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婭
教材中所謂的非文本資源,是指教材中除了文本以外的插圖、田字格、背景顏色搭配及各種裝飾性圖案等,是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匹配一副或多幅插圖,文后緊跟田字格及裝飾性圖案,教材的編排圖文并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利于激發低年級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低年級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強,對課文中非文本資源的認識理解能力要高于文本資源,合理利用好非文本資源不僅有利于調動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效果。
插圖是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重要的非文本資源,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匹配一幅或多幅色彩鮮艷的插圖,圖畫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與文本相吻合,是對課文的補充說明,在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導入新課,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角色。教材中有些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距較遠,例如,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述了毛主席在沙洲壩領導地方革命時,看到鄉親們吃水困難,就帶領戰士為鄉親們挖了一口井,鄉親們為紀念他,在井邊立碑刻字的故事。現在的學生難以感受過去那種艱苦的生活情景,要想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并非易事。筆者在教學時就將課文中的插圖放大,讓學生觀察并向學生提問:這幅圖和以前見過的圖有什么不同,背景顏色灰暗吧。你們見過井嗎?井邊為什么還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什么字?學生回答后,筆者開始導入:在那個年代,與我們現在飲用自來水、礦泉水不一樣,毛主席和鄉親們吃水都要到井上去挑水,以此幫助學生理解當時生活條件的艱苦,然后再和學生一起通過課文了解和感受毛主席關心愛護人民群眾,為人民群眾解決吃水困難的事跡。
其次是化難為易,幫助教師有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重難點。插圖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起著重要的補充說明作用。有些課文插圖是根據文本內容定向創作的,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并根據插圖理解課文內容,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教材一年級下冊《小公雞和小鴨子》的第一幅插圖是小公雞和小鴨子捉蟲子,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小公雞和小鴨子嘴巴有什么不同,進而理解為什么小公雞能找到許多蟲子,吃得很歡,而小鴨子捉不到蟲子急得直哭。文中第二幅圖是小公雞不聽小鴨子的勸說偷偷地下了河,差點淹死,可愛的小鴨子就讓小公雞坐在自己的背上上了岸。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小公雞和小鴨子腳的不同,理解為什么鴨子會游泳,而小公雞不會游泳,這樣這篇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及重點難點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最后是巧借教材插圖搭建口語交際平臺。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容易被文本中色彩鮮艷、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圖畫吸引,從而激發觀察、想象和主動閱讀的興趣。教師可以借用插圖這一直觀手段,傳授學生觀察圖畫的方法和語言表達的技巧,引導他們逐步學會觀察圖畫,利用插圖進行表達訓練,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用自己的話把自己想說的內容有序地表達出來。例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口語交際《小兔運南瓜》一節有三幅插圖,第一幅是小兔在山上發現一個大南瓜,第三幅是小兔把南瓜運回家得到媽媽的夸贊,第二幅插圖上有個大大的問號“?”,教師教學時就可以先出示第一幅插圖和第三幅插圖,讓學生把看到的內容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按一定順序表達出來,然后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事件發生的過程,即第二幅圖要表達的內容:小兔用什么辦法把南瓜運回家的,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此外教師也可以在看圖說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系統地寫出來,編成小故事。
運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說話、寫話是小學生一種重要的表達能力練習,學生從低年級開始訓練,可以扎扎實實地練好寫作基本功,為培養寫作興趣、不斷提高寫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又是低年級階段小學生寫好方塊字的起點,小學生規范書寫,離不開田字格,而田字格也是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的非文本資源,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生字通常用田字格展示。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就可以利用田字格這一非文本資源,將抽象事物變得直觀形象,有利于學生更清晰、更直觀地觀察,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臨摹,練寫,更好地把握漢字的結構,抓住要點提高練字的效率。實踐證明田字格作為訓練漢字書寫的輔助手段是非常有效的,對于一、二年級小學生寫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規范學生的書寫行為,而且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非文本資源除了課文插圖及田字格外,還包含教材中田字格、文字和背景顏色以及裝飾性圖案。這些非文本資源同樣會引起學生的注意,讓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教師引導學生正確利用教材中豐富多彩的文字顏色,可以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辨別能力,陶冶小學生藝術情操。多音字教學是識字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學習起來耗時費力,例如,教材一年級下冊《樹和喜鵲》一課的識字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正確認讀“只、種、樂”三個多音字,認識偏旁“子字旁”和“倒八旁”。課后生字欄里“只、種、樂”用藍色標記,“子字旁”和“倒八旁”用紅色標記,這樣教師在識字教學時,就可引導學生觀察每篇教材后面生字欄中字的顏色,其中藍色的字就是多音字,生字欄上面的紅色筆畫就是偏旁。教師只要交給學生正確的識別方法,學生在識字時會關注這些多音字,成為有心人。此外田字格的顏色與生字顏色的搭配,和諧、透明清晰、一目了然,能激發學生書寫興趣。
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每篇課文后面還設計了一些要識記的帶有背景顏色的詞語和表示序號的裝飾性圖案,這種背景顏色和裝飾性圖案同樣是低年級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化文本的重要資源,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如“讀一讀、記一記”環節和“讀一讀、說一說”的環節,詞語都配有不同的背景顏色,語文園地也有一部分文本配有背景顏色和表示序號的裝飾性圖案,這些背景及圖案色彩豐富、鮮艷、明亮,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記憶,促進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美育,陶冶了小學生藝術情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社會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非文本資源會越來越多,圖案設計會更美觀、更清晰、更形象。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利用好這些非文本資源,對課堂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會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