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珂辰
(中石化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728)
傳統紙質化的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抵押等業務,通常在線下交易過程中,可能由于銀行經營機構內控機制不完善、交易從業人員職業素養低、違規出借同業賬戶等的原因,而產生票據業務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及合規風險。如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有關票據行業業務量的數據統計表得出:截止2015年年底,商業銀行、財務公司紙質票據出票規模,占到整個金融業匯票量中占比達71.6%,而紙質票據的易復制性、易造價性,帶來線下票據交易的操作不規范、不合規風險。因而在金融供給側結構、票據業務交易及管理改革的背景下,通過建立票據市場良好的信用環境、票交所交易的集約化經營模式,進行票源分配結構、票據交易投融資方式、票據風險防控的優化與控制,作出票據中介經營管理流程的規范,以促進票據市場交易更加高效透明的業務運行。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商業銀行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抵押等業務,經歷了推廣、立法、快速成熟到不斷完善的發展時期。如1981年我國首次推出同城、跨省的商業銀行票據貼現業務,大力推廣銀行匯票、銀行支票、銀行本票和信用卡,使商業匯票承兌、貼現及轉貼現,成為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金融交易的重要模式之一。隨后在1993年~2007年的發展階段,中國人民銀行陸續頒布了《商業匯票辦法》《關于改進和完善再貼現業務管理的通知》《關于完善票據業務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法律法規,對票據市場價格、票據貼現利率、票據真實性交易、票據查詢、票據復查的業務開展,作出商票交易標準、交易流程的嚴格規定。
而2008年~2015年發展時期內,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推出與試行電子商業匯票系統(ECDS),主要用于應對票據承兌、票據貼現的龐大業務量,如據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國內銀行票據、商業票據的承兌貼現業務量達到峰值,其中承兌業務量22.4萬億元、貼現業務量102.1萬億元。為降低票據業務占整個商業信貸金額的比例,2016年8月央行下發《關于規范和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發展的通知》,針對電子匯票的全面推廣及發展問題,作出詳細的規范與說明,同時2016年年底在上海成立票據交易所,為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企業財務公司的票據周轉業務,提供票務交易市場、審查與管理服務。
如根據近年來上海票據交易所的統計數據得出,2018年~2020年國內商業匯票承兌發生額分別為18.27萬億元、20.38萬億元、22.09萬億元,商業匯票貼現發生額分別為10.22萬億、12.46萬億元、13.41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都保持在7%~9%的變化范圍內。截至2020年年底,國內票據交易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電票占比顯著提升,其中電子票據承兌所占比例為97.46%,電子票據貼現所占比例為99.81%,整個票據交易占比達到99.99%,票據市場的電子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1)全流程電子化票據業務的處理模式
在中國票據交易系統平臺的支持下,上海票交所遵循央行有關票據承兌、貼現、再貼現的操作要求,成立統一的票據電子化交易平臺,為參與票據業務的商業銀行、企業財務公司等主體,提供電子化票據的登記、清算、結算服務,完成一系列票據資金的承兌、權屬變更。如票交所電子化交易系統,可按照電子票據業務規則,統一紙質票據的標準格式、錄入與管理規范,由核心交易系統將某一時間段內的票據成交信息,進行申請憑證、核發與核轉憑證、簽發票據、通知收票確認、核轉貼現申請、存入與核轉托收申請、票據分類結算、退票交換與清算、托收成功入賬的電子化流程設置,并與外部的大額支付系統(HVPS)、電子商業匯票系統(ECDS)形成信息資源對接,來實現票據業務移交切換、票款對付結算的處理工作效率提升。
(2)票據電子交易系統的前臺、后臺一體化運作管理
2016年票據交易所成立后,國內商業銀行的所有票據,均需通過電子化交易系統,進行票據承兌貼現登記、報價、交易、托管的集中運作處理。而且近年來票交所借鑒銀行間債券交易、社會市場信貸金融交易的經驗,推出紙質票據錄入、核心交易清算與結算、風險統計監測、會員管理的服務模塊,加強不同模塊之間票據交易信息、處理信息的共享,以及多種票據業務執行的協調,保證以銀行票據交易為主的金融供給側環境下,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其他票據業務的合理高效運轉。
票交所票據電子化交易系統平臺的上線運行,對傳統以紙質化票據交易為主的業務模式,作出票據托收、貼現增信、票款清算、風險管理等流程的全面創新,并將票據業務的統計處理資料,存儲至云服務后臺的數據庫之中,推動票交所環境下的票據業務電子化、統一化控制與管理。
(1)市場參與主體變化
傳統紙質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抵押放款的業務,通常僅僅向商業銀行、財務公司等的金融機構開放。但根據2016年央行出臺的《票據交易管理辦法》,其將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主體,也納入到票據交易金融機構的體系之中,帶動了二級市場票據交易活動、金融信貸流轉頻率的加快發展。如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托資管產品、理財產品等,也能夠按照貸款、證券、理財的產品管理規定,申請接入票據電子化交易系統平臺,進行多樣化票據交易活動的執行。
(2)盈利模式的規范化
傳統線下市場的票據承兌、貼現交易,往往通過買入票據至到期賣出、頻繁快進快出交易等的方式,在短時間內賺取票據買賣的利息差。但票交所平臺的電子化票據交易模式下,線上市場票據承兌、貼現交易的信息非常透明,僅憑借快進快出的票據買賣,將帶來極大的市場投資風險、息差盈利風險,因而通常電子化票據交易的盈利,是圍繞著票據資產的產品類別作出創新,加快票據資產證券化、票據衍生品開發等。
票據交易所電子化交易模式的建立,打破了銀行、財務公司等為參與主體的票據交易壁壘,形成證券、基金、期貨、保險等公司法人為主的線上票據詢價交易模式。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規范和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發展的通知》(銀發〔2016〕224號)的條款規定,央行允許在銀行間的債券交易主體、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以代理的方式接入電子票據業務,開展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的交易活動。
在上海票據交易所、票據電子化交易系統平臺的支持下,可通過票據交易的頂層設計、金融產品樣態開發設計,帶動多種電子化票據衍生產品的推出,以保證銀行、財務公司、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票據交易盈利。
在以上票據交易信用主體、電子化票據交易平臺的前提下,可由不同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的票據業務現狀,開發出票據期權產品、托收產品、理財產品、證券化產品、遠期交易品等的衍生品,其中信用主體負責提供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業務的增信保證,依托網絡信息平臺生成票據產品申請表、電子化合同、票據交易成交單。隨后對于票據業務交易運行機制的創新,則通過設置票據意向詢價、請求報價、點擊成交的交易方式,開展票交所受理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業務的內控監管,以規范票據中介、交易員的網絡操作行為。
當前票據業務信息的統計監測、風險調控方面,通常依托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數據倉庫、分布式數據庫等的軟硬件,以及數據報表統計模型、票債分析模型,對票交所內部現有的票據交易系統數據信息,包括票據承兌、票據貼現、票據利率進行整合處理,向客戶提供規范的數據統計口徑、票據業務視圖,盡可能保證票據市場交易信息的準確性。
同時在票交所分布式大數據處理、票據交易監測平臺的背景下,開展票據交易類別、交易利率變化、交易兌付違約等的風險監測與調控,如2020年“智能化票據交易風險監測預警平臺”,已被申請為上海市金融科技應用的試點項目,可通過銀行、財務公司、企業間票據業務行為的多維度監測,發現票據交易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以便于管理人員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1)票據市場法律法規、信息透明度建設的滯后
面對近年來票據交易業務量的持續上漲,商業銀行、財務公司等金融機構主體的票據交易,容易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外部市場風險的嚴重影響,導致在票據承兌、貼現、結算等流轉過程中的經濟損失問題。
自2000年~2015年的發展時期內,我國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票據累計貼現量達到102.1萬億元,在票據簽發、承兌、貼現方面的業務需求量大,存在較大的信貸融資金額缺口。但當下多數銀行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票據交易管理辦法》《關于改進和完善再貼現業務管理的通知》《關于完善票據業務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等的法律規定,開展社會市場中的票據交易業務,缺乏不同地區、銀行內部票據交易規范的制定,使得多種票據資源配置、交易的協同性低,并造成票據流轉、資金支付等執行流程的脫節。
與此同時,線下票據市場交易的信息透明度角度,在市場準入、票據交易、票據清算與結算中,可能會存在“一票多用”“違規代持與代售”等的問題,需通過線上電子化票據業務交易平臺的建立予以改善。
(2)票據市場業務交易種類單一、信用體系不健全
一方面,傳統以紙質票據業務為主的市場交易模式,通常在票據交易類別開發、信用體系建設方面,存在著不完善不健全的問題,如各地區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的票據買賣交易,主要圍繞著票據業務的利息收益、非利息收益,進行票據承兌、票據貼現、票據代持、匯票簽發產品運營,卻缺乏高收益票據理財產品、證券產品的開發。且伴隨大量的中介機構介入到票據市場后,商業銀行僅僅憑借票據簽發的利息、手續費等獲得經濟效益的模式,逐漸面臨嚴峻的挑戰與危機。
另一方面,在票據業務、票據交易產品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有關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社會信用體系仍未建構健全。如對于不同金融主體的票據交易參與,缺乏客觀完善的信用評級制度、全面審查規范,忽視社會企業開展票據業務過程中,其本身產業經營、產品生產、財務資金核算的狀況,或者只是粗略進行相關票據信息的簡單審查,而由此帶來票據業務準入審計、交易管理的風險。
(1)銀行票據盈利模式、資產負債的風險
當前在票交所市場化電子票據交易的環境下,不同商業銀行、財務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票據業務,開始出現同質化競爭的發展趨勢,其本身的經營收益率也不斷下降。這一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央行實施長期穩健的貨幣政策,且票交所電子交易的市場報價非常透明,使得金融機構通過利差、手續費等的收益模式,面臨巨大的考驗與挑戰,不得不轉向以票據融資、理財產品投資為主的盈利模式。
而不同金融機構內部的資產負債、不良貸款狀況,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財務公司,則在發放貸款、票據貼現數額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呈現出逐年虧損的發展趨勢,通常票據承兌、貼現余額占總貸款比例的20%以上,造成金融機構本身票據業務經營的巨大風險。
(2)銀行內部票據克隆、詐騙的操作風險
紙質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業務面臨的風險,通常包括變造票、偽造票、克隆票等的偽造票據詐騙風險,由于線下票據交易的數據非連通化、管理松懈化,使得票據交易的系統操作風險難以得到控制。
如2016年焦作中旅銀行的偽造票詐騙案中,作案主體為銀行內部的離職員工,其通過雇人冒充銀行法定負責人、簽訂代理服務協議的方式,取得合作銀行開設同業結算賬戶、開通電子票據代理接口,開具簽發無資金保證的電子匯票,騙取巨額的虛假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資金,導致銀行票據承兌、貼現交易的操作風險。
(3)金融主體內部風險管控機制的薄弱
商業銀行票據承兌、貼現業務的開展,在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制定、職員任務分配與實施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合理、不完善的問題。首先票據業務的執行流程是以銀行總部為主,商業銀行總行具有先繳納保證金、后貼現的操作程序,但分行不具備票據貼現業務的資格,由此使得大量匯票承兌、貼現業務的開展,面臨著企業資產審核不全面、崗位違規操作管理不到位的情況,進而出現各項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業務的風險問題,亟須通過內控規范制定、監管力度的加大予以優化調整。
自票交所電子化票據業務網絡平臺建立后,各商業銀行、財務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票據交易,也開始摒棄紙質化票據承兌、貼現的執行流程,向著規范化、電子化的方向發展。因而建構以電子化票據交易為主的市場信用環境,可以將票據前臺、后臺的業務內容進行集中,由票據專營機構在一定時間內,作出票據承兌手續費、貼現利率、交易價格、保證金等信息的準確發布,提升整個票據業務的流轉效率、經營管理水平。
如2021年年初上海票據交易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票據交易電子化系統接入的會員機構超過3000家,系統參與者超過10萬家,涵蓋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商業銀行,以及財務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的類型金融機構。其中數百家券商、資管公司己參與到票據交易所的信息化系統中,通過電子化票據托管取代傳統的紙質票據,按照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票據承兌、貼現的審查與管理標準,有序開展票據市場業務,保證了票據交易實時信息的全面性、準確性。
票交所金融供給側改革發展背景下,多種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業務的操作實施,不再采取人工票據遞交、核驗、保管、托收等的工作模式,而是開始全部在電子化網絡票據交易平臺中完成。這一層級化票據業務管理模式下,對不同金融機構票據業務組織架構、崗位工作攤牌的設置與管理,便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當下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組織架構、任務分配的創新,主要通過建立票交所直連系統、票據牽頭管理部門,設置票據業務經理、票據交易員、票據管理人員的多層級組織架構,準確把握社會市場經濟、貨幣政策的變化趨勢,進行票據業務意向詢價、請求報價、點擊成交的任務分配,注重對票據信貸投融資、承兌、貼現的一體化管理。其中商業銀行總行具有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的交易權限,支行職員則負責票據承兌的客戶營銷、業務辦理操作,不同票據業務交易的信息資源共享、職員主體之間的互相配合。
票據金融業務供給側結構改革環境下,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的非銀行金融主體,也被納入到票據交易金融機構的體系之中,這就帶來票據承兌、貼現、轉貼現業務的激烈競爭問題。因而不同商業金融機構主體的票據業務經營,也要從票據交易產品、交易獲利模式方面展開創新,推出多種票據融資、票據理財類的產品,以及推行集約化交易獲利模式。
首先,商業銀行可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票據交易管理辦法》《關于改進和完善再貼現業務管理的通知》《關于完善票據業務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等的管理規范,與財務、證券、基金等公司進行合作,推出票據涌金池、票據基金的融資業務,向國內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小企業提供票據交易服務。其次,針對銀行票據承兌手續費、貼現利率、交易價格、保證金等的風險問題,實施集約化的票據交易獲利模式,將票據交易權限轉向上級法人,提升商業銀行與財務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之間,開展票據業務的交易議價、交易定價權,并由監管部門對票據中介機構的業務作出全面排查,以此降低各類別票據交易的風險。
面對票交所電子票據業務全面鋪開的發展形勢,通常借助于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數據倉庫、分布式數據庫等的軟硬件技術,搭建票據業務的數據報表統計模型、票債分析模型,進行票據交易市場中外部環境風險、內部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的實時監測計量,業務流程管控,推動多種票據交易準入、授信審查、承兌與貼現業務的順利執行。
如票交所平臺的電子化交易模式,是由票據市場交易員為主導,對票交所現有的票據交易系統數據信息,包括票據承兌、票據貼現、票據利率進行整合處理,在線審核電子票據報價、票據交易、債權債務關系的真實性。之后將票據承兌、貼現的交易信息,與網絡平臺的票據開戶行、承兌人等信息作出比對,向客戶提供規范的數據統計口徑、票據業務視圖,完成全流程票據風險的量化防控,盡可能保證票據市場交易信息、交易執行的客觀準確性。
傳統紙質票據的到期承兌可能遭遇拒付,而電子票據業務交易的新模式下,通常會采取票款對付(DVP)、純票過戶等清算方案,由買賣雙方在指定結算日,同步辦理票據債權過戶、款項資金的支付交易,其中票據過戶、資金支付二者互相獨立結算。而市場金融的法人參與者,可以通過純票過戶方式,在票據到期日由承兌人付款確認,或者由保證增信行的貼現人進行先行償付后,將票據返回至承兌人,并存儲票據承兌單、票據貼現憑證、查詢查復書、票據交易協議、補充協議至云服務后臺。
票據市場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背景下,上海票據交易所、電子化網絡票據交易平臺逐漸完善,也帶動票據融資、承兌匯票貼現、承兌匯票轉貼現、票據抵押放款等的業務,加快票據意向詢價、請求報價、點擊成交等交易方式的革新。因此,應從票據金融產品、交易運行機制、風險管控的多方面出發,進行商業銀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不同票據產品樣態的設置,推行業務集約化經營模式、信息化風險管控模式、票款對付的清償模式,以促進多種票據交易的合法合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