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霞
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把現代詩歌的教學設置為“活動·探究”單元,活動任務單里明確提出三個任務:學習鑒賞、詩歌朗誦、嘗試創作。其中,學習鑒賞是活動的第一步,也是整體單元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
“活動·探究”單元教學應以學生活動為主,以任務來驅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應依托教材文本開展活動,將整合后的任務轉化為活動,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通過活動展示、交流和改進,引領學生在活動中鑒賞詩歌,品讀現代詩歌的“本味”。在此活動任務中,筆者共設計了“賞析詩歌意象”“探尋詩歌情感”“品讀詩歌音韻”三個環節。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是意和象的融合體,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本環節依托文本內容,探尋詩歌的意象之美。筆者設計了“帶你去尋詩中景”活動任務單,讓學生找尋本單元詩歌中的意象。
設置活動任務單的目的,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單元目標,在賞析個體文本的同時,關注單元各文本之間內容與形式的異同。通過小組探究活動,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詩歌中的意象,并探討了意象在詩歌中的作用。
意象是通過具體的客觀物象,把抽象的、無形的主觀情思,化為可視可感的藝術形象,把情思鮮明、生動地呈現出來。例如,《沁園春·雪》借助北國風貌展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和抱負;《我愛這土地》借助鳥的形象,用“嘶啞的喉嚨”唱出了對祖國最熾熱的愛戀;《鄉愁》中,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作者無盡的思鄉愁緒等。學生在詩中尋景的同時,也就理解了每首詩歌中特有的意象。
意境的韻致和意味是由意象生發而來的,意象的特點不同,構筑出的意境也會不同。例如,同為飽含愛國情懷的詩歌,《沁園春·雪》以“冰雪”“高山”“群山”“高原”來寫,視通萬里,營造了壯偉闊大的意境;《我愛這土地》中,“土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前由于加了特定的修飾語,構筑了悲愴又蒼涼的意境,表現了飽經滄桑的祖國形象和悲憤深沉的愛國情懷,既真實質樸,又震人心弦。
詩歌借意象傳情達意,“言不盡意,立象盡之”,意象是載體,抒想抒之情,說欲說之理。但詩歌短小精煉,“言有盡而意無窮”,留給讀者寬廣的思考和回味空間。詩歌的主題情感是不唯一的,讀者可以有不同的思考。例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到底是為誰而作?傳達的是何種情感?這都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和深入思考。
在第一個活動環節中,通過對意象的賞析,學生已經能清楚地認識到,把握意象能幫助我們去理解詩歌的情感,它是詩歌用以吟唱、傳情達意的載體。本環節設計了以下兩個活動,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
任務要求:學生查找詩歌背景資料和詩人有關生活經歷,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為每一首詩設計一張小名片,要有插圖或背景等設計。
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綜合提煉,用精練的語言介紹,同時在名片上依據詩歌內容主題設計插圖、背景等,進一步把握詩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任務要求:假如把這幾首詩歌組成詩集,請為其設計書腰。學生可從任意一角度,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幾首詩的內容、情感和價值。
這幾首詩作都借自然之象抒發情思,可以定位為“自然之音”。有小組設計為“自然之歌”,與“自然之音”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小組設計為“生命的歌唱”,他們認為從情感上來看,無論是愛國情懷,還是個人情感,思鄉、念人、傷春悲秋等,都是生命的內容,這樣的闡釋也很有說服力。學生在設計討論中進一步挖掘詩歌的內涵,加深了對詩歌情感主旨的理解,提高了他們對詩歌的感受力。
節奏、韻律也是詩歌傳達感情的形式。品讀詩歌的韻律,有利于幫助學生鑒賞詩歌的音韻美,理解詩歌的情感,也為后面的任務——詩歌朗誦做準備。本環節也設計了兩個活動。
學生分小組給每首詩歌朗誦配上一首音樂,并說明理由。例如,在《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配樂上,學生推薦了《安妮之歌》,這是被稱作能“陪著小女孩長大的歌”,節奏舒緩,回歸自然,切合該詩的基調;也有學生推薦了王黎光的《春》,認為其歌名和曲調中所傳達出的溫暖力量,都與該詩的主題契合。
學生分組在網絡平臺上搜索這幾首詩的朗誦視頻,當堂交流展示,最后由學生自己點評視頻。詩歌朗誦的評價標準是多方面的,本環節規定只從語氣、語調、語速、重音、停連五個角度點評,其他評價標準將放在朗誦的環節再做指導。活動任務明確,重點突出,學生學習鑒賞詩歌的音韻美,把握詩歌朗讀藝術,進一步理解詩歌的情感。
通過“學習鑒賞”的活動,學生自主完成了一系列活動式學習任務。這些活動相互關聯,層層推進聽、說、讀、寫、思同時進行,能有效實現學習目標。學生參與其中,在完成各個活動的同時,初步鑒賞現代詩歌,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進而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