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云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而B 站作為中國年輕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是一個眾多大學生的聚集之地,將成為高職院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場域。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堅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喜愛的網絡場所著手,充分考慮B 站的潛在性與挑戰性,因地制宜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實現,將B 站打造成為娛樂性與價值性兼具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需要依托社交平臺的平等對話來實現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其中B 站深受大學生的喜愛,高職院校應及時進駐以關注教育對象的思想動態,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其中,注重價值引領,充分發揮育人實效。
“B 站活躍著中國大概一半的年輕人,是大學生濃度最高的內容社區。”B站的用戶群體和高職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高度契合,且用戶黏性高,擁有大量的大學生忠誠用戶。當前的大學生以千禧一代為主,具有不安全、自我、高消費的特點,是伴隨網絡成長起來的一代,B站符合大學生強調自我和表達多元自我觀點的內心需求。依托B 站開展高職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的育人平臺擴寬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將有利于完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格局。
“B 站成功連接起了內容的創作者和觀眾、觀眾與觀眾、創作者與創作者,形成了良好的內容生態”[1]。高職院校充分利用B 站已有經驗,挖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制作又紅又專、吸引力和感染力兼具的視頻,以學生喜愛的方式向其傳遞主流價值觀,既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又可以讓學生對教育內容入腦入心,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B 站是視頻+社交的合體,彈幕社交是B 站獨樹一幟的社交形態。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B 站的彈幕機制,了解大學生常用的網絡熱詞,如AWSL、淚目、注入靈魂、真香等,為教育雙方提供良好的互動氛圍。高職院校應關注大學生愛看的視頻內容以及大學生自我制作的內容,以此來了解大學生的內心特征和思想現狀,及時回應學生的困惑以及糾正網絡上的不良風氣,營造風清氣正的B 站環境,從而堅定政治方向,為大學生的發展保駕護航。
B 站是大學生網絡思想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一個集中之地。依托B 站高職院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擁有獨特的優勢,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一方面,少數高職院校B 站賬號未開通。B 站這一新陣地未能引起部分高職院校的重視,沒有切實回應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面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技術運用存在滯后于社會網絡技術發展的態勢的現狀不能及時思變。另一方面,開通B 站賬號的高職院校未能真正發揮B 站育人實效。賬號的實際管理者以學生為主,賬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能得到發揮。同時對于B 站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不足,很多大學生都不清楚自己學校在B 站開通了賬號。B 站采用智能算法分析用戶的內容偏好,向用戶推送精準的優質內容,由于受到算法推薦的影響,容易導致發布內容的視頻播放量和直播觀看人數低下。
高職學生作為高職院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對其思想實際的把握尤為關鍵,但是當前B 站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未能切實貼近學生。“00 后”高職學生有其自身的思想特點、群體特征,由于和學生之間存在代溝,對學生的所思所想沒有準確把握,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同時由于B站用戶黏性極強,且用戶活躍度較高,所以大學生用戶對B站營造的興趣圈層極其認可和守護,但是這種認可和守護也給高職院校在B 站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困難,導致大學生用戶對思想政治教育板塊的內容產生抵觸心理。
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滯后性,導致育人實效性不足。一方面,理論研究以基礎理論為主,由于受到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知的客觀規律的制約,理論研究始終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性。另一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現實活動,其研究必然離不開對現實狀況的深入研究,但是當前的研究停留于表面,且實證研究落后于時代發展。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時代提出的新課題,需探索短視頻平臺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并以B 站為例探索出依托短視頻平臺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在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定在補短板、強弱項上下功夫,從而不斷提升育人成效。
加強黨對B 站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領導,通過網絡文化建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引導力,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貼近學生生活,放下身段,‘刷存在感’,也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貫之的價值引領作用”[2],高職院校賬號運營者要嚴格把關,注重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不能為了熱度而發布無意義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無關的內容。特別是對于B 站存在的不良現象要及時主動地進行思想引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網絡空間的風清氣正做出貢獻,引導大學生文明健康上網,自覺抵制低俗、浮夸的內容炒作,從而將大學生培養為政治強、情懷深、人格正的時代新人。
依托B 站高職院校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關鍵因素是教師隊伍建設,即“建設思想水平高、網絡業務強、熟悉學生特點的專業隊伍。”教師需要對B 站有客觀的認識,正確認識B 站的潛在性與挑戰性,尊重大學生的話語權,尊重大學生表達思想觀念和真實想法,從而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教師隊伍人員結構的優化需要從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兩個方面入手,在理論知識層面上,師資隊伍中應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或者其他具有深厚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人;在專業技術方面上,B 站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至少要包含B 站運營者和視頻制作者,他們分別負責整合資源、編輯、發布、后期的反饋以及視頻拍攝與剪輯等方面的工作。
創作優質內容是高職院校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傳統的公開課講授方式不能適應大學生的群體特征,需要高熱度的具有特色文化的內容制作,才能形成廣泛的影響力。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部長景臨曾在采訪中表示,“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不缺少正確的內容,缺少的是真正能吸引人、打動人的產品。”所以共青團中央在產品化戰略的指導下,目前形成了《青年網絡公開課》《青年25 小時》《青年學黨史》等優良視頻產品體系[3]。高職院校應借鑒共青團中央在B 站的成功經驗,注重網絡思政產品的開發,打造校本特色品牌,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吸引力。
高職院校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積極并正確引導大學生用戶正確看待B 站于自身的意義。高職院校需要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使大學生用戶參與其中,積極主動地為發布內容進行點贊、評論、轉發,同時鼓勵大學生自己創作相關作品,給高職院校的B 站賬號投稿,擇優發布,與大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情感交流。此外,要激勵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板塊的反饋,包括對發布內容和直播視頻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教育者的評價以及對一些惡性彈幕和評論的舉報。這樣一方面可以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大學生在參與度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大學生用戶的評價意識到其優勢和不足以及受大學生用戶的喜愛程度,方便進一步改進。
依托B 站高職院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是新時代借助互聯網平臺育人的新路徑,充分利用B 站良好的用戶基礎、新穎的傳播方式、大量聚集的意見領袖、濃烈的彈幕氣氛等優勢,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方式,加強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擴寬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為網絡平臺育人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利用技術賦能、融合創新來實現育人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