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翔
(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國際商學院 四川 成都 611844)
近年來,新建的普通本科院校正逐漸向應用型本科高校轉變,新文科建設方興未艾;同時,語言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國際體育交流、跨境電商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急需復合型外語人才,這些變化給英語專業特別是民辦高校的英語專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但另一方面,多數英語教師的學科背景與工作經歷單一,雙師雙能型教師數量偏少,師資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匹配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英語教師無論在知識結構上還是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能力上都有待提高。英語教師是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能力也必須要及時更新與提升,以適應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本文將嘗試從語言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民辦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師發展問題。
語言經濟學是以人力資本學說和教育經濟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交叉型學科,它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原則或方法,把語言和言語行為當作普遍存在的社會和經濟現象來加以研究[1]。美國經濟學教授Jacob Marschak 提出,語言是人類經濟活動中必須依賴的工具,與其他有用的資源一樣,具有經濟的屬性,即價值、效用、成本和收益[2]。加拿大經濟學教授Francois Vaillallcourt 在《從經濟學角度看人口語言和加拿大的雙語制》一文中首次提出語言具有人力資本的特性[3]。Chiswick 的研究說明,個體如果想要獲得某種語言能力,就須投入諸如時間、金錢等各種成本[4]。Bruthiaux 的研究表明,學習某種語言投入成本的大小會受到多種因子的影響,包括年齡大小、與該種語言的接觸程度、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差異等[5]。
從語言經濟學的視角來看,語言學習本質上是對人力資本所做出的一種投資,若要讓學習者使用所學語言達到某種經濟目的,那這種語言就應當是可以對市場經濟的變化和規律加以反映的。或者說,語言會為社會帶來價值。經濟發展趨勢將決定語言需求的趨勢,英語專業的發展正是因為英語在科技、文化、經濟方面具有明顯的經濟價值與優勢。換言之,只有良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的需要,英語專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而英語專業教師也應從經濟學思維的角度去審視自身的能力與英語專業未來發展的匹配度,不斷提升自己。
為促進英語專業教師發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對英語教師的發展提出了建議,“學校應制訂科學的教師發展規劃與制度,通過學歷教育、在崗培養、國內外進修與學術交流、行業實踐等方式,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理論水平與教學和研究能力。教師應樹立終身發展的觀念,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計劃,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6]。無論是學校管理者還是教師自身,均應認識到語言與國家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的關系,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教師的發展。
2.1.1 建立起教師發展的學校內部保障機制
學校應從內部管理機制上支持教師發展規劃。民辦高校應對勇于承擔新課程的教師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從工作津貼、經費、職稱上予以優待,形成科學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來激發他們職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教師的工作產出,從而提升職業獲得感和成就感。
2.1.2 做好面向社會需求的教師發展規劃
學校應面向市場,做好教師的發展規劃。例如,除了語言培訓、翻譯等傳統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形態的語言服務業也對構建我國經濟內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及“一帶一路”的建設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7]。學校應認識到語言產業是一種快速發展的知識經濟和綠色經濟,積極調研語言會展、語言直播、語言藝術等新興語言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并且從產業服務的視角來提升教師職業能力與素養,規劃好英語專業教師發展的方向。可以嘗試通過建立區域性語言服務研究中心的方式來實現英語專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語言服務作用,以此推動英語專業教師根據市場需求快速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
2.1.3 搭建好教師合作發展的平臺
以快速提升教學質量為目標,學校通過構建校際教學合作平臺或合作聯盟,可以與其他院校一起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不斷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所帶來的收益將遠遠高于投入的邊際成本。而教師通過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也充分發揮了個人所長,實現了教師資源的最優化[8]。
2.2.1 推行教師發展導師制,夯實教師能力基礎
民辦高校中年輕教師占比較高,其課堂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均需提高,因此可以組建資深教師教學指導團隊幫助年輕教師職業能力快速提升。職稱級別高、教學經驗多、科研能力強的教師可以作為職業發展導師,在教學和科研上對年輕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導師對年輕教師的示范和督促作用將促進其快速成長,能促使他們盡快明確自己在職業能力素養提升方面以及科學研究方面的努力方向。
2.2.2 組建教師互助小組,提升教師專業技能
隨著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發展迅速,大學教育教學理念也在與時俱進,因此,為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教師可以組建互助小組,學習使用數據模型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輔助,如學習問卷、學期成績、微課制作、翻轉課堂教學技術、網絡測試等技術進行分析。
2.2.3 以課改項目為載體,推動教師職業發展
英語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高低直接影響民辦高校的英語專業教學效果的實現。因此,英語專業教師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度將影響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效果。通過開展面向市場和崗位需求的課程和教學改革項目,可以引導教師根據英語類專業人才的崗位能力分析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重構英語專業課程模塊和英語教學內容,從以語言技能教學為重點向以綜合溝通能力培養為重點進行轉變,幫助英語專業教師解決專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脫節的問題,促進教師轉變自身職業發展思路,提升英語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專業服務能力。
2.2.4 注重特色發展,實現教師發展的差異化
以專業能力為本位的差異化發展是英語專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助于實現英語專業的科學化及效率化。既然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不只是面向教育行業,那么大學英語專業教師能力的發展就不能只局限于傳統意義上對語言教師要求的師范素養與教學能力,語言營銷、語言管理、語言創意等也是英語專業教師能力可以發展的方向。發展教師特色化語言能力,可以極大擴展教師的職業視野,激發教師的職業發展潛能。例如,一些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發展教師的雙語(外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教學技能,服務于當地方言、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培訓、語言翻譯、語言測試、語言出版等產業。此外,英語專業教師的數字化語言能力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特色化能力表現,并且英語專業教師數字化語言能力的提升必定會帶動英語專業學生的數字化語言能力的發展,這對促進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也是很有幫助的。
除了在語言教學能力上對英語專業教師不斷強基固本之外,還可以采取內培外引的方式,培養具有“雙師型”特征的專業教師隊伍。目前,高層次、復合型教學師資力量在民辦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師隊伍里還是相對薄弱的,這是制約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社會的發展,民辦大學的英語專業教師也需要具有“雙師”的能力。為培養應用型外語人才,英語專業教師除了語言功底扎實外,也需要懂得經貿、營銷、管理、金融與法律等學科專業知識。為加強教師“雙師型”能力的培養,學校可采取師資培訓的方式,鼓勵教師攻讀其他專業學位,參加各種研修班學習,有計劃地開展校企合作,選派英語專業教師去涉外企業頂崗鍛煉,或者利用暑期去單位調研,全方面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進而促進其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完善。
此外,民辦高校可以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根據本校的英語特色化發展需要,按適度、擇優的原則聘請企業專家特別是具有海外留學或工作背景的跨學科企業人才進校開展講座或者作為兼職英語專業教師,既能形成一支跨學科的教學團隊來共同促進英語專業的發展,也十分有利于專職英語專業教師對自身知識結構的優化。
綜上所述,英語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能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密切相關,英語專業教師的能力也必須要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面對充滿機遇、挑戰和不確定因素的時代,學校應以語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教師的發展,積極規劃研究英語專業教師專業成長方法與路徑,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 提升教師事業使命感和成就感,減少職業倦怠。而教師自身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以立徳樹人根本任務為旨歸,努力發展和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積極適應和推動新時代英語類專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