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鶴
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歷來重視依托國民教育體系培養軍事人才問題,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文件和具體措施。近年來,隨著國防生制度取消,該領域出現政策不夠用、不好用問題。剖析政策運行機理,針對現有政策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打通政策堵點、填補政策空白的實操型政策工具,對于“十四五”時期高效率依托國民教育體系培養軍事人才,具有現實意義。
軍隊人才依托培養領域政策,主要涉及軍地干部交叉培訓、軍事人才依托培養、直招士官、裝備技術保障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其中,軍地干部交叉培訓方面,中共中央組織部總政治部1997 年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軍地領導干部交叉培訓工作的通知》,明確培訓的地方、范圍、形式和學制學時。軍事人才依托培養方面,教育部總政治部先后出臺《關于實施“高層次人才強軍計劃”的通知》《關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國防生情況和推進工作創新發展意見》等文件,明確了依托培養的方式、程序和工作要求。直招士官方面,原總參謀部先后出臺《直接從非軍事部門招收士官工作規定》《關于做好定向培養直招士官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了直招士官的要求、程序和相關待遇;財政部先后配套出臺了《高等學校學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國家資助辦法》《關于對直接招收為士官的高等學校學生施行國家資助的通知》,明確了對直招士官進行國家資助的審批流程和資助額度。裝備技術保障人才聯合培養方面,原總政治部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作戰部隊裝備技術保障干部隊伍建設若干問題的規定》《依托裝備承制單位培訓軍隊裝備技術保障人才規定》。
軍隊人才依托培養政策的核心關注點是“發揮國家教育資源優勢和軍隊院校特色,健全軍事人才依托培養體系”,形成“小核心、大協作”的軍地人才聯合培養局面(圖1)。軍隊院校在軍事理論、作戰指揮等專業人才以及軍事素質培養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地方高校在軍地通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具備培養成本低、專業素質高的優勢。基于此,按照軍隊人才需求的類型,可以確定四種培養模式:一是對于軍事素質要求不高的一般性專業人才,應采取從地方高校畢業生直招士官的模式;二是對于軍地通用并具備較高軍事素質的專業人才,應采取依托地方高校全程培養模式;三是對于軍事素質要求較高但軍隊不具備培養能力的技術人才,應采取委托地方院校定向培養模式;四是對于軍事素質要求很高或軍事專用型特殊人才,應采取軍隊院校自我培養模式。

圖1 軍隊人才依托培養政策機理分析
部隊層面,2010 年原總參謀部牽頭出臺《直接從非軍事部門招收士官工作規定》,明確了從部隊直招士官的程序及相關待遇,之后又發布通知提出軍地聯合培養直招士官的工作思路;地方層面,2013 年財政部牽頭出臺《高等學校學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國家資助辦法》,明確對大學生入伍提供國家補助,之后于2015 年又發布通知將國家補助范圍擴大至被軍隊直招為士官的大學畢業生。這四項政策文件分別指向軍地依托地方院校定點培養士官、大學生在校期間入伍、大學生畢業后直招士官三類對象,但相關政策細分不夠,存在厚此薄彼的現象。此外,關于在校期間入伍大學生的畢業去向問題,軍地激勵政策懸殊較大,地方出臺了諸如免試專升本、優先保研、體制內就業優先錄取等激勵政策,但軍隊方面相關激勵較少,對這類人才畢業后重回部隊工作缺乏吸引力。
2017 年,軍隊部署對國防生制度進行改革,由定向招錄、全程培養調整為面向地方院校畢業生直接選拔招錄,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政策,不再從普通高中畢業生中招收國防生。實施國防生制度的初衷,主要是為了依托985、211 等重點高校的重點學科培養我軍緊缺的高水平人才。但目前,受各種原因影響,國防生制度已經取消,但直接選拔招錄部隊緊缺的高水平人才相關配套政策尚未出臺,軍隊成體系化從地方重點高校選拔招錄高水平人才缺乏手段和渠道,而直招士官等傳統政策對高水平人才缺乏吸引力,難以填補此項空白。
在現有政策中,大多數是關于從高校選拔招錄大學生入伍、軍隊官兵依托培養、依托軍地教育資源培養地方人才的,對于如何吸引留住高水平人才的政策比較少。在當前政策環境下,同樣的一個高水平人才,在部隊和在地方獲得的待遇差距較大,客觀上造成地方相對于軍隊形成“洼地”。從根本上講,只有確保提供同等待遇,才能促進高水平人才在軍隊和地方之間自主有序流動,如果政策待遇懸殊,勢必造成一方人才流失。近年來,軍隊很難引進高水平人才,現有人才也出現流失傾向,這與相關政策缺位是分不開的。
從政策原理及問題分析來看,應從拓展直招士官范圍、建立新型國防生培養模式、加大軍隊特殊崗位亟需人才委培力度等方面,完善軍隊人才依托培養政策。
按照“軍隊需求主導,聚焦緊缺專業、重點高校、優勢學科”的總體要求,把軍隊人才選拔培養工作延伸到高校招生和大學生在校學習階段,同步推進培養過程與選優過程,實行全程選拔、雙向選擇、末位淘汰的動態調整制度,確保遴選出認同部隊文化、政治軍事素質過硬、專業功底扎實的優秀人才。
在“網絡空間部隊試點直接選拔招錄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研究生”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充分總結試點經驗,適時建立“高精尖特殊人才選拔招錄制度”,在全國范圍推廣實施。進一步做好軍地相關政策配套銜接問題,加大對軍隊特殊崗位急需人才的政策傾斜力度。
結合裝備研制生產、教學訓練和維修保障任務,采取跟研培訓、跟產培訓、接裝培訓、深化培訓、跟修培訓等方式,培訓軍隊裝備技術保障人才。
建立軍隊特殊人才與地方相當人員待遇水平調查比較制度,落實并完善待遇動態調整機制,采取超常措施盡快培養一批軍隊急需的戰略科學家、科技帥才、領軍人才和尖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