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小學高級教師 全國模范教師安吉縣小學科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葉 軍
教學實踐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學生應該怎樣學科學?我認為應該體現(xiàn)六個字——實踐、理解、遷移。
實踐、理解、遷移是科學教學追求的三個層次。科學教學首先是實踐,讓學生手腦并用,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親身經(jīng)歷探究過程,在探究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內(nèi)容的深度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遷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三者關系中,實踐是基礎,理解是核心,遷移是目標。
實踐,科學教學最重要的途徑。實踐指學生主動、親身參與科學探究過程。當前的科學教學,雖然有科學教具箱、材料箱等為教師提供方便,但是,相對學生的觀察實踐活動需要,仍有許多材料缺乏,需要教師從生活中去尋找而用于教學。很多時候教師覺得微課、視頻等多媒體材料向學生呈現(xiàn)了完整、詳細的過程,比學生在親自觀察、實驗中能獲得更多,以此來代替學生的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殊不知,對學生來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fā)現(xiàn),沒有動手就沒有體驗和探究。
因此,強調(diào)學生的動手實驗和實踐,強調(diào)學生的親歷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對學生的科學學習來說,“聽過的,忘記了;看過的,知道了;做過的,明白了”,也說明親身參與、親自動手對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性。科學實踐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是學生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主動觀察、探究的過程,是形成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概念建構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
理解,促成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科學實踐和探究,核心是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即學生是如何去學習并解決科學問題的,包括模型建構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三個方面??茖W課不僅僅是動手操作,而且要將學習內(nèi)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相結合、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理解自然現(xiàn)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著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當前的科學教學,雖然注重了學生的實踐觀察和實驗操作,但是,學生觀察、實驗、實踐活動中思維含量偏少,教師對學生的活動往往指導過細,甚至不需要學生動腦筋,只按著教師的要求、指示去做就行,教師的思維活動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抽象與概括、分析與解釋等科學思維能力缺失,科學課也就背離了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和探究實踐能力的初衷。
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關鍵在于理解,也就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對于“運動和摩擦力”的認識,學生固然可以通過實驗桌上的模擬實驗認識到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很多,但是,如果教師讓學生親自體驗去推一推沒裝輪子的箱子和裝了輪子的箱子,學生就會對不同摩擦力的大小有深刻的體驗和認識。
理解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了真實的體驗和感受,并與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產(chǎn)生聯(lián)系,就能形成新的認知,并能用新的認知去解釋和解決問題,對所理解的對象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包括對語言材料加以組織,改變其表達方式,即初步達到理解的層面。
遷移,讓學生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遷移運用是學生科學學習理解水平的深度體現(xiàn),是達到了對所學科學內(nèi)容的本質的理解,是理解的高級水平。
學生學習科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等方面的素養(yǎng)均有所發(fā)展,能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能用課堂習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即學以致用。
遷移是學生在概念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重新建立或者調(diào)整認知結構,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并使知識得到廣泛的遷移,知道它是“為什么”。在學生的科學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能夠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并對問題解決的方法進行科學的解釋。
實踐、理解、遷移的課堂,是高效的課堂。其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理念,是關注學生如何學習和思考。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時間和活動空間,力求讓學生有充裕的自主學習機會從事探究活動,從而達到科學學習的實踐、理解、遷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