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我院接收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以護理模式不同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優質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心理狀況、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相比對照組,觀察組在SAS、SD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觀察組患者生理疼痛、心理情緒、軀體功能、睡眠質量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0.05)。結論 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生存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心梗;護理滿意度;優質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臨床常見病,病死率較高。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各方壓力驟增,導致身體經常處于超負荷狀態,增加了患病風險[1]。
若是救治不及時,患者就會失去生命。患者并發經常會引發胸骨后不耐受疼痛、心律失常、循環功能障礙的現象,會給其身體及心靈造成嚴重威脅,情況危急時甚至會導致死亡。現階段,往往通過溶栓的方式治療,并輔之以行之有效的護理辦法,護理的措施是患者恢復的重要環節[2~3]。基于此,本研究以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我院接收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后的效果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我院接收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7例。觀察組男18例、女19例,平均(62.45±2.52)歲,平均體重(61.52±1.89) kg,平均身高(170.19±3.54)cm,平均發病時間(4.22±0.36)h;對照組男19例、女18例,平均(61.56±2.12)歲,平均體重(60.23±1.78) kg,平均身高(170.12±3.58)cm,平均發病時間(4.23±0.85)h。兩組數據經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研究。
納入標準:患者配合度好;患者經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首次發病;患者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精神障礙;合并臟器功能障礙;合并傳染疾病。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措施。(1)醫護人員提前做好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急性心梗的發病機理及治療方法。(2)保持病房衛生,按時通風,為患者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3)實時觀察患者各項生命指標,有異常情況出現,及時報告主治醫師。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優質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心理關懷:在患者入院期間,醫護人員應使用溫和的語氣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努力掌握患者心理狀況,取得患者信任。針對樂觀開朗的患者,應積極鼓勵;對于負面情緒較大的患者,醫護人員應建議患者家屬常伴左右,多與患者溝通,舒緩其焦慮情緒,予以患者充分關懷。結合患者情緒變動及時對其情緒進行總體評估,創建有效溝通的紐帶。
(2)健康宣教: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后,應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向患者普及該病的發病機制、治療方式、治療效果,使患者逐漸自愿接受治療,增加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在健康宣教中,要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同時關注患者的理解程度,對于患者的疑惑應耐心解答,使其減少治療負擔,保持愉悅心情。在此溝通過程中,努力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為后續治療打下良好基礎。
(3)生活與飲食護理;在飲食上,請專業營養師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具體飲食方案,以少食多餐為原則,以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為主。給予沒有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少量蜂蜜水,并配合腹部按摩,使腸胃迅速蠕動。睡前喝少量牛奶助眠。必要時,配合開塞露幫助患者排便。叮囑家屬早晚為患者洗頭或擦浴,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情況。為臥床患者設置圍欄,防止意外出現。按時為患者進行拍背和翻身,并提供大小便護理,防止患者出現便秘情況,導致心肌梗死。
(4)康復指導:建議患者戒煙戒酒,叮囑其家屬加強監督,告知患者及家屬康復訓練對病情恢復的重要性。在病房中,康復治療師應為患者進行被動運功,使患者養成訓練的習慣;待病情穩定后,可適量加大運動量,并配合一些散步、太極拳等。所有的康復訓練都要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具體制定,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初期運動量不可太大,避免劇烈運動。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我院自制生活質量評分量表,包括生理疼痛、軀體功能、心理情緒、睡眠質量和社會功能5項內容,每部分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反之則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低。
(2)比較兩組心理狀態。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 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SAS標準分為50分,SDS標準分為53分,分數與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呈反比。
(3)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4)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利用滿意度調查表,總分100分,將滿意度標準分為非常滿意(82分以上);滿意(60~80分之間);不滿意(60分)。總滿意度=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SAS、SDS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理疼痛、心理情緒、軀體功能、睡眠質量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總費用每年均呈遞增趨勢,對患者家庭及整個國家都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因此,患者一旦發現病情應及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病情發展。在臨床治療上,最先應控制的就是心肌缺血與缺氧的癥狀。在控制病情的同時,應給予患者正確的護理方式,幫助患者康復。
AMI病情十分危急,對護理人員的要求也相對較高,患者及家屬也重點關注其護理方式是否有顯著效果[4~5]。以往的護理模式比較簡單,只能為患者提供最基本的護理方式,并沒有全方位為患者制定護理計劃,其效果不顯著。優質護理模式是依據《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而制定的,現階段我國臨床護理都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原則,提倡以患者感受為護理的第一目標,用全新的優質護理模式代替傳護理模式。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是開展護理工作的重點,優質護理模式開展了責任制護理措施,根據院內人力資源情況,合理分配患者,日常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以此鞏固護理團隊的梯形建設,讓護理人員始終以最飽滿的熱情、最專業的能力服務于患者。該模式也是近幾年眾多醫院都在效仿的模式,此模式被認為是最具人文關懷理念的模式,已在臨床上取得顯著效果[6~7]。優質護理所采取的措施貫穿于整個護理階段,始終將患者作為治療的主體,并且將護理范圍逐漸擴大,從最基本的護理延伸到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康復護理、飲食護理、健康護理等方面,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使患者在治療中保持愉悅的心情積極配合治療,提高其依從性,促進快速康復。
本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相比對照組,觀察組在SAS、SD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觀察組患者生理疼痛、心理情緒、軀體功能、睡眠質量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優質護理模式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于紅靜,黎婉婷,郭瑋,等.基于IMB模型的“互聯網+”延續護理模式在急性心梗PCI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21,21(12):1899-1905.
[2] 湯金蘭.優質護理在急性心梗護理中的應用及對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外醫療,2021,40(3):167-169,173-173.
[3] 莊燕粉.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養生保健指南,2021(28):205-205.
[4] 辛月華.全方位護理應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 (31):244-245.
[5] 楊保華,劉亞玲,李小敏,等.循證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3):138-140.
[6] 李玲.優質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及預后的改善作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7,2(10):96-97.
[7] 張萍,陳芳芳.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4,16(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