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芳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 211156)
高校美術教育的課堂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既需要引入西方世界的教學理論,也需要傳承中國民間的傳統美術[1]。民間傳統美術是多樣的,如年畫、泥人、雕塑、剪紙、刺繡等等,這些藝術無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精神世界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美術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沒有門檻的,人們都喜歡追求美的事物,而民間傳統美術集結了無數古人的智慧以及經歷了歲月的磨練,最終呈現出現在的模樣[2]。將民間傳統美術融入進高校美術教育,是時代的需求,并且也會極大地豐富學生們的認知,幫助學生們拓寬眼界,促進傳統文化的宣傳,更好地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
藝術來源于生活。我們的古人自然也有審美的需求,我們傳承到現在的傳統美術是我國無數的勞動者和藝術家共同的思想結晶,由此我們的美術形式多種多樣,且具有獨特的地域性[3]。高校美術教育融入民間傳統美術,不是為了刻意地追求繪畫的技巧,而是將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發揚光大。
一方面,在大學里開展民間美術教學,對于保護和傳承民族非物質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民間藝術大多起源于農業文明,在工業文明時期得到了發展和發展。另外,隨著我國高校對民間藝術的廣泛應用,大學的美術教育更加多元化,開展民族美術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民間美術的優勢[4]。可以在學校里舉辦一些民間藝術展覽等,來彌補當代藝術的不足。從文化的視角,我們既要適時地借鑒國外的發展特點,又要堅持民族藝術的根本,要做到中西結合,體現現代美術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大學美術教育中引入民間美術資源,既能提高美術教育的質量,又能提高教學效果,又能利用民間美術的特性,彌補傳統美術教育在藝術技巧、形象、設計理念上的缺陷。
另一方面,就民族藝術而言,勞動人民的思想是多姿多彩的,他們所創造的藝術作品也是千姿百態,所以把民間藝術的精華運用到當代大學的藝術教育之中,極大地促進了當代藝術教育的發展,使得藝術創作不再局限于一種觀念[5]。此外,對民間美術教育進行深入的探討,可以使藝術教育更加完善,因此,將民間藝術運用到大學藝術教育中,能夠有效地促進藝術教育的質量與效果。
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多樣,成果豐富,涉及到的范圍更廣泛,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和影響也是不同的[6]。把傳統的民族民間美術元素滲透到美術教學中,可以將有關的美術作品直接用作教育的范例和材料,從而拓寬美術學習的視野,傳達不同傳統文化的內涵。
當前,要推動民族民間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人的力量。將民族民間傳統藝術融入到美術教學中,可以更好地體現出其內涵與價值,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與心理需求[7]。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的民族藝術價值也隨之提高,而傳統的民族藝術更是充分地反映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
中華傳統民間美術作為一種優秀的藝術形式,其傳承與發展還需作出一定的努力。民族傳統藝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滿足人民的物質和心理需要。將傳統的民族民間美術融入到大學美術課程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其對文化的信心,從而提高其對藝術的認知與情感,從而推動傳統美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大學藝術課程中,要把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與傳統的藝術課程相結合,把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轉化為適當的藝術形式,使之與原來的藝術課程內容相融合,以藝術課程為主要內容,以傳統的藝術文化為主要材料,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藝術學習興趣和創作靈感。但在當前各大院校的藝術課程中,對民族民間傳統藝術的講解和學習仍有一定的問題。例如,一些老師沒有把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與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有的時候,就是在教室里用幻燈片把民族民間美術的圖畫直接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欣賞,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做。這種教學模式缺少最優的設計,這種傳統民族民間藝術的教學方式比較僵化,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對普通大學生來說,單純地通過欣賞畫面來了解民族民間傳統藝術,很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一些學生對傳統藝術的認識不足,很難形成學習的興趣。一些大學將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引進到美術課程中,由于缺少組織和實施方式的多樣性,使得一些學生的創作熱情不高,因而很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室之外,學生很難與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進行交流,也就失去了繼續學習和鑒賞的動力,從而影響了滲入式教學的效果。
在大學藝術教育中,將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與藝術結合起來,是培養學生藝術素質、豐富文化底蘊的一種較為理想的途徑。通過開展“國學”“書法”等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刻苦讀書、樹立正確的三觀,和諧校園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美育的研究,大學與藝術教師可以積極開展以美育為核心內容的跨學科課外實踐活動,從而將教學、文化、活動完美地結合起來,通過這種互動式體驗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美。比如,把剪紙融入課堂,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學習剪紙,可以制成一個小小的書簽或者是窗花又或者是折紙,形式可以很豐富,也能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它既可以使學生獲得藝術的美感,又可以獲得新的知識。學校可以通過組織活動帶領學生認識蘇繡、了解蘇繡、體驗蘇繡、欣賞蘇繡,最后喜愛蘇繡。
從當前大學藝術教育的現狀來看,應根據美術專業的特點,在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和提高審美時,積極激發和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創作。繪畫和設計是不可分割的,技巧和理論需要在實踐中有機結合,這將有助于提高學生在藝術上的領悟與創造性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進行課程之前,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將民間傳統藝術與當前要教授的課程內容相結合,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或者相似的精神內涵,或相似的專業技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綜合運用服裝設計、產品設計等理念,對精微素描、材料繪畫、風景解析等內容進行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時間的長河里熠熠生輝,讓學生們先體會到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美,再去深入了解文化的內涵,再去親身體驗創造美的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們對于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深刻認知。在這個信息時代,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人們的審美潮流和對時尚的定義也日新月異,但如果一個民族能夠保留住其最根本的文化,那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這個民族都將會生生不息。
美術鑒賞是美術生進行美術學習的基礎課程和能力,是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多多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可以更好地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從而擁有水平較高的審美。所以設立美術鑒賞課對于學生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民間傳統美術種類繁多,如陶藝、泥塑、刺繡、剪紙、版畫等等,有些對學生們來說從來沒有接觸過,也沒有了解過,是非常陌生的,這就要求美術教學需要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們認識和了解民間傳統美術。教師們可以通過播放相關視頻、整理相關圖片、帶來相關實物到課堂,讓同學們近距離接觸民間美術作品,同時講解這些作品是如何制作的,它們的歷史來源是什么,又代表了哪種精神內涵,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哪些審美觀,運用了哪些美術技巧,讓學生們立體地、全面地了解和認識民間美術,能夠在腦海中建立其思想框架。另一方面,很多民間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勞動,充滿生活氣息和地域特點。還與傳統節日密切相關,既反映了人們平常的美好生活,還充分展示了人們對于節日傳統的重視,如過年期間貼的對聯、年畫、窗花,掛起來的燈籠,集市上賣的糖人,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服裝極具特色等等。如果教師們能夠帶領學生去到這些民間藝術的發祥地去鑒賞,那對學生們來說絕對是非常難忘的,切身的體驗相比于課堂上的空談更能深入人心。
當學生們在課堂上積累了一定的鑒賞能力,形成了基礎的審美觀,并且對美術的制作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可以多增添一些課外活動,去真實地感受美術作品的魅力。新課標指出,當地的民間藝術和文化遺址應當在美術課上有所體現。教師可以選取當地具有特色的文化遺址進行教學活動,還能帶領學生們去周邊地區實地考察,去調研當地的民間藝術,或者聘請一些美術大師來進行更加詳細的講解,更深層次地激發學生們的興趣。
在新課標實施的進程中,教師不僅是教師,還是教學改革的參與者。新課標是否能夠將新的教學理念、教材理念和學生的學習理念與實踐相結合,是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影響到新課程標準能否有效實施。教育的先決條件是教師擁有先進的前沿的教學理念、創新的符合時代的教學思想和正確的穩定的教育觀。教師面對的是整個班級的學生,不是一對一的個人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真正實現藝術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良好的精神世界和學習氛圍也有益于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通過培養學生熱愛國家和集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三觀,從而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和行為習慣。同時,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增強趣味性,創造生動的課堂氣氛,把教學全過程全部利用起來,加深印象,寓教于樂。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不應該只做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做好促進教育的工作。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學生進行問題討論時給予指導,讓學生更主動地去尋求問題的答案,鼓勵學生相互合作,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更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隨著藝術學校的擴招,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美術這個專業,這就導致藝術學生的增多,為了更好地傳授知識,教師們需要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學習和應用新的教學知識,傳遞和創新新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觀念,認真思考正確的教學方式,深入基層考察民間傳統美術作品和制作工藝。比如,課本里有關于《朱仙鎮木板年畫》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這部分年畫的內容,提前了解和準備關于年畫的相關美術知識,學習并掌握年畫繪畫技巧,并且和生活實際來聯系起來,讓學生真切地了解到木板年畫的創作技巧、表達情感以及深刻內涵,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有利于民間傳統美術的傳承和弘揚。
教師們不再是干巴巴地根據課本上的內容無聊地講述,而是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現代技術和科技手段極大地豐富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可以更加生動地展示民間傳統美術的作品,比如,木雕,教師可以下載相關軟件進行木雕制作工藝的學習,軟件內可以詳細地學習和觀看木雕的制作步驟和技法,還可以觀看木雕大師上傳平臺的視頻,感受木雕的魅力。教師還可以準備相關制作材料,讓學生實際操作一下,可以選擇難度較小的形狀進行雕刻。這樣,既可以了解木雕的制作過程,又具有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們的興趣,陶冶情操。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廣,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高校必須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優化課程資源,并進行相關的課外活動。一方面,營造活潑、積極、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可以開展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相關的文化活動,學生們還可以自己組織團隊,自創課題向學校申請,班級和全年級可以舉辦繪畫大賽、剪紙藝術、陶土雕塑等藝術活動,學生團隊之間可以互相展示團隊成果,互相提出建議、汲取經驗,學生們自己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這樣不僅每個學生都可以積極地參與進來,還能促進學生對所參與活動的理解和對傳統文化的喜愛,提升了學習效率,活躍了學習氛圍。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邀請民間美術大師進入學校,與同學們近距離交流美術,還可以邀請民間傳統美術傳承人與同學們分享自己所傳承的傳統美術,向同學們介紹美術作品的制作和傳承問題,使同學們從心底重視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鼓勵同學們在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上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如果以后能夠全心身投入到傳承民間傳統文化上來,那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將是很好的助力。最后,美術教師應該有效挖掘當地的美術資源,將課本融入生活,讓教學知識更加通俗易懂,讓知識更有親和力。
藝術不同于其他科目,藝術來源于生活,需要尋找生活中的美,但是目前來看,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而淡化了聯系生活實際,輕視了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還有些教師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對美術認知有限,造成了資源浪費。民間傳統美術源于生活,創造于生活,又豐富了生活。
要正確認識民間傳統美術的深厚底蘊和文化氣息,不能忘記審美教育以及美德觀念的提升。
民間傳統美術要融入于高校美術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學校、教師、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高校應提高要求,投入更多資源,將民間傳統美術更好地融入教學中,不僅能夠實現教學目標,還能培養新一代文化繼承人。民間傳統美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美術教育者和高校美術生有更好地資源和機會去繼承和發揚,希望我們的民間藝術能夠在以后的道路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