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蝶戀花·春景》中包含了雙重主題,分別是傷春和喜夏,不僅描寫了“傷春”,還實現了對審美范式的創新;表現手法主要有剪影和速寫兩種,不僅提升了畫面感和戲劇性,還凸顯了該詞的品質——雅健超脫,彰顯了詞人的個性特征;詞人借助景物表達內心的情感,也就是事抒情中,將自己的理性注入了詞中,他的人生感嘆具有超前性,在感嘆自己身臨逆境的同時,表達了尋求超脫、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
這首詞描繪了春景,面對短暫的春光和難見的佳人,詞人不禁嘆惋,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失意之情。蘇軾在詞中描繪了清新秀麗的春景,同時借助景物抒發自己的情感,“何處無芳草”一直被人們用于自我勉勵。“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只是因為思念佳人,同時用到了多情和無情、坎坷和坦途的對比,表達了蘇軾面對苦難的坦然心境。然而,這種支撐的代價就是承受苦難。心靈釋然,卻無法改變不幸的事實。本文以該詞為例,從文化學的角度入手,對東坡的人格進行闡述,以供參考。
一、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一)景物描寫
“花褪殘紅青杏小”起句著眼于細微處,刻畫了春夏交替的暮春景象,許多花兒開始凋零,殘留的花瓣也不再那么嬌艷;花蕊中藏著又青又小的杏兒。最難忘懷的就是這種季節交替和時序轉換,在殘花和“綠肥紅瘦”面前,緊接著就是一個新的輪回,面對這樣的場景,蘇軾難免黯然傷神。“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和“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體現了蘇軾的青春愁悶和凄切哀嘆,是人在年老之際發出的嘆息,其中蘊藏的無奈和失落裂人心肺。而詞的開篇描繪了暮春景色。詞人首先把視角落在了一棵杏樹上,花兒都凋謝了,僅剩的紅色正在慢慢褪去,幼小的春杏開始長出樹枝、“殘紅”描繪的是所剩無幾的紅花。“褪”字具有深層的含義,不僅描寫了花少、褪色的景象,更蘊藏著濃厚的感傷之情。
(二)意境描寫
含蓄的意境給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他僅刻畫了墻頭和佳人的秋千及笑聲,并沒有描寫過多的內容,給行人和讀者以無窮的想象空間。
史書記載,王朝云是蘇軾的侍妾,每次唱起“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都會忍不住流淚,可是她最喜歡的也是這句,除了她,再沒有人了解此刻蘇軾復雜而又微妙的內心情感,感受到這豪放詞調中蘊藏的深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描寫的是有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描寫的是無我之境。在有我和無我之境中,分別從我和物的視角觀物,所有景物都融合了個人色彩,也發出了分不清物和我的感慨,詞中大多寫的是有我之境,但是也可以寫無我之境,抒發豪杰之士的壯志胸懷。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寫出了春天的生動和美麗。由于花樹已枯萎凋零,所以這種美又是有殘缺的。詞人沒有直白地抒發情感,主要通過對自然景物的客觀描寫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詞人借助暮春的“殘花”“青杏”“燕子”等抒發了傷感之情。
二、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他有獨特的才情,但是命運多舛。首先是仕途不順,雖有志卻沒有受到重用,經常郁郁寡歡。他的行為十分獨特,并且堅守著自己的志向,正因為他有此類秉性,才會被當時的朝廷為難。他在宋神宗時期就帶領文學界不顧一切阻攔新法的實施,他在詩文中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在接下來的仕途中,他經常會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然后被貶謫或折磨。就像他說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由于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并且經常受到他人的陷害,所以他一生顛沛流離,沒有固定的居所。
他如同大海中的一葉扁舟,雖然沒有太大的希望,但是依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真正導致他失去希望的是妻子的死。王弗16歲時與蘇軾成婚,略懂詩書,性格沉穩大方,具有聰明才智,是他最好的賢內助。特別是在蘇軾不得志的那段時間,王弗一直照顧他,沒有一刻離開過。夫妻情義深厚,十分恩愛,成了當時的佳話。所以王弗27歲身亡時,蘇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話體現出在坎坷的命運中他所作的選擇。就如同詞中寫的,雖然美好的春天已經逝去,“佳人”也已經離去,然而只要保持平常心,就可以化解世間所有的難題。相比不斷追索無法挽回的曾經,還不如放下所有,了然自我。說到這里,大家時常會用到“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話撫慰失戀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詞的下闋可以得知,這種相知之苦確實是由于不能見到“佳人”,這種說法大致解釋了詞義。然而筆者認為,蘇軾之所以會感到愁苦,不只是因為無法再見到“佳人”。換句話說,他抒發了面對仕途和家庭等帶來的愁苦,根據蘇軾以上的人生經歷可以得知。所以,蘇軾在下闋中不僅用“佳人”描寫了自己的意中人,也描寫了可以發現他才能并向朝廷舉薦的伯樂,還可以代表所有人世間的美好事物。如此,不僅體現了蘇軾愛慕和渴求“佳人”,更表現了他所追求和思考的人生。
后人認為,仕途多舛的蘇軾難以找到知己,本來難以抒發自己的愁緒。然而在該詞中,除了真實再現了暮春景色之外,人們感受不到任何失去希望的頹廢感,反而體現了蘇軾像深柳白梨那般清雅的品質,表現了他透徹、深刻的思想內涵。“天涯何處無芳草”,面對困境卻不發愁,是一種多么曠達的胸襟啊。
四、雅健超脫,警惕情溺
詞人所采用的雙重主題對其情感傾向造成了直接影響,上文主要探討了《蝶戀花·春景》對立的內容,也就是消亡和新生。也就是說,兩者總是相伴相生的,新生會迎來喜悅,通過組合對立的內容可以完成傷春喜夏主題的構建。詞人不僅脫離了經驗主義的形式,而且凸顯了該詞獨特的風格,這主要是由于詞人采用了獨特又精準的視角,真實表達了對現實世界的想法和內心超脫的情感。蘇軾對春夏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物態進行了剪影,用有限容量的詞體表達了自身的煩惱。詞人在敘事的同時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創作出具有自身個性氣質的詞作。
有學者認為,蘇軾在傷春的同時表達了自身的傷情。然而詞人所傷的不一定就是四季中的春天,也不一定是男女私情。意思就是說,詞人借助景物和事情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情感,這主要與他的遭遇有關,該題材并不只是傷春惜別,而是反思了宇宙和人生。通過對蘇軾作品的考察,并根據該詞的意向可以得知,詞人創作該詞的時候被貶謫到了黃州,與京都距離很遠,在不得志的情況下,詞人對生命進行了反觀,因此很有可能將自我和理想比作“行人”和“佳人”。困于逆境中的詞人表達了自身的苦痛及無法消解苦痛時的自我解嘲,詞人借助無情表達了自己對命運的感慨——人生常態就是多情和無情。詞人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對“墻外行人”進行了敘述,也就是表達詞人不在困于逆境時的感慨,除了十分懊惱之外,還體現了詞人的冷靜和坦然。以往所有精力、恩怨是非都取決于詞人自己的想法,表達了永遠無法得志的人生感慨。
春生夏長需要做到與自然規律相符,多情無情需要結合人世浮沉,詞人借助大自然的力量來寬慰自己,從宇宙自然的規律中感受到了悲歡喜樂,解釋和認同了自我生命意識,在逆境中采用超脫自然的頑強毅力尋求生存之道,進而重新審視生命。詞人這種無為、閑適、順其自然的心態,幫助他擺脫了逆境的困擾,經過反思和審美之后,在詞中體現了自己豁達的人生境界。
五、感懷身世,思鄉之情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可以解釋為行人久久不愿離去,墻內佳人卻早已回房,也可以解釋為依舊玩樂的佳人并不知道行人已經慢慢走遠。總的來說,逐漸聽不到佳人的歡笑,四周變得更加靜謐。墻內逐漸失去了女子的笑聲,聽到笑聲的墻外行人卻依然難平心緒。女子的笑聲十分甜美,令人難以忘懷,行人聽到后,無法目睹墻內女子的容貌,所以內心久久難以平靜,但是女子并不知情,只有墻外男子自己一個人在苦惱。墻外行人十分傾慕墻內佳人,但是佳人十分冷漠,這加深了行人的惆悵感。此處的“佳人”指的就是詞人苦苦追求的“芳草”,詞人借“行人”形容自己。詞人有意刻畫了這組意象,表達了自己始終難以排解的抑郁之情。
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里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詞人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么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也許是對君臣關系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詞人并未言明,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回味、想象。蘇軾的《蝶戀花·春景》將生活的多情與無情理解為常態,并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的多情與無情,這是蘇軾經歷人生坎坷過后中對人生的醒悟。有了這種醒悟,理的通達和情的樂觀才相互補充。
六、結語
《蝶戀花·春景》沒有具體的寫作時間,不過可以推斷出是蘇軾早年的作品。他到晚年還十分懷念這首詞,意味著這首詞表達了他內心的想法和人生態度。在學術界的不斷努力下,該詞的風貌得到了真正展現。整體上來說,詞人描繪了春天時節的景物和人物,并將后者作為特殊的景觀。詞人想要有所作為,但是一直無法如愿。整首詞表達了詞人內心的情感,采用清新、婉麗的景物表達自己內心的哀怨和傷感,營造了朦朧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1.福建經濟學校;2.福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3.福州英華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科研項目“從蝶戀花春景中看蘇軾的人格特質”(jas19745)。
作者簡介:劉豐(1977—),男,貴州甕安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宋詞。