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間盤突出中醫護理的研究現狀,為今后研究給予借鑒和參考。方法 采用書目共現分析系統(Bicomb)分析軟件對關鍵詞等相關信息的數據進行提取和排序,生成關鍵詞共現矩陣;同時利用Netdraw軟件繪制網絡圖,利用Gcluto軟件進行聚類分析。結果 共獲得相關文獻4123篇,經篩選最終納入1217篇。2006—2020年總體呈現大幅增長趨勢,2020年達到發表高峰。共來源于277種期刊,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來自899家機構參與腰椎間盤突出中醫護理的研究,發文機構主要以中醫院和大學附屬醫院為主。目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中醫護理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穴位按摩、拔罐、中藥外敷、熏蒸、推拿等中醫特色技術結合優質護理、集束化護理、中醫情志護理、中醫辯證施護等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康復。共形成了3個研究主題,分別是中藥熏蒸、中藥離子導入、中藥濕熱敷、中藥外敷等以中藥為主導的特色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治療效果;以針灸、推拿等為主導的中醫特色治療方法輔以五行音樂、情志護理等中醫護理手段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康復效果及臨床應用價值;從中醫辯證角度,針對不同證型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實施優質中醫辯證護理對其生存質量的影響。結論 腰椎間盤突出的中醫護理形成了以中醫特色理療技術為核心,對患者實施辯證施護的研究熱點。政策的支持能夠促進中醫護理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但研究期刊有待提高。不同地區作者及作者機構間的合作不足,需進一步增強;另外,還需增加腰椎間盤中醫護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中醫護理;研究現狀;可視化分析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出現慢性退行性改變以及纖維環受到損傷,同時髓核組織發生突出并對周圍神經產生壓迫,使得患者出現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以及活動功能受限等臨床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也對其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伴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加之久坐、肥胖、運動或活動姿勢錯誤等因素的影響,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發病率呈升高趨勢。中醫護理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通過多樣化的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解除患者的局部痙攣、改善疼痛情況。本研究分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中醫護理在促進其功能康復方面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以“腰椎間盤突出OR腰椎間盤突出癥OR腰椎髓核突出癥OR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OR腰椎關節痛OR腰痹OR腰椎脫位OR腰腿痛”AND“中醫護理”進行搜索。研究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醫護理的相關文獻,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1年7月23日。
1.2 方法
1.2.1 中醫情志護理
在護理中,密切關注患者的情志狀態以及精神變化,結合患者性格特征進行個體化護理。一方面,消除患者憂慮、緊張情緒,使其樹立康復信心;另一方面,針對性分析患者病情,幫助患者客觀認識該病的危害,避免盲目樂觀,以提高其對該病的重視及對治療的依從性。
1.2.2 中醫辨證施膳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13個病種的中醫護理方案(試行)》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辨證分型,提供個體化膳食指導;例如氣滯血瘀型患者,鼓勵其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桃仁及瘦肉、木耳等;對于寒濕痹阻型患者,則指導多食用具有溫經祛濕作用的羊肉、砂仁以及當歸生姜羊肉湯等食物;針對濕熱痹阻型患者,則鼓勵其食用具有清熱利濕功效的赤小豆、冬瓜、絲瓜瘦肉湯以及薏仁粥等;對于肝腎虧虛型患者,則根據患者情況鼓勵其增加具有滋補肝腎功效的枸杞子、百合、黑芝麻、蓮子、核桃等食物攝入[1~2]。
1.2.3 功能鍛煉指導
向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作用為理氣活血、強筋壯骨以及疏通經絡,提高患者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操之過急。對其年齡、腰部活動度、意識狀態做全面評估,從而合理選擇功能鍛煉方法。
1.2.4 生活起居指導
鼓勵患者日常注意勞逸結合,避免久坐、久行以及久站,防止身體姿勢不當而造成椎間盤受力不均,出現病情復發。指導患者日常加強腰部保暖護理,防止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久待,防止在低溫空調環境下入睡。日常飲食避免貪涼,注意起居有度,養成優良的日常作息習慣,注意康復鍛煉并避免感冒。指導處于急性發作期患者選擇適當體位,以臥床休息為主,在翻身過程中保持軀體動作一致,防止腰椎側彎以及扭轉?;颊甙Y狀得到緩解后,可以指導其佩戴腰托,配合適當活動。同時要控制腰托應用時間,患者癥狀消失后應立即解除,避免肌肉發生退化萎縮[3~4]。
1.2.5 中藥熏洗護理
中藥組方:醋香附、艾葉冬各30 g,川芎、炮姜、白芷、雞血藤、肉桂、姜黃各15 g,上述中藥加水煎煮,取1000 ml藥液,待溫度達到50℃~60℃后給予患者腰部熏洗,促使藥物透皮吸收,熏洗時間為20 min/次,1次/d。
1.2.6 中藥敷貼護理
取大黃粉與側柏葉粉各60 g,黃檗粉、薄荷粉、澤蘭粉各30 g,再用透骨草30 g煎取藥汁適量,與上述中藥研磨為膏劑,制成中藥敷貼,將其敷于患者腰背部或病灶局部,6~8 h/次,1次/d。
1.2.7 中醫艾灸護理
患者采取俯臥體位,取腰部的阿是穴、腎俞、大腸俞、腰陽關,患側陽陵泉等腧穴進行艾灸。采用回旋灸法,艾灸時艾條與患者皮膚保持2~3 cm,以自覺溫、熱、癢感和局部紅暈為宜,1次/d。
1.2.8 耳穴壓豆護理
取穴包括神門、腰骶椎、皮質下以及交感等,實施耳穴壓豆,以局部穴位有酸麻脹感的力度為宜,各穴位的按壓時間均為1~2 min,需要雙耳交替實施耳穴壓豆。
1.2.9 礦泉浸浴護理
礦泉水浸浴時溫度不宜過高,每次15~20 min,以額頭微有米粒樣汗珠,而不感到心跳、氣短、疲憊不堪。浴后自覺身體輕松,精神飽滿,從而達到最佳效果。浸浴時頭胸外露,仰臥位,使身體放松。浸浴前避免飲酒及劇烈運動,避免空腹,飽餐及精神緊張。
1.2.10 手法復位護理
復位前備齊各種影像學檢查結果,以便醫生閱片,通過交談消除患者緊張心理,鼓勵其保持放松狀態,等候醫生實施手法。復位后囑患者盡量限制腰部活動,注意腰部的保暖,必要時可協助患者佩戴腰圍以保持腰椎穩定性[5]。
2結果
2.1 檢索結果
初檢獲取文獻4123篇,其中萬方數據庫3571篇,中國知網317篇,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235篇,經去重和嚴格按照納入及排除標準剔除不符合的文獻,最終納入文獻1217篇。
2.2 發表時間分布
發文量總體呈現逐年增長趨勢,1992年和1996年均只發表1篇文章,2006年之前僅有64篇文章,2013—2014年發文量持平均為83篇,2006—2020年總體呈現大幅增長趨勢,2020年達到142篇,發展勢頭迅猛。
2.3 期刊分布
1217篇研究論文共來源于277種期刊,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3討論
中醫護理注重對細節的管理,提高了管理內容的精細性,減少了管理上的不足之處,避免醫療差錯事件的發生。在腰椎間盤突出疾病中應用中醫護理措施,綜合考慮每個患者的病情,從生活方式、康復護理各個環節對患者進行耐心周到細致的護理干預,不僅提高了護理服務滿意度,還可使患者系統掌握本病的相關康復知識,有利于降低復發率與再住院率,對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都具有良好的現實意義。
3.1 中醫護理事業發展迅速
護理文獻是護理科研活動和臨床護理實踐的呈現。護理文獻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護理學科的發展現狀和研究水平。隨著社會進步和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醫護理也越來越被關注。2016年《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中再次強調要大力發展中醫護理。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關于腰椎間盤突出中醫護理研究的起步較晚,但發文量總體呈現增長趨勢,近些年增幅較大,特別是2006年以后發展迅速,發文量急劇攀升,2020年達到發表高峰,說明政策的支持對中醫護理的研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2 中醫護理措施
中醫辨證施護是在傳統醫學理論基礎上,對中醫證型、病因病機的差異,針對性地從患者情志護理、日常起居、飲食調護、功能鍛煉等全方位綜合考慮,設計合適對應中醫證型患者的護理方案。
氣虛血瘀型患者存在氣滯和血瘀的病理狀態,其病理病機多因氣不行,而血不暢,此類患者通常易躁易怒易沖動行事,應以理氣、活血化瘀為主施護,氣虛為主,容易入風邪,起居環境應注意保暖和擋風;情志應以理情為主,引導理性思維,減少沖動行為,平和情緒;飲食方面需注重“治本”,補氣為主,活血為輔,建議進食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甘溫、性平味甘,容易消化、營養豐富平補之物,忌食耗氣、破氣、生冷、油膩、辛辣刺激食物;絕對臥床休息,但切勿久臥不動,可微動四肢,可指導進行肢體相關的功能鍛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過度用力。
脾腎陽虛型患者往往因體質虛弱,或久病耗損脾腎陽氣過多,或受寒邪入體較重,或長期腹瀉不止,損及脾腎陽氣,或其他臟腑之氣長久受損后,累及脾腎之陽;此類患者多有飲食作息習慣不好、壓力過大、情緒抑郁等特點,情志調護需溫情關懷,鼓勵和引導患者主動傾訴,多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壓力,可提供輕松的電視節目、舒緩音樂等幫助患者緩和情緒;起居環境應增加陽氣為宜,盡量溫暖舒適;飲食方面,留意患者二便情況,此類患者容易便秘或溏瀉,飲食中應多食溫補脾腎、營養豐富之物,忌食生冷寒涼之物;功能鍛煉運動量不宜過大,需按體質量力而行,避免高溫下勞作和出汗過多。
4結語
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綜合征發生的原因較為復雜,涵蓋了多方面原因。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經手術后“機械性壓迫”已有效解除,針對其殘留癥狀的主要治療應采取對癥、對因治療,中藥內服、中醫護理等中醫治療與護理方法。中醫護理手段在臨床上均可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對于經長期保守治療后癥狀仍未得到緩解,仍需進行再次質量的患者,將背負巨大的身心負擔,加上再次治療的風險明顯增大,療效還不確切,更需要探尋一種簡單、有效且經濟安全的護理手段。
參考文獻
[1] 吳陽.中醫骨傷手法結合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1,37(12):2007-2008.
[2] 于藍.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1,37(12):2098-2099.
[3] 謝志勇,白金山,見國繁,張伶.中西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23):196-198.
[4] 曹玉舉,張沛剛.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J].家庭中醫藥,2021,28(12):32-33.
[5] 王艷秋.中醫特色康復護理干預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21,36(22):3867-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