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寧 孫潔
(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所謂智慧教育,是伴隨著科技高速發展、技術不斷進步而帶動教育系統改革的一個結果,智慧教育通過把知識傳播者、知識接收者構建在一個智能化教育生態系統中,使得教學過程更加高效率的完成,智慧教育的運用是對整個傳統教育的變革,這種新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在互聯網+教育的不斷發展中,智慧教育理念變得更為適合于當今時代的教育。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高等教育在積極探索將傳統的教學過程運用互聯網加的形式進行一個新的構建,讓教學過程變得更加智能化,除此之外,現在的高等教育尤其注重對學生的動態管理,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更是對學生的學習質量評價有了一個新的要求,而智慧教育理念的引入,能夠很有效地滿足這種要求,所以智慧教育可謂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有力補充與提升,對于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態管理,對于學生的學業完成情況評價更為顯得合理化。而從當前的護理學專業教學來看,課程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顯得比較單一化,也沒有很好形成對學生在課程中的動態評價。這就需要當前的護理學教育注重對于學生參與更貼切的形成性評價,專業課程更是要構建起比較科學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首先是理論上的意義,本文的研究旨在在智慧教育理念下,探索一套切合于高校護理學專業的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在體系搭建上,注重對信息化教育教學技術的運用,可以說是對護理學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理論的一個很有效的補充,同時通過本文的探究,也為護理學的形成性評價找到了比較科學的評價指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當前的護理學課程評價理論研究內容;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在理論上也是對護理學教育理論的一個提升,對于護理學在智慧教育環境中的長遠發展有重要意義。
其次是現實意義。本文從對問題的分析出發,探尋當前護理學課程評價體系的不足之處,進而結合智慧教學理念,構建新的評價指標,最終形成比較科學的護理學專業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綜合來看,本文搭建出來的指標,能夠更好地適應于當前的護理學課程教育,護理學專業課教師更是能夠將這種評價體系很好地進行運用。
通過對護理學專業課程教學評價的現狀進行調研,發現一些專業課程在進行教學評價時,通常都是進行平時作業+期末考核的形式來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式相對比較單一化,得出的評價結果也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是否掌握了相應的護理學專業技能,這樣的方式顯然不能夠適應于學生對于更好的專業發展的要求,更不能達到對于更為專業型的護理學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尤其是從調研的情況中發現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護理學專業課程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和學情考核的過程中,做法相對比較落后,成績分數的高低成為了教師評價學生完成專業課程情況的首要或者唯一標準,最終很難形成有效的專業課程評價體系。
隨著信息化教育技術的不斷提升,職業教育在近幾年形成了全新的突破,很多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被打破或者改進,更為高效化、全面化的職業教育模式已經初步形成。然而從現狀來看,一些護理學專業課程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還沒有將信息化教學工具進行充分的利用,對于這些智能化教學工具的應用更多是體現在了教學課堂當中,對于課程的考核、對于學生技能掌握情況的評價等,還是通過傳統的試卷作為考核工具,這樣不僅降低了教學評價的效率,同時在考核結果上也比較片面化。
這樣的問題值得護理學專業課程教師進行反思,要適應職業教育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教師還應當在對學生進行課程考核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對學生的學情進行更為科學的反饋,這樣得到的考核結果不僅真實,還能夠更好地強化教師對教學進行改進和優化。
經過調查,現在一些護理學專業課程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和學習考核的時候采用的主要方式為在期中或者是期末通過考試的形式來了解和判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掌握到相應的理論學科知識,這樣的考核會形成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考核僅僅是考核,對考核后的改進很難及時有效地進行,即通過考核來發現教學的問題或者了解學生的問題后的優化相對比較滯后。在調研中發現,一些老師并沒有形成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及時性評價,不能及時評價就不能及時形成評價反饋,這樣既不能提升教學質量,也難以讓學生的專業發展有所強化。
因此,對于護理學專業課程教學評價應當是全過程性的,要形成“有教學就有評價、有評價就有反饋”的思想,通過搭建出更為全面的過程性評價體系,來讓評價的結構更具有針對性,讓護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有所建樹。
1.研究對象
采用自主報名,隨機抽取的方式選取我校2020級高職護理專業學生60名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其中女生48名,男生12名,年齡21.5±1.23歲。所有參與該活動的對象已學習《基礎護理學》,且了解該研究目的,自愿參與。
2.研究工具
周圍神經鞘瘤是一種多發腫瘤,其中既有良性病變,也有惡性病變。明確診斷的患者需要根據周圍神經鞘瘤所處部位以及與周圍組織關系確定手術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早期對疾病的有效診斷是實施治療干預的前提[1]。為進一步豐富周圍神經鞘瘤臨床診斷方法,總結不同影像學特點,從而為周圍神經鞘瘤的診斷提供依據。本文依據我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的45例周圍神經鞘瘤患者,回顧分析其CT診斷、MRI診斷資料,各項資料分析如下。
(1)智慧平臺課程考核考站
選擇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路潛主編第3版《基礎護理學》,篩選出適合形成性評價考核教學模式的章節作為課程考核范圍,根據《基礎護理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參照美國教育家布魯姆(B.Bloom)的教學目標分類法進行認知、技能、情感三大方面的教學目標的分析,結合線上化的教學管理平臺,構建并確立病案分析、護理評估、基礎操作技能、危重搶救技能、健康教育5個考站。
(2)各考站病例劇本
考站所應用病例均來自實際臨床病例,根據實際課程考核的需要,從臨床病例中抽取部分。在考核中,我們設置了與臨床情境高度相似的模擬情景,并且為病人編寫了相關的表演劇本,主要包括病人的基本資料、病例概述、場景設置、病人的情感行為描述及病人的話語。在課程評價的過程中,會將這些現場情況導入到智慧教學管理中心進行模擬,記錄學生在相應場景中的表現情況。
(3)對形成性評價方法態度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資料中的具體研究成果,結合本校基礎護理學教學實際,設計并制作了“考生及標準病人對形成性評價方法態度調查問卷”結合學生、教師意見及預試驗結果對問卷內容進行修改,確定問卷內容“考生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形成性評價方法的意見和建議。“標準病人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標準病人對形成性評價方法和專家培訓的態度和認可度,是否滿足病人的實際需求,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以及病人的意見和建議,還有參加培訓中最難的內容,外加標準病人參加形成性評價考核的心得體會和收獲情況。
(4)制訂考站評分標準
借鑒我校護理實訓中心的操作考核評分表。
(5)對形成性評價方法態度調查問卷
參考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結合基礎護理學教學實際,編寫所需的“考生及標準病人對形成性評價方法態度調查問卷”結合學生、教師意見及預試驗結果對問卷內容進行修改,確定問卷內容“考生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形成性評價方法的意見和建議。“標準病人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標準病人對形成性評價方法和專家培訓的意見和建議、標準病人覺得參與專家培訓最難的方面,標準病人參與形成性評價考核的收獲。
3.研究方法
本研究擬選擇在我校2020級高職護理專業學生中挑選招募部分學生扮演標準病人,招募流程為,學生自愿主動報名,填寫報名信息,課題組對學生進行面試,最終確定招募的人選。從報名的學生中選取60名學生參與標準病人培訓,選取外科護理教研室專職教師5名作為專家培訓的指導教師,對教學評價結果進行。
數據顯示,近八成形成性評價考核參與者均認為形成性評價考核對《基礎護理學》教學評價中有積極意義,使教學評價的模式更加多元化,增強了課程考核的反饋效果,通過課程考核加強教育效果,能夠從病案分析、護理評估、基礎操作技能、危重搶救技能、健康教育等多個維度進行教學評價,通多不同維度的教學評價反映出教學的問題,能夠對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等進行跟進,同時,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通過科學數據統計,在形成性評價考核中,教師以及考生的積極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實際的課程考核效果較好,能讓學生通過課程考核關注到需要彌補的缺漏,從而調整自我的學習方法和計劃。
形成性評價考核中強調了設置考站的重要性,在本次研究中設置了5個考站,均是從教材的實際教學內容以及臨床技能的需求進行擬定,不同參考站能看出差異化問題,在病歷分析參考站,接近30%的學生對患者的護理是不合格或者沒有產生效用的,普遍存在數據獲取不準確的情況,因此,診療方案也出現了相應的偏差,大多只能依靠理論知識給出解決方案;在技能操作考站,部分考生的技能操作存在不規范不科學的情況,在操作過程中缺少與病人的交流,忽略了病人的反應,還缺少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更多是為了課程考核而完成操作。在危重搶救技能考站,當病人出現突發情況時,學生的應急能力較為不錯;健康教育試驗站,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大多數都較為呆板,幾乎沒能考慮到患者的實際情況,且專業技能不過關,會導致其信心不足。
從項目的問卷調查結果數據可得,大部分考生和專家都對客觀結構化課程考核的認知程度較高,對該類型的課程考核也比較認可,考生能通過形成性評價考核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判斷。在考生的問卷調查中,學生對課程考核模式以及考站設置和專家表現等都十分認可,但極少數人再次嘗試的愿望很低,可能是由于不適應新的課程考核手段出現的反應。在專家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專家對課程考核的內容、模式、評價等表示認可,但存在部分專家認為評分標準的數量過多且條目過于詳細的問題,且扮演病人會讓他們有些緊張,但學生希望他們的表演更加自然流暢一點,課程考核的體驗感更強,專家這方面能力有所欠缺。總而言之,項目的結果客觀。
在智慧教育視域下,對課程的形成性評價考核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有固定模式的課程考核方法,而是遵循客觀、有序、有規律的課程考核框架,再通過對實際的臨床環境以及場景等進行模擬,將考生的知識技能以及對待醫療事業的態度、處理醫患關系的能力等進行綜合考核,讓學生能夠在模擬的真實環境中,掌握知識和技能,而基礎護理學本身具有臨床環境復雜且考生需掌握的專業技能較多,因此,在基礎護理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考核具有實際意義。
形成性評價考核可行性需要從場地設施、專業人員等多方因素進行衡量,就本次研究來看,在本校高職護理專業實行形成性評價考核,具有較高的可行性。院校內的護理專業教師能夠對考核的目標、考站、專家培訓等等進行科學安排,本次的形成性評價考核考站設置是由專業教師進行討論確定,得到了學生以及相關教師的一致認可。形成性評價考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相關知識存在一定的缺陷,動手操作的機會較少,教師也對問診部分的知識教學不夠重視,考生進行健康教育時,自己掌握的知識就不充足,因此,可以宣講的知識很少,教育效果不佳,另外,學生接觸病人的機會也比較少,導致對病人的人文關懷存在虛假、不真切的情況,效果較差,可能會給實際的工作帶來一些麻煩,阻礙工作的開展,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許多考生都存在病案分析、護理評估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問題,可以多在這些方面查漏補缺。此外,專家在課程考核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需要扮演患者,還要承擔給考生評分的工作,因此,在選擇專家時,需要選擇認真負責的,保證課程考核能夠更好地完成,同時,考生也能夠得到比較公平合理的分數。相比于傳統的課程考核模式,形成性評價考核需要專家以及專業的教師指導和場地等等,需花費更多的資金,在我校可以合理利用實訓基地以及設備等,只需合理安排課程考核即可,能夠節省一部分資金。
雖然從總體來講,形成性評價考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但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效果更好,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在實際的調查結果中,大多數學生和專家對于形成性評價考核在基礎護理學教學評價中的應用表示認可。
形成性評價考核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出考生在基礎護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使基礎護理學學生能夠有意識地發現和改變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知識的鞏固,更好地實現綜合發展,自身也能在臨床應用時更加順利,在某種意義上,也能規避很多由于技術能力不強誘發的醫患關系。形成性評價考核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也指導考生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自身要關注病案分析、護理評估以及健康教育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不能只關注單項技能的提升,一名合格的醫護人員需具備較為全面的評估能力,作為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考核,也能為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形成性評價考核在基礎護理學中的應用,也能實現課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推動形成性評價考核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提升基礎護理學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