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良梅(福建:泉州市泉港區第三實驗小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科融合成為學科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成了探索創新教學實踐的重要途徑。科學知識為數學教學提供了值得研究的有趣的問題,數學為科學提供了有力的數據分析工具。在小學階段,數學與科學這兩個學科之間互為關聯,水乳交融。因此,數學教師應順應學科融合的教育趨勢,積極探究、優化在教學中融入科學知識的教學模式,堅持以生為本、資源共享,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探索學習,享受成功的喜悅,是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將科學知識融入小學數學,能夠為數學打開一扇大門,讓數學知識以更加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入研究科學與數學課程之間的融合點,設計令學生感興趣的探索活動,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現知識、提升素養。
如,在整合了科學知識與數學知識后,教師以“神奇的紙”為主題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課堂教學開始,教師開門見山,引導出紙的特點和用途,讓學生通過觀察瓦楞紙的形狀,發現瓦楞紙側面的一小部分像一個個三角形,連在一起是鋸齒狀,并點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它的形狀。接下來,設計探究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了解瓦楞紙的彈性、隔熱效果和承重力。在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數學的統計來分析瓦楞紙的特性,進而根據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科學知識、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最后,教師要求學生把紙放在水里,并適時提出問題:怎樣才能做到紙放在水里不被打濕?然后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在課下探究。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有科學知識,即對客觀事件的觀察、解釋和應用;又有數學目標,即對客觀事件定性與定量的分析。科學與數學知識的融合十分恰當也十分有趣,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激發了探究興趣,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計算,在探究科學知識的同時深入理解運用數學知識。
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提供相應的學具,要求學生開放討論,實踐操作,通過拼一拼、比一比、畫一畫、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來完成任務,探索周長的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等一系列過程,教師要在每一個環節都對學生進行及時引導,讓學生不僅能夠探索數學知識,更能夠理解這一思考過程的科學價值,從而提高思維的邏輯性。
在科學知識融入小學數學的過程中,教學的關鍵是激勵和喚醒。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學生的自主參與,教師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更要喚醒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樂于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科融合中實現全面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設計實驗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科學課程中學生會參與一些實驗探索,而其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自然也為學生的數學實驗奠定了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實驗指導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科學知識與數學探究相結合,為學生從問題入手,經歷猜測→實驗→結論的過程,在科學探索發現中深入數學學習。
例如,在教學“升與毫升”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入科學課程中關于“測量體積”的相關實驗內容,引導學生回顧、類比科學實驗知識,完成對容量單位的探究。具體地說:第一,設計問題,引出實驗。教師展示兩瓶飲料,并提出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喝飲料。那么你知道老師手中這兩瓶飲料,哪個多一些,哪個少一些?你是怎樣知道的?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得出結論,教師繼續提問:你的結論真的準確嗎?如果想要進一步探究,我們應該怎么辦?通過問題教師引出探索“升和毫升”相關知識的實驗。第二,展開實驗,引導探究。教師出示兩杯不同顏色的水(高度不一樣),并請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哪一杯水多。學生通過觀察給出答案。教師再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杯子,繼續提問:哪一杯裝水多。學生通過肉眼觀察進行猜測,得出的答案并不統一,教師借機引導學生思考:有什么好辦法來準確判斷、比較哪個杯子里的水更多?學生合作討論、動手操作,并給出了不同的實驗方案。有的學生把兩個杯子放在一起比較;有的學生把一個杯子裝滿水,再倒入另一個杯子里,觀察水能否裝滿另一個杯子;有的學生把兩個杯子都倒滿水,然后再分別倒進兩個一樣大的杯子里,觀察水在杯子中的高度。教師對學生的實驗方案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在此基礎上給出結論:杯子裝的水多,我們就說這個杯子的容量大。第三,繼續實驗,認識升和毫升。教師出示兩個高度一樣、裝著水的高度也一樣,但粗細不同的兩個瓶子(用不同顏色加以區分),然后設計任務:這里還有兩個瓶子。比一比,哪個瓶子裝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較的?現在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學生集思廣益繼續設計實驗方案。有的學生用一個大杯子,先把一個瓶子的水倒進去,做一個記號,然后倒出來,再把另一個瓶子的水倒進去,和剛才做的記號比較;有的學生將水分別倒進兩個一樣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個多;還有的學生用量杯測量出瓶里的水的體積。針對學生的實驗,教師引導他們認識要想精確測量液體,就需要用到計量液體工具,而這些工具上的“l”“ml”就是容積單位,即“升”和“毫升”。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用量杯測量兩個瓶子中的液體,并讀出兩個量杯中液面所在的刻度,記錄測量結果,切實體會、理解升與毫升的意義。
這樣的數學實驗設計與科學知識密切相關,學生不僅可以回顧測量的相關知識,也可以回顧實驗過程,進而發展科學精神,讓數學探索更加嚴謹、客觀。
科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合能拓寬學生探究學習的范圍,讓學生回歸生活、體驗生活,在實踐中全面發展。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索數學與科學的融合點,設計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學生結合科學知識探索數學,進而在思考、積累、感知中不斷成長。
例如,學生在科學課程中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等知識之后,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設計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并以“舌尖上的數學”為主題,引導學生展開實踐,通過計算、搭配等數學方法為自己制作科學菜單。在綜合實踐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指導:第一,精挑細選,準備食材。教師引導學生回歸生活,結合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以及向家長學習的營養知識,選擇各類食材,為制作菜肴做好全面準備。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思考,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喜歡的菜肴,說一說這些菜肴的營養。第二,構建展示空間,引導讀算思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素材、觀察計算、動手操作、小組交流、猜想爭辯等數學活動,營造活躍的數學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其綜合素養。在學生的熱情中,教師展示一道道美食,并讓小組之間相互品嘗。針對這些美食,教師提問:如何才能吃得既營養又健康呢?這一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認識到熱量、脂肪、蛋白質等等是健康飲食必須考慮的因素。接下來,教師出示相關科普材料,其中顯示“10歲左右的兒童從每餐午飯菜肴中獲取的熱量應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應不超過50克”等信息。基于此,教師提問:你的營養菜肴有沒有實現這個標準呢?你能算一算嗎?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各種食材的營養表,認真地計算著、比較著、討論著,并用心設計著營養菜單。第三,拓展升華,滲透德育。通過科學知識與數學知識的融合,部分學生開始反思自己的飲食習慣,教師也趁機對偏胖和偏瘦的同學提出葷素搭配、合理飲食、加強鍛煉的建議,進而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感受到知識的力量。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社會中存在的餐桌浪費問題,并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感受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道理,讓數學知識蘊涵著溫情滋潤學生心靈。
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拓寬視野,提高素養,健全人格。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將科學知識與數學知識進行綜合,為學生設計探索、實踐活動。體驗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了思考、積累、感知及成長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運用科學知識及數學方法,同時也接受了情感教育和價值引導,實現了健康成長。
總之,將科學知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對于推動學科融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基于此,數學教師要與科學學科的教師密切溝通,根據實際教學需要調整教材內容,讓數、科的結合呈現更高的知識含金量。同時,在將科學知識融入數學學科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面對其中遇到的新問題,進一步反思并努力推動數學和科學融合向縱深發展,在學科融合建設的道路上持續進行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