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燾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吳中區天成幼兒園師生們灑下的小種子都經歷了發芽、開葉、散枝、結果,一如幼兒們的成長。室外游戲活動中,韓芯逸小朋友突然像發現了寶貝一樣喊道:“菜葉上有一個殼,里面還藏著東西呢!”伙伴們都被吸引了過去,圍在一起細細地觀察。有的說這是螺螄,有的說這是蝸牛,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時候,韓芯逸拉著筆者的手問:“老師,這到底是什么呀?”看著他們好奇的的眼神,筆者告訴他們:“這就是小蝸牛,我們一起來研究它”。
圍觀的幼兒越來越多,于是筆者說“我們一塊兒來找找蝸牛吧,看看蝸牛的家在哪里?”片刻,幼兒們的身影就散布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菜地里、墻角邊、輪胎下,他們嬉笑著、琢磨著、尋找著,討論著:“背著這么重的殼,蝸牛是怎么走路的呀?”“蝸牛是最喜歡吃菜吧”……幼兒們對蝸牛這么感興趣,那教師該如何支持、引導他們,讓兒童的學習更深入呢?幼兒一日活動皆課程,于是筆者和他們將找到的小蝸牛帶回活動室。不知不覺,師生合作開啟了有趣的課程實踐活動。
我們開始了簡單而又輕松的聊天:“你們的小蝸牛都是在哪里找到的呀?”幼兒紛紛回想:“我在菜葉上找到的”“我在小樹叢中看到的”……為了使他們的認知不停留在表面,筆者追問:“為什么在這些地方會有蝸牛出沒呢,蝸牛喜歡待在什么樣的地方呢?”他們很快又小聲討論起來:“肯定是蝸牛喜歡吃菜葉”“蝸牛好像喜歡生活在潮濕的地方”。他們還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問題:“為什么蝸牛爬得那么慢呢?”“為什么蝸牛身上黏黏的?”……很多很多的問題,筆者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把問題一一記錄下來。幼兒們不斷交流,疑問也越來越多。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于是師生把蝸牛放到自然角中,讓幼兒自主地探究,每天簡短的、有針對性的談話啟發他們有目的地觀察,等幼兒熟悉蝸牛后,再進行循序漸進的探索活動。教師設計了一張《尋找蝸牛大行動調查表》,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帶著問題參與其中,并通過各種形式、途徑了解蝸牛,也讓家長知道師幼近期的這一主要任務。
幼兒對蝸牛有了初步了解,筆者引導他們深入實踐活動:“經過這么多天的觀察,你們發現了蝸牛的哪些秘密呢?”他們樂于分享:“蝸牛的身體軟軟的”“它的頭上有角”……。筆者再將探究引向進階:“蝸牛是靠什么行走的呢?仔細觀察蝸牛行走過的地方,看看有什么發現。”在探討的過程中他們一邊觀察,一邊記錄——“黏液對于蝸牛的行走有什么用處?”“蝸牛的眼睛在哪里?”“蝸牛喜歡吃什么?它是害蟲還是益蟲?”“蝸牛可以吃嗎?”……
幼兒都有自己的不同發現,筆者將他們發現的秘密記錄下來,并及時搭建適切的探究支架,例如,通過播放相關視頻讓幼兒知道黏液具有保護蝸牛腹足的作用,避免在爬行時腹足與地面直接摩擦而受傷。這一過程中,他們的認知和探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科學探索活動的展開,幼兒對蝸牛的興趣依舊不減,因為他們了解得愈多,同時想知道的也就更多了,在教師的不斷引導和助推下,幼兒陷入了更深的知識旋渦。有一天一名幼兒早上來得比較早,他拿起一個蝸牛的盒子觀察了很久,然后激動地跑過來問筆者:“老師,你看這個黑黑的是什么?難道就是蝸牛的大便嗎?”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和他一起討論起來:“這個到底是什么”“蝸牛的便便就是黑色的嗎”。參與討論的幼兒越來越多,都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幼兒張可緹說:我在書上看到過,上面說蝸牛的便便顏色不同,它吃什么顏色的東西就會拉什么顏色的便便。張心桐接著說:對啊對啊,我在“巧虎書”里面也看到過的。其他小朋友對此都很驚訝,這是真的嗎?
“孩子們,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養蝸牛,好嗎?”于是我們就開始了飼養蝸牛活動。自然角里面,教師協助幼兒將捕捉到的蝸牛進行分組編號,然后由幼兒自愿領養。關于怎么養,他們進行了自主討論。最后共分成六個組,第一組選擇給蝸牛喂白菜……第六組喂香蕉。他們自己商量好了輪流帶相應的食物,并細心照料蝸牛。幼兒在蝸牛的觀察記錄本上簽上自己名字的那一刻,開啟了飼養蝸牛的發現之旅。輪到自己照顧蝸牛時,幼兒總是早早地來到幼兒園,仔細觀察蝸牛是否吃了他們喂的食物,蝸牛的便便顏色是不是發生了變化……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周的觀察幼兒都陸續發現了蝸牛便便的變化,其中胡蘿卜組蝸牛便便的顏色最為明顯。
幼兒把蝸牛養在自然角里,每天時不時地三五成群地輪流過去看看蝸牛,看到他們滿懷好奇又歡笑著的樣子,筆者知道他們十分投入。為了考察幼兒對蝸牛外形的熟悉度,專門開展了一節關于蝸牛造型的美術創作活動。筆者引導:“你們看到的蝸牛是什么樣子的?”,追問:“殼上的花紋是怎樣的?像什么?”順著幼兒的回答,筆者和他們一起畫下蝸牛的頭、身體、殼、觸角,接著讓他們自己試試畫完整,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在畫紙上創作,一只只靈動活潑、稚拙可愛的各有特色的小蝸牛便顯現在眼前,教師通過畫來了解幼兒對蝸牛外形的觀察程度。
外形構圖已經完成了,筆者給予幼兒們以肯定并繼續引導:“那接下來可以選擇你喜歡的材料為你的蝸牛穿上漂亮的衣服啦!”他們興致勃勃地繼續為畫添上色彩。有的選擇油畫棒為蝸牛穿上了棒棒糖模樣的彩色衣服,有的選擇用勾線筆給蝸牛穿上黑白的衣服,有的選擇用卡紙剪貼成蝸牛的各種造型的衣服,有的選擇用毛線給蝸牛穿新衣,還有的為蝸牛戴上了皇冠,把蝸牛打扮成了可愛優雅的小公主呢……
筆者將幼兒畫的蝸牛作品張貼展示在主題環境展板上,一只只靈動活潑、陽光可愛的小蝸牛仿佛正向我們爬來。幼兒看到環境中貼滿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自己探索而得的成果,心里滿是激動,更是洋溢著自豪!在區域游戲玩耍時,他們不由自主地做起小蝸牛,他們用橡皮泥搓成長條,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制作成屬于自己的小蝸牛,創意多多,彼此時不時發出驚嘆聲。當一只只形態各異的小蝸牛展示在大家面前時,幼兒們歡呼雀躍,滿滿的成就感。
教師在閱讀區投放了一些關于蝸牛的童話、科普的繪本和書籍,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隨意進行翻閱。于是我們回歸語言積累,讀繪本,讓他們在閱讀中將所有的知識點進行匯總和梳理。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幼兒興趣盎然,更深層地了解了蝸牛的特征和習性,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繪本的創編,以第一人稱編寫蝸牛日記。他們個個認真努力熱情高,想象力豐富。每個幼兒都續編出了獨一無二的《蝸牛日記》,還繼續進行延伸創作“童心童畫”,教師從畫作中發現兒童的閃光點,更深入地讀懂了兒童的語言。
通過一系列的課程實踐活動,幼兒既獲得了蝸牛的相關知識,同時也很好地發展了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