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興(浙江:杭州市臨平區育才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在素質教育形勢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課堂知識學習中有較強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生個人學習效果得到提升。教師要把科學知識以學生易懂的方式展現出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切實地推動學生個體學習熱情的提升。在小學科學課堂作業布置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動手操作練習,使學生能夠在動手操作的具體步驟中,把握方法,開發學生自身的學習潛力,切實推動學生個體學習效果的提升。作業內容還應注意充實,以適應學生對于小學科學課堂知識的學習需求,確保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夠較好地掌握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個人的學習能力。
在當前小學科學作業布置中,很多教師對于科學課堂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忽視學生的發展需求。小學科學與語文、數學、英語不同,教師與家長都不注重學生科學成績,學生只要能在教室內完成學習任務就能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對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要求較低,造成學生對于科學的學習熱情不高。學生對于小學科學課堂的學習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課堂的學習過程也不會主動思考。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小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接受程度不符,造成課堂教學缺乏邏輯性,不能很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效果。很多教師在布置科學作業時,常常忽視學生的主動實踐,更多地要求學生課前收集各方信息,拓展科學知識視野。很多學生在收集資料時,對有關知識學習不深,只停留在表面上,起不到很好的作用。教師布置作業的形式不靈活多樣,常常用單一的課內所學內容來布置作業,無法體現作業多樣化的特征。很多教師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對于科學教材的研究不夠深入,甚至有的教師本人也欠缺科學知識專業素養,致使各方面工作都不能有效進行。課堂教學存在很大局限性,不能適應學生自身學習與發展的需求。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科學技術得到很大發展,新時期對于未來人才的科學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教師需要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儲備確保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有效地把握相關的知識。同時,在小學科學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需重視對日常作業的研究與分析,并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不斷豐富小學科學作業形式,并及時對課堂作業內容加以補充,開闊學生的視野,以確保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教師還應該使學生在課下學會借助多種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發展。
“雙減”政策下,小學科學作業的布置應減少機械化作業,強調作業形式靈活多變,以滿足小學生科學課堂知識的學習需求,同時還應借助科學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科學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確保他們掌握學習方法、發展科學素養、提升學習能力。在小學科學作業布置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分析和研究課堂問題,并通過聯系學生日常實際生活經驗,使他們對科學知識學習產生好奇心理,受好奇心理驅動,積極主動地探索科學知識,并以此為基礎,掌握科學課堂中所學習的內容。教師應該重視科學分層布置作業,根據不同學生實際發展需求,全面考慮各種因素,為學生分層次布置不同作業,以適應學生不同階段的科學學習需求,切實保障學生提高自身學習效果,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繼而適應其學習與發展需求。
比如,布置《種植我們的植物》這節課作業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己挑選不同的植物并親手種植,讓他們在種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工作的快樂。教師可組織學生分組完成種植任務,并分別為各組布置不同的作業,部分學生還可收集有關植物種植方面的知識,有的學生能注意到植物種植之后的培養,有的學生能做植物生長過程記錄等等,并結合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全組成員共同分析。通過對不同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能夠確保每一位學生參與完成科學作業,從而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能夠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鞏固。這樣的形式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科學作業的完成質量與成效,開發學生學習潛能。
在當前小學科學作業布置中,教師應重視科學作業內容的豐富性,確保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與技巧,促進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的提高。在充實科學作業內容時,要以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為前提,發掘科學教材的內容,并與學生興趣相結合,恰當地對課堂教學內容加以補充與拓展,以科學的作業形式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從而使學生拓展課堂上所學知識。在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的現代教學課堂上,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錄制有關微課視頻,使他們在課下完成科學作業時產生觀看和學習的興趣。教師將本節課的拓展知識,通過微課視頻進行展示,有利于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對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進行鞏固,從而有效地推動學生提升自身的學習效果。
比如,教學《蠶的生長變化》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視頻的形式,給學生播放蠶生長的變化,使學生認識蠶特定的生長周期和不同時期發生的變化。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為學生錄制蝗蟲或其他動物成長的錄像,以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飼養蠶,飼養期間要注意觀察,適時觀察不同生長周期蠶的變化,并與學生課堂上學到的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生在課堂上鞏固已學知識,還能增加學生日常養殖經驗,對學生自然教育具有更大的助力意義。
教師要加大實踐作業數量,減少讓學生抄或者背的機械化作業數量。科學課應重視對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與技巧,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對小學生而言,學習科學知識需要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只有讓他們在親自動手操作和實踐的過程中去感受知識、獲得知識,才真正有助于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發散他們的心智,促使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教師應當注重指導學生在動手操作實踐過程中,對相關內容進行把握,確保學生提升個人學習效果,切實推動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教師在布置實踐作業時,還應充分考慮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以不同方式來組織學生,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在課后實踐作業中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小學科學作業布置應以發展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為重點,有助于學生良好學習態度的形成,并促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個人學習能力。
比如,在《點亮小燈泡》這節課的作業安排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從家用電器和家用燈泡兩方面進行原理分析,請學生親手接一下小燈泡的線,使小燈泡亮起來。這樣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積極地開展課堂知識探究活動,以適應學生個人學習與成長的需求。同時,通過點亮小燈泡,提高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與學習的自信心,督促他們在進行學習時掌握學習方法與技能,促進科學素養的提高。
不同的作業形式應及時進行課堂評價,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作業反饋,指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進行教學研究分析。在“雙減”政策下,作業安排應滿足學生的需要,減輕學生的壓力和負擔,但也應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應綜合各種因素,確保作業前后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積極完成作業,確保學生通過科學作業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例如,在學習“分類與回收”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垃圾分類和回收,了解垃圾分類的依據,知道如何回收利用。在家庭作業的布置上,學生可以制作手寫報紙,宣傳垃圾分類,同時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培養個人在生活中的垃圾分類意識,也可以告訴家長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促進垃圾分類思想的滲透,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有很強的鞏固作用。教師還可以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觀察學生的日常垃圾分類行為,及時反饋作業,確保科學作業的質量。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保證學生在科學課堂知識學習中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和技能,促進學生個人學習效果的提高。在小學科學作業的布置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探索課堂上的科學知識,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中的方法和技能,有效促進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要注意實踐作業的布置,讓學生利用家庭資源的優勢,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各種操作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科學知識的學習經驗,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