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潔
新時代背景下,教育部在保持義務教育階段總課時數不變的情況下,把“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并制定《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 年版)》,把“獲得初步的職業體驗,形成初步的職業意識和生涯規劃意識”寫入其中,成為7~9 年級學段目標。可見,職業啟蒙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具體措施,更是新時代初中學校育人藍圖的優化板塊。如何創新實踐,把“職業啟蒙”這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育人路徑行遠拓寬,成為我們的歷史責任。
馬克思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也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按照“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的邏輯,開設了“我和我的家”“我和爸媽上一天班”“我和我的未來勞動集市”三大課程項目。通過項目推進勞動任務群,構建了覆蓋三類勞動、學段各有側重螺旋上升的職業體驗綜合課程。
學校創設的職業體驗綜合課程體系既具引領性又具開放性,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家庭和學校的現有資源自主選擇,并根據自己的學段進階發展。
“我和我的家”這一項目側重走進生活,培養學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勞動中直接參與家庭的建設,主動承擔家庭收納清潔、烹飪、家居美化改造等任務,理解“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日常生活勞動的價值。
“我和爸媽上一天班”這一項目側重走向社會,多元體驗生產勞動。學生在現代農業、工業、手工業、電子產業等領域親手操作、親身體驗,了解不同職業勞動者的辛苦和快樂,了解相關職業的基礎知識和素養要求,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知行合一。
“我和我的未來勞動集市”這一項目側重面向未來,初步思考人生價值和生涯規劃。讓學生真正領會“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內涵與意義,并讓其具備完成一定職業勞動所需要的設計、統籌、策劃、合作等能力,愿意為社會奉獻力量,創造價值。
職業啟蒙校本課程的建設開發,區別于劃分了清晰領域與層次、具有較強定向性和特定性的職業教育,更多地體現出綜合性和實踐性,旨在為初中生提供一個接觸社會、了解職業、發展自身的窗口。這些課程項目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職業體驗為基礎,注重實踐性;以提升素養為中心,著眼創造性;以錘煉精神為支撐,滲透教育性。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個統一的、優質的職業啟蒙教育場域,讓學生在真實而復雜的教育情境與開放互動的人際關系中得到知識、能力、素養的和諧發展。下面以“我和我的未來勞動集市”課程項目為例進行分析。
經歷過真實的職業體驗,學生既能感知勞動創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能領會到勞動的樂與苦。在親身體驗中,學生增強了對各行各業勞動者的理解與尊重,他們初步形成了規范意識、質量意識、合作意識、專注品質等。豐富的體驗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規則、紀律、誠信、團結合作、沖突解決等教育,也讓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無聲交融,無痕著地。
職業啟蒙教育是勞動教育在初中階段的一個重要子課題,需要和德、智、體、美有機統一,共同服務于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目標。“我和我的未來勞動集市”就是一個綜合的優質學習實踐場域。在這里,學生要從實際需要出發,在活動前預見問題并做出選擇;在活動中要自律與自控,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思考和解決即時生成的復雜問題;在活動后要自省與負責,從而完成多學科的綜合實踐。
結合真實的職業經歷,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成長回顧,通過講述故事、撰寫日志、制作視頻等方式進行交流。職業啟蒙教育面向學生在職業體驗過程中的道德品行、價值觀念、實際表現等方面,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捕捉、欣賞學生有創意、有特色的表現,并予以充分鼓勵和肯定,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優勢。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困難和疑惑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實干和創新給予充分肯定。結合表現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的多角度、可持續進階發展。
學校鼓勵學生帶著各自的問題和興趣走向社會,深入學習調研,讓學生或廣泛了解職業的多樣性,或深度了解從事某些職業應當具備的條件。一方面,學校通過家長學校、網絡課程等做好家校聯動,既可以幫助家長和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勞動觀,也可以統籌社會資源,進一步完善職業啟蒙校本課程;另一方面,學校通過“我和爸媽上一天班”課程項目,把職業啟蒙教育的資源場域延伸到更多的家庭、更開闊的社會,在更開放的職業舞臺上鍛煉和培養學生。
為讓學生“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就要通過及時的職業啟蒙教育和豐富的綜合勞動實踐,通過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的道理,樂于并善于用勞動回饋社會并實現自身價值,而這正是學校職業啟蒙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