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作為哲學解釋學的開創者,將效果歷史、視域融合等概念作為該理論的核心,使哲學解釋學這一理論在諸多領域得到了充分發展。音樂表演是音樂學領域下的學科分支,表演者如何理解、詮釋音樂,是哲學解釋學在音樂表演領域中的重要體現。表演者對于作品的解讀,及其與作品的交流是生成音樂表演文本的基礎和前提。本文以哲學解釋學為主要視角,論述如何在音樂表演中正確運用哲學解釋學。
一、何謂哲學解釋學
(一)學問的界定及其由來
哲學解釋學,又稱哲學詮釋學、闡釋學,這一理論的提出者為德國著名哲學家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試圖通過研究和分析一切理解現象的基本條件找出人的世界經驗,在人類的有限的歷史性的存在方式中發現人類與世界的根本關系”。在哲學解釋學中,解釋是此理論的關鍵。解釋并不是分析闡明、說明含義即可,還需理解者與理解對象相互結合。實際上,理解相當于解釋,能夠將文本解釋出來,就是建立在解釋者理解了文本這一基礎之上。理解者與文本二者在進行一種“對話”,這種“對話”使文本與理解者雙方進行交流。語言作為理解者與文本之間的中介,是兩者能夠進行正常“交流”的必要工具。語言為解釋服務,伽達默爾指出:“所謂理解就是在語言上取得相互一致,而不是說使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思想之中并設身處地地領會他人的體驗。”
解釋學的理論,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解釋”一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文中,到了中世紀才演變為與圣經經文、法律條文有關的“釋義學”。德國的哲學大師施萊爾馬赫提出將解釋學作為哲學去研究,為后世的哲學家開拓新思想奠定了基礎。經由狄爾泰、海德格爾等人對解釋學理論的豐富,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才得以在哲學領域及后世其他領域中產生深遠影響。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一書,是其對解釋學的文字呈現,其在書中選擇了以藝術作為詮釋真理的出發點,將本體論引領到大眾視野中,以海德格爾的理論為依據,將本體論與古典解釋學相結合,使哲學解釋學成為一個專門的哲學流派。
(二)主要內容
1.效果歷史
效果歷史是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中的一大重要概念,他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寫道:“真正的歷史對象根本就不是對象,而是自己與他者的統一體,或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同時存在著歷史的實在以及歷史理解的實在。一種名副其實的詮釋學必須在理解本身中顯示歷史的實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這樣一種東西稱之為‘效果歷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種效果歷史事件。”而這其中的關系物一定是一個新東西,如孩子就是父母的關系物。因為時間的存在,理解不斷被構建成新的理解,也是因為有了時間的存在,歷史得以產生,現時的理解已變為歷史,而將來發生的事又會成為現時的存在。
想要真正理解歷史或許并不現實,就如阿克金森所劃分的歷史一與歷史二:歷史一指向歷史上真正發生的,歷史二指向人對歷史的記載。而現時的人想要理解歷史,大都是通過對歷史二的解讀實現自己與歷史的統一。“那么,真正將文本與讀者聯系起來的紐帶就是效果歷史,通過這種紐帶作用,完成文本與讀者的視域融合,不囿于文本的源初意義,不固定于讀者可能的偏見,而是不斷產生新的意義,使得文本在與理解的相互關系和作用的過程中,真正顯示出自身的過程性與歷史性。”這也恰恰說明了由于效果歷史這一因素存在,人對文本的理解表現為動態的建構模式,從宏觀角度分析,人對文本的動態建構不存在局限性。
2.理解與融合
解釋概念主要是人對解釋對象的一種理解,如果不能以理解為前提,那么它又將如何評判所解釋的內容的價值?作為理解的主體——人,在理解過程中并不是以復印機的形式存在,一味地復刻原文。如果哲學解釋學存在的意義就是復制解釋對象,或許哲學解釋學這一學問即可被大批的播音員、復印機所替代,他們只需“照本宣科”就能夠使大眾“理解”所有的事物。因此,理解作為哲學解釋學的重要概念,它不是一個靜態的復制過程,而是主體對事物創造性的動態建構過程。
談及“理解”二字,筆者認為,人在開始理解活動時,理解者的主觀意識就已經加入,不同的主體加入各自的主觀意識,使理解結果“千姿百態”。因此,真正解釋學中的理解不是靜止的、文本也不是給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主體對文本的理解在時間上存在一定的距離。伽達默爾將其稱為“時間間距”(時間意味著歷史),解釋者與文本的作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這一差距就是由兩者所處的時代的不同所造成的歷史時間間距。人的理解會隨著具體條件的改變而作出相應改變,這些具體條件大都與文本所處不同時期這一原因有著較大關聯。不同時期的人對于文本的解讀不一樣,理解者不僅要了解文本的歷史,還要結合自己所處的時代,兩者結合才能算得上是理解了文本。
3.語言
語言作為理解者與文本的中介,是兩者能夠正常“交流”的必要工具。語言為解釋服務,伽達默爾指出:“所謂理解就是在語言上取得相互一致,而不是說使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思想之中并設身處地地領會他人的體驗。”這里需要注意:一致的對象為何物?譬如兩個人都說普通話,他們互相都能夠理解話中的含義,這是因為他們基于相同的時間、空間和文化環境。而一個中國人和一個外國人相互對話,就需要互相都能夠聽懂對方所講的話語,翻譯這一角色因此產生,翻譯者去翻譯對方的語言,使異國人得以理解對方語言的含義。對此,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提出此種“語言”似乎非解釋學所需要。伽達默爾所向往的語言是需要理解者掌握語言,如果理解者需要理解的文本是非母語的語言,那么理解者就應該使自己的語言轉變為相應的文本語言,中間不需要翻譯者存在,理解者即是文本的翻譯者,這樣才能使理解時的偏差減少,才能盡量做到“理解文本本身”。
二、哲學解釋學在音樂表演中的作用與意義
音樂表演中的哲學解釋學與音樂表演存在何種關系?這一疑問作為本文的探究主體,筆者的論述對象均為藝術音樂。通過哲學解釋學中的“效果歷史”“視域融合”等理論,闡述音樂表演與其存在的關聯。
(一)表演者對作品之解讀
音樂表演作為一度創作與欣賞者的中介,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向欣賞者表現、解釋闡述一度創作的內容(即樂譜上所呈現的內容),表演者如何將音樂作品中的內容較為準確地傳達給欣賞者,是每一位表演者要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這與音樂表演的忠實性存在一定的聯系。表演者作為現時存在的人無法得知作曲家創作的創作意圖,即使是表演在世作曲家的音樂,表演者也無法得知作曲家所創作音樂的全部內涵。因為作為音樂創作者的本人在將音樂變為物質存在之后,創作意圖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引發原創作意圖與現時創作意圖之間的差異性。因此,表演者與創作者直接“對話”是不可能,即音樂作品的解讀、表現同時間的變化存在一定的聯系。
從哲學解釋學的角度分析,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解讀存在效果歷史。音樂表演是將樂譜上的無聲音樂轉化為有聲音樂的必要環節,表演者通過對樂譜的分析、對作曲家所生時代的解讀,以及對不同時期不同表演者對同一首音樂作品的表演的探究等,最終在舞臺上呈現出流動的音樂,這是現時的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解釋。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不僅談及“效果歷史”的概念,還提及“時間間距”這一概念,筆者看來,這兩個概念都影響音樂表演的生成。無論是在音樂表演領域還是其他非音樂的領域,只要時間存在就存在歷史。表演者對一首音樂作品的解讀具有時間間距,每一首音樂作品在不同時期都能產生不同的意義。“同一部歷史作品的價值和內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必將顯現出不一樣的效果,并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而這種效果和作用將在無窮無盡的歷史過程中持續的發生變化并發展著。”同一部作品如何做到價值與內涵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中?主要因素是人這一主體的變化,每一個主體對作品都有獨特的見解,因此表演者這一主體對音樂作品具有不盡解讀的可能性。音樂是流動的音響,它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前進,這也使表演者所需解讀的作品的歷史越來越豐富。
(二)表演者與作品之交流
從哲學解釋學的角度分析表演者與音樂作品之間的關系,其實質就是伽達默爾所提出的:解釋就是理解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此理論在音樂表演中同樣適用,即表演者與音樂作品的“對話”過程。當表演者對音樂作品進行細致解讀后,表演者在音樂作品所“敘述”的“話語”之基礎上開始“敘述”,而音樂作品與表演者得以產生交流活動。由于音樂作品與表演者之間存在時間間距,因此表演者可以利用這一時間間距進行創造性的發揮,從而使作品的表演豐滿起來。
伽達默爾提出的“視域融合”為表演者與音樂作品的交流提供了理論依據。音樂表演中的視域融合即作曲家的視界與表演者的視界相融合。作曲家與表演者生活在不同的時空中,社會環境、個人特性、所受文化及各時期音樂的發展都有很多不同之處,因此表演者想要完成一次與音樂作品較為完美的交流,就需要在仔細聆聽作品所講述“話語”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所處的時代,進行創造性的發揮。交流的過程就包含了表演者對作品的創造性認知。筆者認為,表演者應該正確地理解文本(即音樂作品),其中正確的理解文本就是“文本和理解者之間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隨著歷史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基于創作者的歷史視界,結合自己所處的現時視界,兩者交流無誤之時,就是音樂表演得以生成之時。
(三)音樂表演文本之生成
筆者認為,音樂表演文本既不是創作者所創作出的樂譜,也不是錄像片中可反復觀看的音樂表演,而是現實舞臺上活生生的、靈動的、鮮活的音樂表演。音樂表演者可將自己在舞臺上的整體呈現視為文本,并且每一次在不同的地點、時期表演同一首音樂作品時都會產生新的表演文本,出現如此現象主要歸結于每一次的音樂表演都是一次動態的建構過程。表演者是正確理解作品后通過結合自身的個性創作,最后將音樂美傳達給欣賞者的重要角色。音樂表演離不開表演者對作品的解讀,談及解讀就涉及音樂表演的忠實性問題,忠實的目的是再現音樂作品的內容,這個過程是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再理解、再表達。待忠實過程結束后,表演者的創造性才得以添加,創造性的添加需要在適度的范圍內,這樣最后呈現的音樂表演才是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解釋。
在哲學解釋學中,語言是理解者理解和解釋文本的途徑。語言是理解者與文本間不可缺少的存在,換言之,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而在音樂表演中,表演者的舞臺表演是驗證自己是否正確理解和解釋音樂作品的途徑,并且通過音樂表演使得第三方,即音樂欣賞者作為音樂表演的檢驗者,評判音樂表演成功與否。
在哲學解釋學“效果歷史”“視域融合”“時間間距”等眾多理論的探索下,現代音樂表演者在音樂表演領域中需做到“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其中對于真實性的解讀指向藝術的真實。真實可分為兩方面:一是樂譜的真實,二是表演者的真實表演狀態,即內心情感的真實。忠實地理解音樂作品,適度地發揮表演者的創造性。“一理解一發揮”正是表演者對音樂作品在不同歷史時期所作出的表現行為,理解音樂作品過去的視界,結合現實視界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度創造,音樂表演由此展現于舞臺之上。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作者簡介:陳心茹(1997—),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藝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