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麗娜(江蘇:豐縣創新育人學校)
科學課的設立,旨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生活與自然界中的現象,并從中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現象的關注及探究發現的能力。這一過程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從小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愛。科學的教學離不開探究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學生的親力親為,過程遠比結果重要,能力遠比知識重要。探究理念下,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開展探索與發現活動?筆者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點思考。
教學設計歸根結底要樹立學生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首先,有效的教學活動要求教師做到“目中有人”,將目光投放到全體學生身上,尤其不要忽視弱勢學生。科學課程的設置不是為了培養少數優等生,而是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與發展的機會。基礎性、普及性是小學科學課的基本特點。因此,無論學生的年齡、性別、個性、民族、經濟和知識背景等存在怎樣的差異,教師都要給予他們平等的探究與發現的機會,從而促進每一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探究實踐活動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豐富學生科學素養、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小學各年級的科學教學活動中,有許多探究活動需要在課外進行,也要經歷較長時間的探究過程。教師要注重研究課內外探究活動的指導策略,對整個過程進行認真策劃和反復論證,為學生創設和諧、安全的探究氛圍與環境。
教師要將探究式學習真正貫徹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這種學習方式最適合科學課,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望,從而收獲成功體驗,建立自信。比如,教師通過創設測水溫的情境引出所要探究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經歷預測水溫變化、制訂計劃、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拓展延伸的探究過程,進而在獲取科學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實事求是、追求創新的科學態度。
“突顯主體,引領探索”要求教師擺正自己的位置,突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是探究的主人,是課堂的主人,教師一定要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激勵者的角色。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教學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經驗,引領學生由已知探索未知;要善于創設良好的探究氛圍,促進學生張開思維的翅膀,進行自主反思、調控,成長為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探索者。“突顯主體,引領探索”,要求教師選擇的探究內容要注重科學性、合理性、目的性、計劃性、發展性、趣味性,并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要保證探究結論的正確性,允許學生有新思想、新行動、新發現,在尊重證據的前提下允許學生挑戰權威。“突顯主體,引領探索”,還要求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表達時間,引導學生大膽地觀察與發現,勇于表達與交流,想說、敢說、會說,能夠有根有據地說清楚;教師不隨意打亂學生的思路,對學生表達中的障礙給予適時的鼓勵、引導。
科學教學強調以探究為核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科學知識是載體,教師的作用不是直白地“告訴”,不是“和盤托出”,而是引導學生經歷探究科學的全過程,并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形成科學態度、掌握探究技能、獲得科學知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務必要求學生尊重事實,占有證據,并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搞好全班交流。組內交流可能具有片面性、模糊性和不準確性,所以教師要根據需要,適時地將小組的數據呈現出來,或用表格突顯各小組的重要數據信息。在此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對各小組收集的重要數據信息進行深入分析、歸納、概括,找出共性的數據信息,得出結論,并引導學生將結論與猜想和假設相比較,進而證實科學結論。例如,“月相觀察”這一探究活動要持續一個月,教師要向學生闡述觀察月相的目標、意義和記錄方式等,要求學生持之以恒地觀察。觀察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交流與分享,不斷激發學生的觀察動力,保持探究熱情。如,及時引導學生推想“明天的月亮會是怎樣的”,通過提交新任務的方式推動學生探究。
課程標準是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遵循課程標準設計教學活動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則。如何依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是教師參與教學內容構建的重要能力體現。小學科學教學面對的是小學生,小學生的學習狀況受心智發展水平限制,難易程度不當不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也不適合教師的教。適切性原則要求教學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背景,要與學生的生活接軌,具有一定的“親和力”。在教學內容的取舍與改進上,教師要依托教科書,研究本學期有哪些內容適合學生開展探究活動,要明確探究目標、探究時間、探究準備等,確定有哪些是課堂的前置探究,哪些是課后的拓展延伸探究。
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根據科學的特點,本著“將課堂探究持續到課下”的理念,將探究過程向課前、課后延伸,倡導探究過程的完整性。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每一個探究步驟的設計直接影響學習目標的完成,這就要求教師掌握每個步驟的學習目標,明確操作要領。
例如,教學教科版六年級《鐵生銹》一課,結合科學探究的八大要素,筆者列出了課堂教學中所包含的各個要素之后,依次推進了如下教學環節:小組討論,列出“鐵生銹”探究過程,即匯報交流→達成共識→得出結論。而在引導學生分析課堂探究各要素時,則以分組研究為主要形式,以“鐵生銹”為探究主題,遵循探究程序,討論下面問題:①為保證課堂探究的順利進行,課前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學習目標是什么?②應該如何操作?③課堂探究每一步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應該如何操作?
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探究要素都要圍繞目標扎實推進,認真求證。在實施過程中對每一要素都要仔細思考與設計,切實處理好科學探究與概念、技能、創新思維及實踐運用的關系。每個要素不需平均用力,而要瞄準重點,并結合探究的內容、目標及學生的經驗背景、知識水平等因素來分配精力。總之,小學科學教學內容設計應遵循課程標準的引領性、適切性、綜合性、生成性等原則,引導學生有條不紊地開展探究,從而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人,從來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不能壟斷課堂,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相反,要俯下身子,深入學生中間,做學生的大朋友和“導師”,循循善誘,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行走在探究與發現的路上。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良好探究氛圍的營造,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的興趣與熱情。在“教”和“學”的師生雙邊活動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鼓勵者的角色,真正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與探究的主人,能夠集中精力、發掘潛力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動,體驗發現的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
譬如,教學四年級《不一樣的電路連接》這一課第二部分內容時,筆者引導學生研究、比較兩種不同的連接方法,先后組織學生完成兩項探究活動:第一項活動是探究與發現電池存在兩種不同的連接方法。筆者將2 節電池、2 個電池盒、1個小燈泡、1 個燈座和4 根導線發給各個學習小組,并要求他們運用眼前的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只要能夠使小燈泡亮起來即可。學生饒有興趣,自主性得到張揚。第二項活動是探究與發現小燈泡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連接方法。筆者要求學生運用下發的材料探究小燈泡的連接方法,讓小燈泡亮起來。在學生進行嘗試、探究的過程中,筆者則深入學生中間,適時地捕捉學情,并恰到好處地予以指導、肯定與鼓勵。這是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對知識的獲取來說,這樣設計與組織探究活動,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發現并聯電路和串聯電路本質的不同,從而豐富與提升學生對電路的認識,體驗發現的喜悅。
探究與發現需要情境與評價的激發與激勵,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時空的支持。倘若教師缺失了時空的概念,眼里只盯著知識的傳授,只注重一味地灌輸與注入,而不注重探究的過程,那么,這樣的教學是不受學生歡迎的,是違背科學教學規律的。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只有在自主發現的過程中,才會被不斷地強化與內化,進而提升學科學習能力。
譬如,針對“點亮小燈泡”這一教學內容,筆者運用充裕的時間,依次呈現四種連接方法,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比較、用心思考,進而發現問題。之后,筆者要求每一個學習小組推薦一名學生當眾匯報自己小組的意見。學生發言踴躍,各抒己見,說得頭頭是道。通過這樣的交流與思維的碰撞,學生很快明白了電流的路徑,知道了哪種連接方式會使小燈泡發光,也知道了錯誤的連接會導致小燈泡不發光,且發生短路與斷路。而這些成果的獲得,是需要時間保證的。沒有時間,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學生是不會真正獲得提高的。實踐證明,只有給予學生充裕的時空,給予足夠的信任與期待,學生才會迸發探究的能動性,全身心地投入探索、發現的活動中,并且借助交流,分享思維的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
綜上所述,課程基本理念指導小學科學課的設計、實施、改革與發展。當前,不同國家關于小學科學課的基本理念不盡相同,但可以看出,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等,是當前一些國家共同的主張。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為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教師要杜絕“直白地告訴”,而要引導學生親歷實驗與探究的過程。教師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法,切實樹立情境意識,注重氛圍營造與時空支持,構筑動力系統,從而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樹立自信,保持熱情,發掘潛力,真正成為探究、發現的主人,逐步提升科學素養,為將來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