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巖
(中國建設銀行,北京 100033)
第三次技術革命以互聯網技術為主要代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也逐漸滲透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從互聯網發展過程來看,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首先,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互聯網技術主要在消費領域大規模商用,門戶網站、電子商務、游戲視頻等商業模式的終端用戶幾乎都是消費者,因此也被稱為“消費互聯網”。按照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社會生產總過程,大量終端消費需求的互聯網化,將逆向溯源影響生產端,倒逼上游供給企業適應敏捷、靈活、個性的下游需求特征,推動供給端企業向互聯網模式演變,逐漸催生了互聯網發展新階段——“產業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最早由通用電氣于2012年提出,由于通用電氣在全球工業制造業的領頭羊地位,起初被譯為工業互聯網,其內涵是生產物質產品的國民經濟部門及其產品服務,與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應用。從現實世界來看,農業、服務業、建筑業等其他行業也可藉由此路徑實現相似目標,因此概念逐漸延伸拓展為產業互聯網。2018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提出產業互聯網轉型戰略,產業互聯網熱度陡增。
當今社會處于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相互疊加、快速發展的階段,但兩者卻有本質不同。就消費互聯網而言,其發展路徑已可預見,大概率將秉持平臺化、生態化理念,通過擴大用戶規模,促進流量變現,進而實現價值轉化,僅在方式手段上有所區別。而對于產業互聯網,則處于研究探索的起步階段,加之行業特點、生產水平、管理銷售等多方面差異,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或思路,很難產生跨行業的頭部平臺,贏者通吃的情況不會發生,“一行一策”似乎是更加可行的措施,因此各種新的產業模式層出不窮,需要深入研究實踐。
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正處于關鍵期,研究當前階段商業銀行對公數字化轉型,對指導未來業務發展、建立新型銀企客戶關系有著重要意義。
(1)對建立更加緊密的新型客戶關系有重要意義
根據麥肯錫2021年全球銀行業報告,未來二三年是商業銀行業績分化窗口期,其中影響未來業績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順應時代的商業模式,意指較少依賴金融中介,更加強調客戶參與度,以客戶為先而非產品,這也意味著對客經營由產品銷售為主逐漸過渡至經營客戶關系的新階段。過去通過信貸建立的客戶關系并不絕對穩固,由于同業產品雷同、競爭激烈,一旦居于連接紐帶主體地位的信貸關系不再維系,其他產品的滲透推廣也大受影響,客戶關系也會逐漸減弱甚至斷裂,直至新的信貸產品楔入,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研究數字化轉型意義就是要打破循環,構建更加緊密、深度綁定的銀企伙伴關系。
(2)對未來業務發展有指導意義
當前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主要集中于面向零售客戶,復制應用互聯網頭部平臺的消費互聯網成功經驗,并結合本行實際情況從不同的環節切入,以點帶面推動數字化轉型。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扮演的是追趕者的角色,其結果就是互聯網頭部平臺已經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商業銀行零售數字化轉型步履艱難。但在產業互聯網階段,互聯網頭部平臺并未形成明顯優勢,與企業客戶連接程度遠不如商業銀行通過傳統信貸業務建立起來的緊密關系。鑒于過往經驗,商業銀行需盡快利用自身優勢,深度參與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這對未來業務發展有著指導意義。
當前,社會各界對產業互聯網的含義基本形成共識,就是以數據為核心要素,以科技為支撐,以提高生產效率為目標,對產業鏈的全要素進行數字化再造,從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梢钥闯觯a業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企業的數字化成功轉型,進而促進全產業轉型升級。
在社會實踐中,產業互聯網的實現路徑主要有三種。
一是以實現連接為主的產業互聯網。通過打通產業上下游信息來輔助生產端企業決策。此種方式雖易實現,但前景并不光明。原因是此種方式未觸及或改造企業的底層生產經營流程,只是提供了產業上下游的信息中介服務,轉型未觸及根本;并且企業對于分享核心關鍵數據心存疑慮,信息中介服務價值有限。
二是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通過引入先進信息通信技術改造自身生產流程,并推廣至整個行業,其代表有通用電氣。通用電氣通過其長期在產業實踐中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成功實現了轉型,并搭建了著名的Predix平臺,為其他工業制造業企業提供轉型服務支持,其他如西門子MindSphere、海爾COSMO也均是行業類似標桿。此種方式為大部分企業所認可,但實際推廣過程中效果并不顯著,究其原因是成功經驗很難被復制推廣,因為企業具有很強的異質性,即使在同個產業內,不同企業的情況也是千差萬別,統一、通用的成功模式或經驗很難復制,更遑論跨行業。
三是互聯網企業的產業化,即互聯網企業將積累沉淀的技術成果應用于具體產業。其代表有谷歌,近年來谷歌收購了多家機器人初創企業,將其技術優勢與先進制造業結合,逐步拓展機器人應用領域,產品線已包括工業機器人、仿真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無人汽車等。這條路徑以互聯網企業為轉型主導,但其影響僅局限于互聯網企業內部,很難惠及傳統企業,對整個產業的綜合效益提升并不明顯。
任何事物發展都有慣性,這在企業面臨轉型時表現的尤為突出,一方面是成熟可靠的既有經驗作法,而另一方面則是有無限潛力但也風險巨大的轉型嘗試,如何平衡贏在當下與致勝未來,考驗著所有企業的智慧與勇氣。
在產業互聯網轉型的當下,企業所面臨的難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認識。由于企業普遍缺乏互聯網領域視野,對轉型目標以及手段方式認識不足,在是否轉、如何轉、誰先轉等各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短板,為了轉型而轉型、“畢其功于一役”式轉型普遍存在。正確樹立轉型目標并充分認識其過程性和復雜性,是轉型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是投入。推進企業互聯網轉型的成本較高,除設備、系統、人力等顯性成本外,組織、流程、模式等隱性成本也是需要考慮的,大部分中小企業難以承擔。
三是收益。由于轉型成本較高、市場需求也遠未成熟,因此盲目地大規模上馬轉型措施,在中短期內很難獲得可見收益。
四是安全。產業互聯網轉型必然要求一定程度的企業數據開放共享,關鍵生產數據的“泄露”固然會使企業踟躕不前,而安全策略由單一企業的“份內職責”變為全產業協同共保,也會讓企業顧慮重重。
五是時機。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從提出誕生到成熟應用有其周期,過早介入會限制企業的轉型上限,過晚的話則會錯失機遇。
(1)國有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實踐
工商銀行作為國內資產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秉持“技術+數據”的雙輪驅動理念,以新一代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建設為契機,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前沿技術與金融應用深度融合,重點支持普惠金融、交易銀行等對公業務開展,包括覆蓋200余個場景的信用貸產品、依托數字供應鏈服務3000余家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提升信貸審批和放款效率等,同時將服務觸角延伸至企業日常經營,提供賬戶、存款、支付等交易銀行服務。工商銀行作為國內銀行業信息技術運用的先行者,以新一代系統建設為契機,構建了開放融合的跨界生態,成為國內領先的綜合金融服務供應商,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轉型路徑。
(2)股份制銀行數字化轉型實踐
平安銀行是業內最早啟動數字化轉型的銀行之一,其對公業務轉型立足“做大做強行業銀行、交易銀行、綜合金融三大支柱”的思路:在重點行業方面,對產業鏈核心規模企業及上下游企業,提供銀行、投行等金融服務;在交易銀行方面,力圖將交易銀行嵌入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在提供資金管理等金融服務的同時,獲取積累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數據;在綜合金融方面,利用平安集團金融牌照齊全的優勢,整合子公司產品服務,對外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平安銀行的對公數字化轉型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特點,在利用新興前沿技術發展改造投融資、資金管理等傳統業務的同時,也在力圖整合打造集團級的產品服務解決方案,對公業務朝著做精做強的方向不斷邁進。
(3)互聯網銀行數字化實踐
對于互聯網銀行,數字化是鐫刻在基因中的本能。以成立于2015年的網商銀行為例,定位于平臺化、服務小微的科技銀行。其中,平臺化是將風險管理能力、技術支撐能力、場景化的客戶服務能力,開放共享給商業生態和同業機構,實現金融服務需求與供給的高效匹配,形成開放式、生態化平臺,而服務小微和科技銀行是目標細分客群與實現目標的手段。一方面,網商銀行利用其技術優勢搭建平臺,連接同業機構、商業企業、政府機構等,并暢通關鍵信息要素;另一方面,利用積累數據專注服務小微企業,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經營效率。網商銀行開放式、生態化的業務發展路徑,為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范例。
從上述實踐來看,大部分商業銀行對公業務數字化轉型的思路是,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稟賦,重點聚焦普惠金融、交易銀行及優勢行業領域,依托交易場景實現重要信息互聯互通,以平臺化、生態化的理念推進各方面工作。
從上述轉型也可看出,商業銀行的轉型定位側重于企業的財務伙伴,其優點固不待言,商業銀行在資金管理、投資融資等傳統金融業務上輕車熟路,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但不足也十分明顯,就是同業及異業競爭非常激烈,產品服務高度雷同,可替代性高。同時,依托場景經營的交易銀行,是否如預期所想,能實現“四流”(物流、商流、數據流、資金流)信息的整合共享,為商業銀行提供拓展業務所需的關鍵數據資源,還有待觀察。
現實社會中,各商業銀行都有其深耕行業和相對優勢領域,過去數十年間積累沉淀的行業經驗及客戶關系,才是其潛在的獨有優勢,才能成為構筑數字化轉型優勢的“護城河”。
作為服務業的重要一環,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目標,除自我轉型提升經營成效外,也需要對外賦能服務對象。以發展普惠金融、交易銀行等為重心的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路徑,在財務金融領域為企業提供了投融資、資金管理等服務,已經取得了較好成效。本文在商業銀行對公業務現有轉型路徑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轉型方式,力圖突破傳統業務邊界,更加深度介入企業轉型,構建雙贏共生的新型銀企客戶關系。
(1)轉型定位
從國內產業互聯網轉型路徑及發展來看,行業內的企業才是主導轉型的實施主體。它們熟悉本行業的生產、運營、管理等流程,但缺乏互聯網思維,對如何應用新興技術手段改造提升傳統企業經營效率,眼界視野和認知深度上均有不足。
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進程處于相對領先的位置,對新興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均有積累沉淀和獨到見解。同時,憑借傳統信貸、資管等業務,商業銀行與大中型企業已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流程環節有不同程度的認知理解,而這對“量身定做”企業轉型方案非常重要。
綜上,商業銀行要突破企業財務伙伴的傳統定位,成為企業轉型的全面伙伴,在提供投融資、資金管理等傳統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深度參與其轉型過程,構建共擔風險、各自獲益的新型銀企關系。
(2)思路做法
從現實社會來看,由于企業異質性較強,已有成功經驗無法照搬推廣,因此商業銀行支持賦能企業轉型,需要根據行業特點、企業生產規模、管理運營等多維度分類施策。
首先,對處于產業核心地位的規模企業。各商業銀行需充分分析挖掘相對優勢行業,重點瞄準核心規模企業,密切跟蹤了解企業轉型情況,結合自身優勢技術產品服務,主動深入介入轉型過程中,量力而為,承擔轉型子任務,積極為企業建言獻策、出工出力,在成就企業轉型的同時,也與企業形成深度綁定的利益共同體。
核心規模企業主導轉型,商業銀行將居于從屬位置。這是因為該類企業大多自主意識、安全意識較強,在產業鏈條中有顯著話語權,且商業銀行理解經營流程的廣度深度、把握轉型方案的科學性及適用性等方面明顯弱于企業。因此,商業銀行不能盲目地建立并推銷整套轉型解決方案,其結果可想而知。但是,商業銀行從技術優勢領域出發,由轉型局部環節或個體模塊介入、支持企業轉型將是可行的備選方案。
其次,對同產業的其他中小企業。其生產、運營、管理等方面與核心企業有相似之處,但復雜程度卻明顯降低,所以轉型難度也顯著下降。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從核心企業轉型積累沉淀的中臺能力,為其提供通用型能力輸出,嘗試提供整套轉型解決方案。即便需要按照企業特點進行個性化的優化改造,其難度也不會超過可預期的藩籬。
最后,對產業上下游的中小企業。由于核心企業的帶頭示范作用,其轉型效果及影響也會逐漸蔓延至上下游,帶動其他企業轉型,最終實現全產業的成功轉型,而這必然會引起信息的全產業鏈共享。商業銀行憑借其深度參與核心企業的轉型過程,理論上可積累沉淀上下游企業的數據,借助數據分析與挖掘,實現拓展客戶范圍、提供產品服務的目標。
新的路徑將使企業、銀行形成全面伙伴關系,產生共生雙贏的局面。
(1)為企業帶來的好處
一是有效降低轉型成本。相較于以往歷次技術革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顯著特點就是“貴”與“難”。人才招攬、技術研發、云端部署及邊緣計算、軟硬件更新、數據積累等等各個方面無不體現著這些特點,多點開花、全面推進無疑是不切實際的做法。最可行的就是與轉型合作伙伴一道,從單點切入,由點及面地帶動整體進程。合作伙伴的技術優勢可有效降低轉型探索成本,并顯性降低企業轉型的財務投入,間接提升轉型收益,為持續推進轉型奠定基礎。
二是靈活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模塊化是轉型整體方案的設計架構,其核心是企業基于對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理解深度,將整體方案逐級拆解成一個個子模塊,使其具有科學性、獨立性、可替代性等特點,有效降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顧慮。在外部經營環境的劇烈變化、技術創新應用的日新月異等因素影響下,企業必須不斷調整優化轉型方案,而合作伙伴給予的多方面協助支持,將大大提升企業應對外部多變環境的靈活性。
三是顯著降低轉型風險。根據合作伙伴技術特點和相對優勢,有針對性地將部分轉型開發部署工作交由合作伙伴承擔,可在整體轉型可控的前提下,有效激發合作方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由于模塊化設計具有高內聚、低耦合的特點,企業承擔的轉型風險將部分轉嫁給合作伙伴,其自身承擔的轉型風險將顯著降低。
(2)為商業銀行帶來的好處
一是構建深度合作關系。商業銀行深度參與企業轉型的全過程,客觀上將促使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建立穩固、持久的連接紐帶,雙方目標一致、共擔風險、互惠共進,將大大增強企業與銀行的合作韌性。商業銀行也將成為企業在各方面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而不僅僅在財務領域,外部可替代性門檻顯著提高。
二是積累沉淀行業數據。連接是實現產業互聯網的重要前提,數據的連接共享更是實現轉型成功的重中之重。企業轉型必將推動部分數據的開放共享,這其中既包括企業自身數據,也包括產業上下游數據。借助隱私計算、聯邦學習等新興技術手段,商業銀行可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積累數據、訓練模型,這對于分析行業及企業變化、洞察客戶潛在需求、有針對性地重塑產品服務,尤其重要。
三是提煉復用共享能力。通過參與企業轉型全過程,商業銀行可以深入了解行業及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運營等詳細情況。借助業務、數據等中臺建設經驗,抽象提煉該類型企業轉型的一般規律,構建可復用共享的通用型能力,可有效提升行業整體解決方案的科學性、適用性,為后續在中小企業推廣轉型方案夯實實踐基礎。
新的轉型路徑也對商業銀行提出了若干挑戰。
(1)對發展理念提出挑戰
若商業銀行定位于企業轉型的全面伙伴,就需要為企業提供更多 “融智”方面支持,從科技型企業出發思考問題、提供服務,而這將對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理念形成挑戰。
(2)對科技能力提出挑戰
商業銀行需要在轉型整體安排部署下,從自身優勢技術領域出發,提供相應模塊開發部署,而這需要深諳企業生產、運營、管理等實際流程和細節,并且能夠結合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提出模塊開發方案。另外,由于企業異質性較強,成功轉型經驗無法照搬推廣,必須一企一策、應需而生、因企而變,這對商業銀行的科技能力提出了挑戰。
(3)對數據治理能力提出挑戰
商業銀行深度參與企業轉型過程中,必然將接觸到生產、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海量數據,以及產業上下游企業的共享數據,將遠超財務數據范疇。如何應用隱私計算、聯邦學習等新技術,積累“有用”數據、洞察潛在需求,對企業數據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戰。
(4)來自外部環境的激烈競爭
外部互聯網頭部企業已經陸續開始發力探索產業互聯網轉型路徑,騰訊于2018年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有將近2萬名員工,按照行業劃分為泛互聯網、教育、政務、文旅、制造業與終端、地產、金融、能源等部門,并已提供相應轉型解決方案。雖然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但如果取得領先優勢,企業將與互聯網頭部企業深度綁定。海量數據的沉淀積累,再加上人才、資金高度密集的優勢,會使互聯網企業的產品服務在模式、流程、體驗等方面產生廣泛而深入的應用。這很可能導致立足于企業財務伙伴的銀企客戶關系不再穩固,可替代性大大增強,商業銀行有可能重蹈消費互聯網“一步慢、步步慢”的轉型覆轍。
數字化轉型是商業銀行面臨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對公業務作為銀行傳統業務領域,屬于數字化轉型的應有之義。目前對公業務數字化轉型路徑仍不明朗,以交易銀行、資產管理、普惠金融等為主體的轉型路徑占主導地位,利用數字化手段拓展創新傳統業務領域。
在面臨全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浪潮下,商業銀行堅守傳統業務領域、賦能企業轉型的思路只是完成了“規定動作”,要想脫穎而出,就要有敢為人先、突破藩籬的勇氣和決心。深度介入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轉型的全面伙伴,是商業銀行拿到數字化轉型“附加分”的選擇之一,值得深入研究探討。前途光明但任重道遠,商業銀行需堅定信心、奮勇直前,走出有自身特色的數字化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