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秀琪 宜昌港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港口物流產業集群是指從業港口相關服務、相互之間獨立的公司,出于各自發展規劃考慮,以港口為核心載體,聚集在港口附近,通過共享港口資源,開展有關港口的業務活動,并在工作上產生相互協作與競爭的物流企業及有關機構單位所構成的產業機構形態。港口物流活動主要包括裝卸、倉儲、船貨代理、報關報檢、多式聯運和供應鏈服務等多種內容,不同業務的開展需要多家企業或機構進行合作。港口物流產業集群與腹地經濟的發展有較大的關聯性,產業集群對于整合資源、合理優化產業布局、建立創新體系、提高企業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
長江經濟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覆蓋包含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要加強長江流域的合作與內河航運作用,2014年指出要加強統籌協調,更好地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2016年全面闡述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強調打造長江黃金經濟帶。2017年十九大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2018年習總書記在武漢隆重召開深層次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趨勢交流會并強調了重要信息,注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趨勢是中共中央做出的重要決策,是與國家發展全局相關的重要發展戰略,2020年南京市座談交流會又進一步明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鑄就綠色生態為先、綠色發展的新的篇章。
2021年9月,我國發改委施行了《“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趨勢實施意見》,作為支撐點引導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管總計劃方案,在“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趨勢“1+N”規劃政策體系中處于“1”的影響力。與此同時于9月份印發執行的《“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綜合性道路運輸體系規劃》,是長江經濟帶發展“1+N”政策規劃體系“N”中第一個印發的配套設施政策,是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通暢中國國際性循環主要動脈、推動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平衡發展的主要著力點與強力支撐點。
《“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建設任務:第一,提升交通網絡通達能力;第二,提高城市群交通一體化發展水平;第三,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運送體系;第四,推動綜合性交通樞紐高效率連接;第五,提升綜合運輸服務水平;第六,推進交通綠色低碳發展。《“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與別的交通規劃對比,關鍵有下列五個特性:一是突顯長江軸帶引導;二是突顯多式聯運發展;三是突顯對外開放安全通道基本建設;四是突顯樞紐高效率對接;五是突顯交通出行綠色發展。
長江干線航道從云南水富起,至長江入海口止,全長2838公里,途徑云南、四川等七省二市,連接長三角、長江中游以及成渝三大城市群,是目前世界上運量最大、運輸最繁忙的內河水運通道。自201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有關借助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趨勢的意見和建議》至今,關鍵強調要加強長江經濟帶的基礎建設和聯通,其推動了長江經濟帶航空物流產業發展規劃。現階段長江經濟帶生產制造用港口泊位數整體呈現小幅降低的發展趨勢,而萬多噸泊位數卻顯著提高。與此同時,長江經濟帶內河運輸里程數呈現小幅提高趨勢,但等外航道公里數卻有些降低,這也在一定水平上表明了在我國級別航道構造日益升級,可以看出長江經濟帶航運條件較好[2]。港口泊位及航道條件的持續改善,對于推動長江經濟帶港口物流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支撐,由此形成了下游以上海港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中游以武漢港為中心中部地區、上游以重慶港為中心的成渝經濟圈的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構建產業集群經濟發展模式將是推動我國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首要是做好長江經濟帶港口物流產業集群頂層設計。加速創建有利于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機制,已成為危害港口物流產業集群不斷發展的軟約束能量。當前,國家和地方政府雖然通過頒布多項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制度文件,從頂層設計方面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但長江經濟帶涉及省市較多、跨度較大,不同地區的政策落實情況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均存在一定差異,尤其是不同地區的市場機制差異較大,彼此之間又缺乏統一的協調機制,便會弱化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的優勢,不僅無法整合優質資源,還會制約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發展。因此,長江經濟帶港口物流產業集群頂層設計有待加強。
當前,長江經濟帶各地港口及相關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機制,信息不對稱現象較為明顯,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港口物流產業集群規劃布局的動態完善,導致長江經濟帶不同區域以及港口的發展差異顯著。2020年,長江上、中、下游區段港口貨物吞吐量之間的差距較大,下游港口貨物吞吐量遠遠高于中上游港口。2020年,長江干線主要內河港口實際達到億噸吞吐量的港口有12個,但同處于長江下游的蘇州港和鎮江港,港口貨物吞吐量分別為55408萬噸和35064萬噸,兩港之間的差距明顯。由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形成了各地港口物流產業發展的巨大差異,以均衡發展為目標,長江經濟帶港口物流產業集群規劃布局有待完善。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更好地適應物流業務運作全球化的趨勢,港口物流企業將通過發展多式聯運及延展物流產業鏈等方式,實現傳統經營范圍的有效拓展。但現階段港口物流銷售市場全產業鏈發展趨勢過程落后,港口物流產業集群內的物流企業業務流程同質化,造成物流企業間的市場競爭無序化[3]。同時,港口物流與上下游其他運輸方式之間的業務協同不夠、資源融合不深,其依舊采用相對獨立、互不干擾的運營策略,不但不能合理充分發揮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的優點,還會阻礙全部長江經濟帶貨運物流行業的不斷發展。
港口作為現代的貨運物流服務站,在港口輻射源地區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愈來愈關鍵的角色,而臨港產業集群的發展又促進著港口貨運物流的迅速發展[4]。因此,在《“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引領下,長江經濟帶涉及各地省市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產業發展引導職能,積極借鑒國內外港口物流產業發展經驗,并結合長江經濟帶各地港口物流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國家和區域政策規劃等內容,統籌協調、因地制宜,做好港口物流產業集群頂層設計,創建有利于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機制,從外部政策環境與內部經營機制等各個方面,為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發展奠定基礎,全面提高港口間協同發展水平,提升物流運轉效率。
新時期,為進一步促進長江經濟帶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發展,各地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規劃和港口區位特點,優化港口物流產業集群規劃布局,并持續加強各港口間的整體協調力度,轉變因產業布局、通航條件、貨物進出口不平衡及物流資源匹配度不高等因素造成的各地港口經營發展差異較大的局面。同時,各地省市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港口物流產業整體開發力度,通過結合長江經濟帶區域位置優勢,規劃建設重點項目,加快發展第二、三產業,以全面提升港口能級,拓展綜合性服務產業鏈,豐富物流服務內容,從而為長江經濟帶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推動港口物流產業集群實現高質量發展。
隨著對外貿易往來的頻繁,世界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港口物流的內涵和外延正在逐步擴大[5]。在構建長江經濟帶港口物流產業集群過程中,為切實提升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的功能實效,各地省市政府要以國家宏觀政策為指引,結合各地區實際發展狀況,持續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港口集疏運保障能力,進一步推進各地區港口物流功能協同,以此推動產業集聚。隨著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也要向著現代化、信息化、數字化方位不斷進步,以最大限度弱化長江經濟帶不同省市、不同港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并積極推動港口物流功能協同,促進功能協同產業之間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建立相對穩定、可靠的集群內合作與信任關系,從而以港口功能協同推動產業集聚再上新臺階。
隨著市場競爭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經濟全球化、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在長江經濟帶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具備前瞻性管理意識與思維,可以遵循因時制宜、有效開發設計、科學整治的標準,以海港當然優點為基礎,依托長江經濟帶附近銷售市場,在保證港口物流傳統式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港口綜合物流功能,以提升港口物流產業經濟效益。同時,最大限度利用港口資源,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帶動港口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激發長江經濟帶市場經濟活力,為港口物流產業集群提供和諧、有序、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從而推動港口物流市場科學發展[5]。
“十四五”階段是港口轉型升級發展趨勢的關鍵節點。長江經濟帶涉及省市港口總數多、分布廣,且各港口的區域、貨類和資源都不盡相同,為加快港口物流全產業鏈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港口作為核心樞紐和物流產業鏈橋梁紐帶的作用,構建港口物流園區,形成前港后園的產業生態,通過加強港港、港園互通互聯,提升港口物流全產業鏈一體化服務水平,以不斷延伸港口服務業態。地方政府要科學制定外資引進政策,提升地區對外開放水準,進而為長江經濟帶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發展趨勢產生愈發充分的資產貯備、國際性領先技術性與管理經驗,以豐富多彩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產業鏈條。同時,建立港口產業物流聯盟伙伴合作機制,實現各方資源互補與共享,提升港口物流在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全過程、各環節的便利程度,以吸引船舶、貨物在此集散,推動港口經營業績提質增效。
長江經濟帶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港口作為交通物流樞紐的優勢,在“雙循環”政策的指引下,積極構建多方位、立體化的交通網絡格局,全面整合集疏運體系,推動水路、鐵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有效銜接,組織實施多式聯運,著力構建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立物流產業集群的網絡體系[6]。各地省市政府要做好港口轉型升級、臨港產業聚集和港城建設的總體規劃和政策指引,營造有利于港口物流產業集群與城市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外部環境,實現港產城融合發展。同時,港口物流業可以與臨港工業公司創建戰略聯盟,進而充分運用聯合自主創新的優點,使港口物流產業園與臨港工業產業園區產生相互配套、互利共贏,完成以貨運物流推動臨港工業、以臨港工業帶動港口貨運物流的正向循環[7]。
長江經濟帶港口物流產業集群為物流產業發展提供了特殊的產業組織形式,其不僅能夠提升港口產業經濟效益,還能帶動周邊地區實現產業快速發展。“十四五”期間,長江經濟帶各地省市政府要認真研讀國家宏觀政策,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加強港口物流產業集群頂層設計,優化港口物流產業集群規劃布局,推進港口物流功能協同產業集聚,加快港口物流全產業鏈發展,從而為港口區域內物流產業提供良好的資源共享優勢、外部經濟優勢和內部市場環境優勢,切實推動港口物流市場科學發展,實現港產城融合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