索創新,以生為本,用創新思維、創新實踐、創新發展賦能大賽,為教師搭建互學互鑒的交流平臺。充分提煉比賽的育人價值,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彰顯課程思政成效,在比賽促教、促學、促訓、促研、促建、促創上下功夫,精心打造“競賽—培訓—研究—實踐”于一體的多樣化教師教學發展體系,充分發揮教學創新和培養一流人才的積極引領和示范作用。教師總體要求,是做好教學團隊的整體規劃和建設布局,建立團隊協作共同體,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學設計與實施、課程標準開發、教學評價和團隊協作等方面加強教師能力建設,著力打造一支結構合理、跨界融通、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教學團隊,為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保駕護航,為推動職業教育改革整體發展、服務地方大數據技術產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