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心,陽 晴
(1.江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2江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2021新年伊始,河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憑借熒幕舞蹈作品《唐宮夜宴》在一眾春晚節目中脫穎而出,成功走入大眾視野。微博上,河南衛視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25億,并迅速占領b站、抖音等多個網絡社交平臺,其風光程度一時無兩。可以說,在電視文藝晚會這片戰場上,河南衛視率先吹響了關于國風國潮與宣揚傳統文化全新演繹形式的號角。隨后,為趁熱打鐵,挖掘潛在受眾,河南衛視延續傳統文化內核,深耕內容創作,又緊鑼密鼓地推出《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多臺節慶晚會,成功打造出“中國節日”品牌系列。模仿容易,超越卻難。在經過2021年節目的多次出圈后,河南衛視并無意于見好就收。2022年,河南衛視繼續發力,將延續經典,超越自我做到了極致。
近年來,網絡多元文化盛行,借助媒介融合的技術東風,各領域傳播作品為提升影響力,紛紛擴圈交流,但隨著同類節目的紛至沓來,能夠做到文化突圍的卻寥寥無幾。在商品經濟消費市場的推動下,河南衛視主動跳出舒適圈,打破千篇一律的晚會設計,在電視藝術的敘述方式上,回歸審美本質,超越多個頭部衛視創辦的晚會節目,以審美化的生存方式建構電視傳播經典。本文借鑒河南衛視系列晚會類文化節目作為典型案例,深入思考電視節目如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舞臺中找到各自的精準定位,主動實現自我升級和迭代。
“進入21世紀,技術與文化的融合進入全新時代,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數字技術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攝取、生成、存儲和處理各種文化元素的能力。”[1]在《唐宮夜宴》系列節目的火爆之余,觀眾們除了對舞臺演員們不加吝嗇的褒獎之外,高科技的運作成為節目“出圈”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鏡框式舞臺中一共擁有四面墻,三面寫實的室內景墻壁外加一面沿舞臺臺口的虛擬墻壁,這道虛擬墻壁被稱為是“第四堵墻”,它像是一道“隱形屏障”將觀眾與舞臺永遠隔離[3],因而傳統舞臺節目的設置常常讓觀眾難以沉浸其中。河南衛視為了增強節目真實感,在舞臺呈現上做了大膽的改進。首先出圈的《唐宮夜宴》就是采用5G+AR技術,將虛擬場景與現實舞臺相結合,讓博物館里“復活”的唐宮小姐姐走出古老畫卷,穿梭于古今文明之間,創造出一種讓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又融合VR技術,將蓮鶴方壺、賈湖骨笛、婦好鸮尊等國寶文物作為《唐宮夜宴》的“活背景”。讓大唐風華融入少女們的舞姿與一顰一笑之中,為觀眾呈現出一個中國版的“博物館奇妙夜”。在之后播出的《元宵奇幻夜》中,主創團隊延續虛實結合的舞臺表現手法,將實景錄制與清明上河圖等景觀穿插呈現,而在《中秋奇妙游》中,武術舞蹈《少林·功夫》以中岳嵩山少林寺壁畫為原型,采用XR(擴展現實)技術,復活壁畫,讓舞者置于壁畫世界中,增強節目的未來感與現代感,為觀眾們上演了一場又一場的視覺盛宴。
虛擬空間的具象化生產一方面為受眾營造身臨其境的視覺享受,另一方面也表現出技術賦能下賦予受眾的想象能力[3]。在《端午奇妙游》中,開場表演《洛神水賦》,可謂一舞驚人。它源于三國時期,才高八斗的曹植筆下的一篇《洛神賦》,其中“翩若驚鴻,宛若游龍”被譽為是史上描寫女性輕盈之美的最高評價。千百年來,人們無數次幻想著洛神的綽約之態,即便是堪稱畫絕的顧愷之,也只能是在畫紙上通過畫出兩只飛雁和一條龍來模擬洛神靈動的狀態。而現在,我們有了更豐富的形式去解釋和呈現千年前詩賦中的畫面———通過水中浮力去表現洛神體態的輕盈,通過技術去表現周遭環境的光影變幻。水波相連之間,我們與曹植遠隔千年,卻好似與他共享著同一種心潮澎湃。一千多年前,曹植用文字描繪心中的驚鴻一瞥,顧愷之用畫筆勾勒腦海中的衣袂翩翩,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讓幻想變為現實,讓文字擁有生命。
無論是《唐宮夜宴》里作為文物符號的蓮鶴方壺、賈湖骨笛,還是《洛神水賦》中作為像似符號的洛神,都是中原文化符號的代表。置于符號系統中,技術給予了他們鮮活的血肉,使他們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使命和獨特意義。
畫面是銀屏語言的基本要素,影視作品給予觀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視覺方面的敘事藝術。如果說藝術的思維方式是審美的,那么電視藝術的本體思維就是“視覺思維”,或者更具體地說,電視藝術就是以審美為核心的視覺思維藝術[4]。河南衛視此次系列節目的成功,小到節目編排的聲色光影,服飾道具;大到晚會的立意主旨,情感傾向,無一不體現著它的高級審美與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
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審美關系也是人與對象之間重要的關系之一。作為主體的人和作為客體的對象之間能夠因為某種連接建立起審美關系,而這種連接首先就是對象的形式層對主體而言產生的感官上的愉快,即悅耳悅目。對于影視作品而言,鏡頭在每一個畫面的停留時長有限,尤其是電視文藝節目,在被切割的幾分鐘時間里,如何在一幀鏡頭內對多個人物、環境、光影進行編排處理,關系到觀眾觀看節目的觀感與舒適度。相較于其他衛視的晚會節目,河南衛視尤其注重用色彩語言進行畫面構圖,通過富有特色的畫面色調和極具反差的濃烈色彩,增強視覺的沖擊力及感染力,同時也形成節目的個體風格。在節目呈現上,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的創作以現存唐俑為參考資料,為盡力貼合歷史,演員服飾設計復刻唐三彩陶俑的配色,以高飽和度的紅綠配色為主色調,在舞臺燈光襯托下顯得瑰麗璀璨,氤氳著濃郁的國風特色。《清明奇妙游》中的節目《紙扇書生》兼容并包儒釋道三家文化,服飾以純色做底,少年氣質淡雅如菊,舞蹈與配樂渾然天成,激情澎湃處盡顯少年人的意氣風發與熱血赤誠。《端午奇妙游》中的代表作《洛神水賦》,舞者身著緋色舞衣,手握紅色披帛,化身水下“洛神”,舞姿連貫優美,可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每一個節目都通過光、影、色彩顯現出它獨特的意境,帶來視聽享受的同時,也不斷刷新著大眾的審美上線。
著名的攝影師托拉羅普認為,不同的色彩意味不同,能夠用來表達的情緒感受不同,而且文化背景不同,對色彩的理解也不同。河南衛視善用東方色彩,魏晉時期的赤裙青衣,北宋時期的白衣公卿,大唐盛世的華冠麗服,都以不同的視覺語言元素,傳達出各自的創作精神以及時代韻味。作為傳播者,河南衛視在挖掘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時代解讀方面可謂竭盡全力。置于觀眾的角色中,通過傳播者的移情能力感知觀眾的情感、知覺和思想,于血脈中傳遞著中國精神。
李澤厚先生在《美學四講》中將審美形態的第二層次認定為“悅心悅意”,即從視覺感官出發,領悟透感性形象的深刻意趣。對于河南衛視而言,除了在視聽方面頗費心思外,在節目的立意上也是別具一格。其中,最讓觀眾贊不絕口的當屬七夕節播出的晚會《七夕奇妙游》。
晚會以一段浪漫又神秘的太空探索作為開端,是航天員與九天仙女的邂逅,是現代科技與古代飛天夢的碰撞。在《給女孩》節目里,女孩子們在溪邊沐浴洗發,處閨閣描眉貼花,近庭院投針驗巧,自信美麗。畫面一轉,《破陣樂》中兵戈甲胄、大漠鐵騎,河南衛視融入花木蘭、戚家軍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告訴觀眾女孩既可以柔情似水,描龍刺鳳,也可以身披戰甲,金戈鐵馬。在河南衛視的鏡頭下,七夕節有愛情,也不只有愛情。他用理性清醒的價值觀勸諫女孩們自立自強,可以望星空,可以處深閨,也可以戰沙場。
視聽是基礎,立意乃本源。從審美形態上看,文學的審美屬于“古典主義式”的審美,它們作為人類符號實踐活動留下的典范,在當今世界還釋放出悠長的余興,成為一種可以被不斷激活的經典審美資源[5],而河南衛視便手握資源,在對傳統文化節目的塑造上,以年輕化的審美方式進行現代性的文化展演,貼合大眾的文化實踐和情感偏好,從而接連制作出爆款節目。
網絡平臺是建立在通信技術(硬件)和連接規則(軟件)基礎上的網絡通用服務,是一個由虛擬商店集合而成的連接性平臺,是用戶可以把自己的內容、產品或服務放置其上,實現資源共享的地方[6]。平臺,對所有傳輸上線的作品都提供了平等的“發聲”機會,媒體行為放大了節目聲音,立足于“文化中國”的全新站位,向世界展示中國風采。
2021年春晚期間,河南衛視作為地方臺的二線衛視宣傳經費十分有限,與其他熱門電視臺的營銷投入相比,這樣的支出著實是寸步難行。唯一的創新之處是河南衛視選擇在短視頻平臺進行同步直播。直播當晚,河南春晚累計的在線觀看人數超過800萬,大大超出以往電視節目的收視紀錄。其中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單個視頻在微博累計上千萬次觀看。平臺助推,以及口碑的持續發酵,將一貫緘舌閉口的河南衛視從“幕后”推到了“臺前”。
現如今走紅于各大移動端的社交媒體,如抖音、微博、快手等內容輸出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內容的碎片化”與“強傳播性”。將節目中的精華部分剪輯成片段后上傳,可以促使節目影響快速發酵。在宣傳前期,河南衛視官方通道并未上傳正版剪輯視頻。一切的短視頻成果皆有網民自己創作。在全民參與的文化節目中,受眾化身為“文本的另一個主人”,以詹金斯所稱的“文本盜獵者”的身份,對文化進行二次加工,催生出新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形態[7]。“在網絡上,每個人都是一個沒有執照的電視臺”,社交媒體發布內容的門檻低,轉發便利,因而當優質作品出現時,能夠在網絡上形成“病毒式傳播”。尤其在現今媒體時代,短視頻占據互聯網半壁江山,也正是如此,在河南衛視在前期宣傳不到位的情況下,有關于它的討論和熱度一直持續走高。
在互動性傳播的趨勢下,河南衛視此次系列節目的成功自然也少不了官方平臺的內容發布和互動交流。隨著版權的開放,河南衛視開始主動挺進主流社交平臺。借助互聯網的交互功能,在微博上發起“一起給唐小妹起名”“全民編劇”等網絡話題,與網友共同商討節目的策劃,拍攝的進程以及改良的余地。改變曾經傳統文化節目單向度的宣傳方式,促使河南衛視在全媒體熱度上不斷升溫。
當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悠久的華夏歷史孕育出燦若星河的黃河文化,不能僅在家門口留香。在今年的虎年春晚中,河南衛視首次將晚會字幕以中英文形式對照展列,這在各大晚會節目中都可謂是獨樹一幟,河南衛視還與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新年慶典倒計時活動進行聯動,向世界展示河南元素。顯然,河南衛視的“野心”已不再局限于省市內,而是處在更高的站位上,真正做到了“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2021年,河南衛視系列晚會節目,在經歷人民日報與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接連為其點贊推廣后,今年的河南春晚明顯擔負起了向世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2022年1月,河南衛視將頻道口號變更為“河南衛視,文化中國”,進一步明確了河南衛視堅持文化興臺,重揚“國風國潮的信念”。
河南,“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作為中華文明和華夏民族重要的發祥地,有人說這里“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便是秦磚漢瓦。”官方媒體參與文化傳播,能夠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格局,更加符合中國特色的話語風格和方式向國內外講述好中國故事。
在多元媒介共生的時代背景下,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的輿論生態交織,新舊媒體的傳播內容跨平臺流動。互動性強、流動性大的社交媒體平臺往往更容易被受眾青睞,形成一定的圈層效應并觸動官方輿論場,實現傳播效應的遞增[8]。傳統文化“出圏”需要更好地“借船出海”,通過多平臺協同聯動,讓傳統文化參與多維媒介平臺傳播。
近年來,打著“宣揚傳統,延續經典”的旗幟進行電視創作的節目并不少見,但一旦搬上屏幕,節目的創作形式往往向嚴肅的文化精神妥協,刻板印象下傳播者默認節目受眾是年齡層較大的群體,從而固化形成圈層流動。而河南衛視系列節目通過技術為舞臺提供真實感和想象力,運用年輕化的審美改變舞臺的敘事和邏輯,打造優質內容為舞臺賦予鮮艷的底色,利用多樣化的平臺構筑文化節目對外傳播的橋梁。從精英群體,到社群成員,最后到普羅大眾的轉變,凡此種種,都表明河南衛視并不滿足于單一的受眾圈層和浮于表面的節目呈現,也正因如此,才造就出此次的出圈盛況。
習近平在第十次文代會中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國潮洶涌,但并不希望它真如潮水一般,潮起時涌潮落而息,更希望它像生命的尺輪,生生不息,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