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庭 陳余道 夏源 陳盟
(桂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思想政治要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課程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2014年上海市率先開啟了課程思政改革工作,先后推出一批“中國系列”課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2018年以來,課程思政進入了快速推廣階段,學術界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研究[1]。課程思政的研究熱點和趨勢主要集中于四個區域,分別為基本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實現路徑和模式、專業課程的開發研究和改進研究[2]。然而,在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突顯出來,包括教師教育理念未及時更新、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和課程思政融入生硬等。
課程思政的實施要靠教師教育理念的與時俱進,厘清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只授業而不傳道”的問題[2]。教師應充分地挖缺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元素,有機地融入到知識傳授中,進而達到傳道受業的目標。另外,在教學方法中存在“為思政而思政”的問題,教學方法上陳舊單一,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4]。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的融入生硬,存在思想理論和專業知識“兩張皮”的情況。據調查統計,65%以上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緊密結合,而有9%的學生認為完全沒有結合[5]。因此,新時期的課程思政有必要針對突出問題,繼續深入地普及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完善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手段,落實好課程思政這項國家戰略。
工學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易出現“兩張皮”和融入生硬的問題。為此,本文選擇桂林理工大學工程教育認證的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其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環境地質學》作為實例,思考和分析該課程中教學目標的設計、思政元素的挖掘、課程思政的融入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探討如何實現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入,以期能為工學類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融入提供參考。
《環境地質學》課程開設于1994年,2013年獲教學名師項目資助,建設了網絡教學平臺資源,2018年成為桂林理工大學首屆優質示范課程,2020年成為廣西高校一流本科課程。該課程現為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的專業核心課,也作為桂林理工的特色課程在多個專業進行開設。該課程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支撐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要求中的“工程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和“繼續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復雜環境地質問題的綜合能力,實現知識、能力和價值的有機融合。課程目標具體內容包括:知識,涵蓋了環境地質學基礎、自然災害、資源與環境和社會與環境等內容;能力,判別地質作用和人為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調查、分析和評價環境地質災害,應對、處置和預警典型環境災變;價值,領悟人類活動與環境地質問題的響應關系,識別社會發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生態文明觀,增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該課程在培養目標和教學方面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培養目標具有高階性,有機融合了知識能力和素質教育,面向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培養學生利用地質學知識解決環境問題的應用能力,樹立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生態綠色理念。另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建設豐富的網絡教學平臺資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創造了條件。目前,網絡教學平臺包括教學材料455個,具體為電子教材、教學視頻、微視頻、專題動畫(英文)和中英文測試題。問題答疑等材料??傊撜n程注重增強立德樹人和基本素養教育,將科研成果與實踐經歷融入課堂,實現科教協同。尤其在“十八大”以來,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和生態文明觀教育。
環境地質學課程共包括環境地質學基礎、地質作用與自然災害、資源與環境和社會與環境4個篇章,具體分為15章內容,包括基本原理概念、地質作用、地震、洪水、水污染處理和全球氣候變化等。該課程包涵的內容較多,易于課程思政素材的收集和融入。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可以將思政素材進行分類。思政內容可分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憲法法治、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等。表1中列出了課程中的主要思政資源及其融入的章節。思政資源主要包括4類內容,分別融入7個章節。

表1 《環境地質學》課程思政教學整體設計
在講授課程的研究(或工作)對象的發展歷史時,融入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和中國共產黨理論和實踐,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頭腦。在講授地質環境系統的基本概念、演化原理和地質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等內容時,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對環境地質的認知[6]。例如:通過對傳統風水學中人—地和諧的科學詮釋,使學生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講授地質環境演化規律時引入三峽工程,使學生理解系統觀的層次關系,增強對于我國水利水電開發宏偉工程的自豪感。在講授環境地質具體問題時,融入具體思政元素,如:地震章節中將汶川大地震作為案例,融入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國家政策和社會互助[7]。全球變化與人類生存之間的關系,增強專業學習的時代使命感。最后,教師大都具有較高的學歷,經歷過努力的奮斗過程,知曉許多古今名人故事,可供挖缺的思政元素有很多。這些元素經過精心的加工整理,有機地融入到知識內容中去,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工學類專業課程在融入課程思政內容時,首先要全面梳理教學內容,然后結合課程的特點,考慮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內容,以期能夠自然地融入教學內容中,最終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適合理工類課程融入思政內容的方法包括榜樣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說服教育法、問題導向法、研究性教學法和實踐鍛煉法[8]。其中,問題導向法、研究性教學法和實踐鍛煉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性,也更容易實現思政內容進課堂進頭腦。因此,這三種方法應該多用于課程思政的融入。同時,這些方法在應用過程中應盡可能結合信息技術手段,進而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環境地質學》在課堂上和課外均結合了現代信息教學手段。在課外,建有網絡教學平臺,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條件。自2013年以來,通過不斷的補充和完善教學資源,網絡教學平臺含有455個教學材料,15章教學內容的多媒體課件,25個教學視頻,50個專題動畫,26個專題視頻,289道測試題,以及問題答疑材料等。這些資源材料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思政元素,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會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方面的教育。另外,課程資源及時更新了國際前沿內容,學生能夠及時跟蹤學科前沿知識,依托網絡平臺進行過程考核,注重學生的過程考核。期末考試實現了無紙化,一人一卷,并含有一定數量英文測試題,提高了課程學習的挑戰度。
在課堂上,采用了“雨課堂”教學軟件,通過設計含有思政元素的問題,并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和回答,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性。實際情況表明,這種方式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并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9]。課堂上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拓展國際視野。針對課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設計題目,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討論結果采用“雨課堂”軟件進行提交,教師對結果進行評分和統計??疾鞂W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悟程度,評價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程度。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學生探究式報告(DO it yourself,DIY)模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DIY做出一份具有思政特色“私人訂制”成果,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性學習和個性化發展。DIY主要流程包括:教師布置含有思政元素的任務和學習目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課堂匯報,最后教師組織一起總結和分析,并將匯報情況以平時成績方式計入課程考核成績。在布置學習任務時,充分考慮思政元素的融入,如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國家重點工程和家鄉等方面的典型環境地質問題。在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能夠應用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解決環境地質工程實踐問題,領悟到國家、社會和家鄉發展中的人類與自然關系,強化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在此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資料和展現個性等方面的能力,進而有利于學生自學知識、鍛煉能力和塑造價值觀方面的有機結合培養。
在實踐教學方面,該課程包括邀請校外同行講授案例、實地參觀思政教育基地和指導學生參加相關科技實踐活動。首先聘請了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校外同行作為兼職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進行案例方面的授課。教學過程中涉及到地下水、土壤污染方面的調查、評價和治理等方面的內容,由兼職教師結合具體工程實踐進行講解,并進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了較為濃厚的興趣,并能將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相聯系,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9]。通過兼職教師對工程實踐案例的講授,使得學生體會到了“學有所用”,強化了學生對本專業就業前景的信心,進一步明確了職業理想,也有利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最終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本課程含有8個學時的實踐,其中包括現場參觀思政教育基地湘江戰役紀念園。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途中第一場重大戰役,參觀內容的主題為“英雄史詩不朽豐碑”,內容包括了共產黨蘇區創建、湘江戰役歷史、遵義會議、長征會師,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通過參觀使得學生全面了解湘江戰役的歷史意義,感悟革命先烈們為共產主義理想而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另外,課程團隊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相關科技活動競賽,如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項目、大學生水利類科技競賽和“水工環”科技競賽等活動。近年來,課程團隊成員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50余項,參加學生已有200余人。學生通過各類科技實踐活動增強了團隊協作能力,錘煉了艱苦奮斗的意志品質,提高了創新創業能力。
《環境地質學》授課過程中注重尋找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觸點”,在培養學生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基礎上,還要具有家國情懷的價值觀,以及未來發展的職業素養。為此,針對不同的思政元素進行分類挖掘,以期能夠達成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全面塑造。主要通過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包括問題導向法、研究性教學法和實踐鍛煉法,結合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知識體系中,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通過這些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發展,提升學生工程倫理方面的認知水平,激發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明白將來所從事工作要承擔的責任,讓他們能從一個合格的水文地質工作者的角色出發,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模范實踐者和積極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