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善甫是元代河北著名作家之一,著有雜劇《陶學士醉寫風光好》(以下簡稱《風光好》)。該劇略云北宋名臣陶谷出使南唐,被南唐妓女秦弱蘭引誘,后來陶谷與秦弱蘭先后逃到吳越,在吳越王錢俶的主持下,最終結為夫妻。《風光好》由宋人筆記小說演化而來,最大的變化是故事結尾處戴善甫讓陶谷與秦弱蘭成婚,呈現大團圓結局。元雜劇中的陶谷可以視為元代儒生的代表,妓女秦弱蘭顯然是元代女藝人的真實寫照。雜劇中二人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雖然與正史有齟齬之處,但是順應了時代潮流,符合元代民眾的心理與愿望,具有進步意義。大團圓結局的出現與元代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本文將對其進行詳細論述。
一、宋人筆記小說中的陶谷本事
陶谷出使他國中美人計之事在宋人筆記小說中多有記載。北宋沈遼《云巢編》卷八記載此事,乃陶谷出使吳越遇任社娘之事。鄭文寶的《南唐近事》卷二也載有此事,但與沈遼的記載有些差異,發生地點不是吳越,而是南唐,妓女姓名也出現了變化。文瑩《玉壺清話》卷四亦載此事,與《南唐近事》基本一致。張邦幾《侍兒小名錄拾遺》引惠洪《冷齋夜話》所載,與《玉壺清話》同而文稍簡,歌姬名字略有變化。龍袞的《江南野史》也有類似故事,但不是陶谷事,而是曹翰事。稍后的黃朝英在《靖康緗素雜記》亦載有陶谷使江南事,不提妓女的名字,情事也與上述文獻所載故事有所區別。以上所涉及的宋代筆記小說頗多,筆者對其進行了歸納概括(見表1)。
由此表可知,除《江南野史》記載為曹翰事外,其他作品都認為此事乃陶谷事。陶谷是歷史真實人物,他歷仕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四朝,周世宗顯德中歷為戶部、兵部、吏部的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入宋遷禮刑戶部尚書,開寶三年(970)卒。陶谷出使吳越本在顯德年間,而《任社娘傳》稱在乾興年間,又云神宗深寵眷之,顯然與正史記載相去甚遠。而鄭文寶等人又以為陶谷所使國家為南唐,妓女的姓名與沈遼記載亦全然不同,故而可知各書所載均為傳聞且多異辭。而主人公或陶或曹,或任或秦,莫衷一是。此事雖是小說家之言,但因為故事中的美人計富有戲劇性,故而多為文人喜聞樂道。諸書人物姓名與細節雖然記載不一,但大多以表現陶谷或曹翰好色而中美人計的本相為主,諷刺他道貌岸然、言行不一的丑陋行徑,同時贊美女性使敵國使臣于陷入窘境、維護國家尊嚴的勇氣與智慧。
二、戴善甫陶谷故事結局的演變
戴善甫是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元代赫赫有名的河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曾任江浙行省務官。《風光好》是其存世雜劇,該劇由宋人筆記小說演化而來,前三折故事與《南唐近事》大體一致,略云襄陽人陶谷,曾事錢王俶,頗蒙信任。后被錢俶遣入大宋,成為宋臣,官授翰林學士,奉命出使南唐,要借機勸降后主李煜。南唐重臣宋齊丘與韓熙載合謀,安排妓女秦弱蘭引誘陶谷。陶谷在宴席上道貌岸然,表示自己不近女色,秦弱蘭晚間扮成驛吏之妻,陶谷果然中計,與秦弱蘭發生私情且寫下艷詞。此事被韓熙載戳破,陶谷并沒有回宋朝,而是前往杭州投奔故人錢俶。之后宋朝滅掉南唐,秦弱蘭也逃到吳越。在錢俶的主持下,陶谷與秦弱蘭正式成親,結為秦晉之好。
戴善甫在撰寫《風光好》時,重點對故事的結局做了較大的變化。秦弱蘭知道陶谷在吳越國做了高官,于是“向煙花簿豁除了名氏”,脫去妓女籍,前往杭州尋找陶谷。她一心要嫁給陶谷,享受榮華富貴,“專等那七香車,五花誥”。當吳越王錢俶問她是否真心愛陶谷之時,秦弱蘭表示自己“除了煙花名字,再不曾披著帶著”,而且“每日價冷清清為他守志”,表明自己的真心。陶谷也非常喜歡秦弱蘭,愿意娶她為妻。于是在錢俶的主持之下,陶谷與秦弱蘭完婚。錢俶還安慰秦弱蘭,雖然陶谷因為之前的事暫時離開宋朝,但是你們夫妻二人不要著急,“你兩口兒且在我杭州居住”。等他進京朝見皇帝時,一定會為陶谷美言,讓皇帝原諒陶谷之前的事情,“奏過還著陶學士復舊職”。到那時秦弱蘭就可以成為誥命夫人,盡享榮華富貴,“那其間駟馬軒車,五花官誥,都是你的”。文本最后以“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作結,陶谷與秦弱蘭“夫妻會合,便當殺羊宰馬,做個慶喜筵席”。陶谷娶美女為妻,不日還可以官復原職,繼續在宋廷為官作宰;秦弱蘭嫁得如意郎君學士陶谷,還一改妓女的低微身份,成為受人尊敬的誥命夫人,故事至此結束。
與宋人筆記野史相比,《風光好》最大的變化是改變了陶谷秦弱蘭故事的結局,戴善甫讓陶谷與秦弱蘭在吳越王錢俶的見證下如愿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此結局的演變頗有意味。
從故事主題角度看,戴善甫將陶谷秦弱蘭故事從政治陰謀轉變為男女婚戀愛情。如前所述,秦弱蘭作為南唐名妓,實際扮演了美色間諜的角色,以美人計引誘敵國使臣,陶谷與她沒有任何感情基礎,純屬因好色而中計,事后陶谷沮喪北歸,和秦弱蘭再無交集。但是在元人戴善甫筆下,故事的政治陰謀因素被大大弱化,男女愛情婚戀因素被著意突出。陶谷與秦弱蘭相識后便深深愛上秦弱蘭,表明心跡要娶秦弱蘭為妻。秦弱蘭對陶谷也是一片深情,逃亡吳越后仍不忘尋找陶谷。一對因為美人計而相識的男女,在特殊的環境中卻一見鐘情,這樣的情節安排與情理相悖,顯然是作者刻意而為。但戴善甫顯然并不在意故事結局的真實性與合理性,他要營造熱鬧而又喜慶的喜劇氛圍,凸顯愛情元素,淡化政治色彩,最終將政治陰謀轉為婚嫁戀愛。
從美學風格上看,陶谷故事的風格已經從悲劇轉變為喜劇。陶谷秦弱蘭的故事本身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它是在北宋與南唐兩個政權明爭暗斗下衍生出來的一起政治性桃色事件。陶谷肩負著勸降南唐后主的政治任務,結果其好色的毛病被宋齊丘、韓熙載等人利用,中了美人計后,也顧不上勸降的任務,便倉皇北歸,南唐由此躲過一劫。然而可悲的是,弱國南唐依靠美人計等手段也許可以逃過一時,但是終究躲不了一世。歷史中的南唐最終于開寶八年(975)被北宋吞并,李煜淪為亡國之君,于亡國三年后暴斃。從這個角度講,陶谷故事暗含的是悲劇意味。但是在戴善甫筆下,陶谷故事所蘊含的政治色彩與悲劇風格被淡化,故事的重點轉到男女婚戀方面,且帶有強烈的喜劇色彩。戴善甫最大限度規避了故事的時代背景與政治局勢,讓本來不應該成為戀人的男女,在熱鬧喜慶的氛圍中演繹了脫離真實社會關系的愛情故事。
雜劇中的陶谷既無政治立場,又無忠君愛國的思想,但是卻不離富貴二字。他本與吳越王錢俶有舊交,在南唐中美人計后拋棄宋朝,改投吳越,繼續享有榮華富貴。女主角秦弱蘭在故國南唐滅亡后未見絲毫傷心,而是立刻投奔吳越并堅持要嫁陶谷。吳越國成為陶谷秦弱蘭這對男女避難且成婚的理想場所。二人最終在吳越王錢俶的主持下結為夫妻,錢俶還對秦弱蘭說了一段話:“陶學士為你回不的汴京,你兩口兒且在我杭州居住。等我朝京,見了大宋主人,奏過還著陶學士復舊職。那其間駟馬軒車,五花官誥,都是你的。”這段話預告了陶谷秦弱蘭日后的結局,可謂仕途順暢,夫妻和順,封妻蔭子,故事呈現出大團圓結局。
戴善甫所撰《風光好》,故事主題從政治陰謀轉為男女婚戀,且改悲劇為喜劇,并最終呈現出男女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雖然該喜劇結局脫離了當時的社會關系與時代背景,顯得比較單薄,明顯體現虛構性質,但這種團圓結局在當時具有典型性,體現了元雜劇世俗化、喜劇化的特色,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三、《陶學士醉寫風光好》大團圓結局的原因
戴善甫是元代人,他在改寫陶谷故事時不可能脫離時代背景,《風光好》的喜劇色彩和大團圓結局蘊涵著豐富的時代因素。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蒙古族文化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就是崇尚團圓,滲透著“團圓”“圓滿”的色彩,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最高統治集團對于以喜劇性和團圓性的結局最為青睞。而雜劇作為元代供奉統治集團演出的主要形式,很多作品要演給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觀看,于是在故事題材乃至于結局安排等方面,元雜劇必然受到蒙古族統治者“尚圓”觀念的影響。以《風光好》為例,其本事的核心因素在于政治陰謀,但是政治題材并不能贏得青睞,于是戴善甫改動了主題,突出了婚戀元素,增加其喜慶色彩;同時將結局改為男女婚配,大團圓結局,皆大歡喜,既迎合了上層統治者的審美趣味,又成功地營造了美滿團圓、歡快愉悅的氣氛,甚至增加了歌功頌德的因素,可謂一舉多得。試想,如果《風光好》按照宋人小說編演,展現的都是爾虞我詐、鉤心斗角、間諜引誘、倉皇北逃等內容,不但不能讓得統治者滿意,甚至會讓龍顏大怒,認為雜劇作者意在影射政治,甚至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在這種大環境下,雜劇作者自然選擇喜劇而非悲劇。簡言之,統治階級的審美觀念與偏好對于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元代統治集團的興趣愛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元雜劇大團圓結局的形成。
大團圓結局的出現與劇作家的生平經歷也有密切關系。元朝統治者崇尚實用,選拔官吏主要依靠途徑是“吏員出職”,由吏升官,并不依賴于科舉制度。因此元代科舉考試時行時輟,罷科舉80余年,即使開科考試,錄取名額也非常有限,讀書人只能充當小吏,社會地位無法與宋代相提并論。元代讀書人的地位急劇下降,很多讀書人窮困潦倒,淪為社會的底層,以至于元代社會甚至有“九儒十丐”之說,此說法雖然未必準確,但儒生地位下降被人忽視確是事實。以戴善甫為代表的元代讀書人社會地位下降,仕途不順,但很多人不再依附政權,或隱逸于林泉,或流連于市井,這也成為促進元代雜劇發展的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由于地位下降,政治抱負得不到舒展,他們不愿意再寫政治事件和軍國大事,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了世俗社會,尤其是男女愛情方面。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中國劇作家最愛寫的是名譽和愛情。也許中國戲劇最能證明弗洛伊德派關于藝術是欲念的滿足這一理論,雖然‘欲念’在這里很少經過壓抑與升華的復雜過程。劇中的主人公十有八九是上京趕考的窮書生,金榜題名時中了狀元,然后是做大官,衣錦還鄉,與相愛很久的美人終成眷屬。或者主人公遭受冤屈,被有權勢的奸臣迫害,受盡折磨,但終于因為某位欽差或清官大老爺的公正,或由于他本人得寵而能夠報仇雪恨。戲劇情境當然常常穿插著不幸事件,但結尾總是大團圓。”以《風光好》為例,陶谷故事涉及北宋與南唐之間的政治博弈,本是政治陰謀題材,但是元人戴善甫已經沒有興趣書寫政治事件,轉而關注男女之間的愛情。
元代文人本身地位低下,多窮困潦倒,仕途與婚姻多舛,于是雜劇中讓陶谷婚姻美滿,與名妓秦弱蘭因美人計而定情;同時仕途順達,在北宋、吳越皆做大官。這些故事情節顯然是戴善甫將內心關于仕途、婚姻的夢想加在陶谷身上,通過虛構文學人物陶谷的經歷來滿足自己關于仕途與婚姻等人生大事的欲念。
大團圓結局也迎合了廣大讀者的趣味。宋代城市經濟繁榮,已經出現了專供市民娛樂的勾欄、瓦肆等場所。元代商業經濟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城市人口集中,市民階層進一步壯大。市民階層普遍對男女婚戀類題材故事感興趣,因此雜劇創作必然向愛情婚戀題材傾斜。以《風光好》為例,戴善甫將故事主題從政治陰謀轉為婚戀題材,同時將市井民眾的價值觀念注入其中,如陶谷秦弱蘭夫妻對財富金錢的渴求,這些演變顯然能夠引起市民階層更多的共鳴。而廣大民眾看雜劇的目的主要在于娛樂,觀眾在雜劇審美接受時自然拒絕沉痛悲傷,向往喜慶團圓。終元一朝,民族對立的情緒未見緩和,且吏治腐敗,階級壓迫深重,因此社會一直動蕩不安。廣大民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深受壓迫,他們當中很多人親身體驗權貴的欺凌、巨賈商人的貪婪無度、貪官污吏的貪贓枉法,一言以蔽之,現實生活已經讓他們備嘗艱辛。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大團圓愿望只能通過欣賞文學作品得到補償性的滿足。《風光好》讓男女有情人終成眷屬,陶谷東山再起、官復原職,秦弱蘭憑借夫貴妻榮,封誥命夫人,這種皆大歡喜的結局固然落入俗套,但是滿足了民眾對于愛情、金錢、權勢、地位各個方面的愿望,自然可以得到觀眾的喜歡。總之,大團圓結局讓民眾短暫地從沉重的現實中剝離出來,得到了文學性的慰藉,滿足了民眾消愁補恨的審美接受心理,這也是絕大多數元雜劇選擇大團圓結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結語
《風光好》中的陶谷史有其人,他是北宋老臣,宋人小說中多記載他出使南唐吳越時遭遇美人計之事,細節與正史不合之處甚多,虛構性較強,且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戴善甫以此為本事,撰寫《風光好》雜劇,淡化政治色彩、時代背景、歷史情境、社會關系等,突出男女戀情主題,在喜劇的氛圍下,讓陶谷與秦弱蘭這段男女盡情演繹愛情故事,體現出明顯的世俗化傾向。雜劇中的陶谷實際已不再是宋代名臣,可以視為元代儒生的代表,妓女秦弱蘭顯然是元代女藝人的真實寫照。作品嘲諷虛偽的文人士相,贊美女性的機智聰慧,肯定陶谷與秦弱蘭的愛情,讓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雖然與正史有齟齬之處,但是順應了時代潮流,符合元代民眾的心理與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1.石家莊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2.河北省教育技術中心;3.石家莊市北郡小學)
基金項目:石家莊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宋代傳奇小說嬗變研究”(21BS022)。
作者簡介:王凱(1986—),男,河北保定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和語文學科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